政府如何釐訂接駁過境的招標線定線?
本帖最後由 偉文 於 2018-8-1 14:37 編輯如題, 以西九高鐵站的招標線為例, 一般乘客的心理都會搭最可靠而頻密的模式去高鐵站, 慎防趕不上高鐵. 新東線: 沙田的客可以搭鐵去柯士甸, 預到時間, 上水的客可搭更快的978或搭鐵至柯士甸前往該處, 新線點編, 價值在哪裡? 我不是說目前的定線一定錯, 一定無人搭, 但總讓人覺得奇奇怪怪. 如何justify這是較(莫說最)佳的定線?
例如港島哪兒較多人搭? 如900中環客老實講, 我趕高鐵當然選最可靠, 搭東涌線吧. 只做金鐘為主又如何有信心夠客? 還是西環/灣仔/銅鑼灣的酒店客沒幾個? 總言之, 我明沒可能度度停晒, 但如何定線?
在香港以內, 至少應該有一套交通模型運算預測新線客量, 但跨境相關的線怎做? 例如相反例子是當初沒有計劃A43是因為沒有將深圳的客源計算在內.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