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X 發表於 2019-1-10 16:51

題外話:

有尾數唔會叫「元正」,「5 個 3 元正」就變咗做「15 元」,而唔係「5 元 3 毫」

樓主平時啲中文唔係好似今次咁差架喎...

ma2 發表於 2019-1-10 16:56

238X 發表於 2019-1-10 16:51
題外話:

有尾數唔會叫「元正」,「5 個 3 元正」就變咗做「15 元」,而唔係「5 元 3 毫」


已修改!

Mercer 發表於 2019-1-10 17:53

XA2Plus 發表於 2019-1-10 12:02
1. M49太少人又太廢,比議員叫重組
2. H1 H2咁改係打Bigbus,散客?自己坐26啦898
3. M47值得商榷,但事實 ...

4.

當年5號由彩虹去尖沙咀碼頭 改到 富山邨去尖東站 再改返去尖沙咀碼頭
跟住加價加分段, 已經覺得九巴好CHEAP (諗唔倒中文字代替)

見倒74D 依D 基本上係當佢搞事/玩野
未計41 45 之流, 唔駛重組,佢都呃錢呃得好開心

AtrHenu 發表於 2019-1-10 21:12

本帖最後由 AtrHenu 於 2019-1-10 21:23 編輯

不得不提仲有以下例子:

1. 2013年7月新巴為加強港島東西特快巴士服務為名走去開咗條18X,並將2,722,720,18P減班
和18縮短路線來配合並搏東區人往來中環/西環由$4.1-6.5升級做到$8;但一年半後鐵路延至西環
18,18P,18X客量即時大跌30-50%,橙汁巴為保住18X掠水服務寧願將18P改慢和縮18服務來配合;
並間接削減中環來往灣仔北海傍/北角的巴士服務兼間接將d客趕上隧道車$5.7分段收費或保鐵.

2. 為加強東區來往灣仔的特快服務為名,多年前將8仔由流水線變特快線並將D東區流水客集中趕到2A,81,82,2..等路線;
但可惜嘅係近十年來只值$4.1的新巴北流水線由班次頻密變更為廢線級班次,之後仲強行減車開8H並令到呢D線班次越做越衰,
令到不少客被迫用價錢較貴的隧巴線或半山線價錢/8H由東區來往灣仔或流水服務(即由$4.1升做到$5.7-$6.9).

3. 為對抗北流水紅小服務,2009年城巴將5X改為全日線並開始大減西區/大坑/天后老牌線5仔班次(博5號沿線客由$3.4->$4.4);
但隨後港島線延至堅尼地城後借巴士重組方案和客量低為名之後將5號完全取消(但又無轉乘配合下),
結果令到唔少大坑/天后人被迫要較貴價錢去中環並間接削減去上環,西營盤,石塘咀的巴士服務.


053h4 發表於 2019-1-10 21:15

Cantona 發表於 2019-1-10 23:30

miklcct 發表於 2019-1-10 13:17
我理解唔到點解M49會少人過4X+30X;而家喺華富邨搭開4X班客,當年就係搭M49嘅啦,而家4X同當年M49嘅路線 ...

30X來往中環、數碼港的時間較短,尤其中環經四號幹線特快往數碼港,既成功吸納部份貝沙灣上班客源,更能回應數碼港上班客的交通訴求
因此,不難理解為何新巴在2008年公布,4、4X及30X之客量高於從前4、M49、M49P、X49的客量

JU2541 發表於 2019-1-10 23:51

咁講老實
九巴近呢幾年都學左呢套....

AtrHenu 發表於 2019-1-11 10:06

JU2541 發表於 2019-1-10 23:51
咁講老實
九巴近呢幾年都學左呢套....

噤又係啵,近年出現幾個重組例子都學新巴/城巴(對家)呢招,例子:
1.將客量低比較低86B,87A透過重組成為286X,287X並增加票價和改行青沙隧道,
但因為車程比以往路線較快,加上沿途有新屋邨落成和設青沙網絡轉乘優惠...等因數;
所以改善過去經營狀況之餘也賺咗不少錢.

2.為加強青沙公路版圖,將早繁的280P成功Upgrade去280X並調整票價;
但受惠於青沙轉車站的效應和令到火炭區有更多出九龍的巴士選擇...等因數,
所以成功改善以往經營狀況,客量上升兼轉12米車和賺咗唔少錢.

cong 發表於 2019-1-11 16:13

頁: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過去新城透過重組路線而變相加價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