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V66 發表於 2007-3-20 08:04

[當年今日]1997年3月20日 落馬洲--皇崗黃巴正式啟行

經過多番拖延, 落馬洲--皇崗過境接駁巴士正式於1997年3月20日正式通車, 比計劃延誤近年半.

當年由九巴聯同落馬洲地方人士共同營運既"藝東", 使用10部由九巴車隊改裝既NC PALADINE車身DENNIS DART行走, 巴士只提供20座位, 其餘車廂空間提供作放行李之用.

黃巴通車初期, 乘客數量比預期中多, 20座位根本無法應付, 結果運作後不久即需要裝回45座位.

fai 發表於 2007-3-20 09:17

發展至今時今日,皇巴車隊數目已近30部,款式亦引入MAN、Scania及富
豪而不再是清一式Dennis Dart。而最高載客量的車款達82人。

過去數年皇巴乘客有增長但亦面對多方面競爭,自從03年24小時通關後雖
然吸引額外人流使用落馬洲過境但亦出現各條直通市區既短途直通巴,其
後更規範化成為今天六條跑狗線。

展望將來年中九鐵落馬洲支線通車,未知對皇巴有多大影響?

ricky619 發表於 2007-3-20 18:59

記得啟行初期位於新田落馬洲的總站環境很差,
以高高的鐵網圍著排隊欄, 感覺像監獄的犯人.
現在似乎好得多了.

ricky 發表於 2007-3-20 22:00

自從皇崗直通香港市區(灣仔、旺角/佐敦、荃灣、觀塘、錦田)路線開辦後,皇崗黃巴士客量明顯下跌。
若九鐵落馬洲支線通車後,相信黃巴士客量會更差。

fai 發表於 2007-3-20 23:03

而家的佈局其實都有給人「豬籠」的感覺,不過比起以前排隊的佈局等候
期間的空間的確寬敞了,而且多了風扇,而排最頭的還可享有空調?

ATR1 發表於 2007-3-21 23:00

原帖由 ASV66 於 2007-3-20 08:04 發表
巴士只提供20座位, 其餘車廂空間提供作放行李之用.

其實如果有睇過呢二十個位響邊,同埋當時有搭過o既,就知道點裝二十個位
o既目的,並唔係行李而係flow control...

因為仲有一樣o野o既係,當然即使係有車、坐滿,仍然係需要等夠鐘先會開車

亦因為咁,當時277可以大安旨意全線三菱仲要差唔多二十分鐘一班

[ 本帖最後由 ATR1 於 2007-3-21 23:01 編輯 ]

ksmbh 發表於 2007-3-22 20:28

當年規劃黃巴的轉車模式及派車班次,
以致新田轉車站的設計,
可見都是無預計到過境人流的增長,
而皇崗口岸接駁規劃就比較有遠見,
不過先排報紙賣西部通道既港方口岸候車區都係好細...

TankKingEH9697 發表於 2007-3-22 20:41

原帖由 ksmbh 於 2007-3-22 20:28 發表
當年規劃黃巴的轉車模式及派車班次,
以致新田轉車站的設計,
可見都是無預計到過境人流的增長,
而皇崗口岸接駁規劃就比較有遠見,
不過先排報紙賣西部通道既港方口岸候車區都係好細...
會唔會因為西部通道撥左大部分空間俾中港貨車用:o

kevinyao 發表於 2007-3-23 06:53

For overnight period, when I come back from China to Mong Kok, I perfer yellow bus and green van than 24 hrs shuttle because it is cheaper and the frequency is better, as soon as I don't miss the green van. And the green van is not too crazy.

ATR1 發表於 2007-3-24 01:40

原帖由 ksmbh 於 2007-3-22 20:28 發表
而皇崗口岸接駁規劃就比較有遠見,
不過先排報紙賣西部通道既港方口岸候車區都係好細...
其實而家皇岸o既接駁都唔係一早起,而係響皇巴士出現後先加建
所以話有遠見,我就覺得只係因為深圳當時地多,容易收地先可以
起個咁大o既車站,之後側邊仲有埋停車場...

因為如果真係咁有遠見,我諗唔會起一棟交通大樓但到而家仲未見到
佢用過...

反而香港果邊就真係想大都唔得,一來要比貨車,二來響禁區同濕地
禁區起o野,真係談可容易...而且亦都預計o左有唔少人、客運車用新
口岸,咁到時先再決定加大定點樣,先o黎得仲實際...唔係又比人話係
西鐵o既大白象...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當年今日]1997年3月20日 落馬洲--皇崗黃巴正式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