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漲船高] 2008年後專營巴士車費等級與過海線加價的關係
下列資料由香港巴士大典整理1997年12月1日,九巴、城巴及中巴(?)在空調過海線上採用同一個車費等級,而中巴專營權在翌年9月1日由新巴取代,
2008年6月8日,九巴、城巴、新巴一同加價,仍在空調過海線上採用同一個車費等級,因此過海線無論獨營聯營都係同樣加幅。
至於九巴先後喺2011、2013同埋2014三度加價,九巴獨營嘅過海路線同樣加價,(主要是25、47、65及85公里級的路線,車費等級表內此等路線加價)。但是與城巴/新巴的路線,則礙於對方尚未加價,而須保持原有車費。
到了2019年城巴新巴加價,城巴新巴為所有級數的過海路線加價(新巴比城巴稍為便宜,與港島路線相反),而在九巴車費等級表上先前三次加價都未曾更改的35公里級路線亦得以上調。由於雙方(三方)已脫離2008年時的車費等級,因此聯營路線開始加價,見本人陳年回文。
2021年4月「全港統加」,各巴士公司俱只按數字上調車費等級表的數字,並曾統一該等路線的車費等級……
(其實是否應該說道「《車費等級表》名存實亡,因為大部分專營巴士路線皆不按照等級表釐定全程車費」呢?不少專營巴士路線實際全程收費遠低於車費等級表所示車費,就算此算符合車費等級表規例,為何各大巴士公司的車費等級可以如斯混亂?)
本帖最後由 MatthewY 於 2021-12-23 15:00 編輯
不如好似小巴咁樣,五間巴士公司用曬同一份車費等級表 本帖最後由 MatthewY 於 2021-12-23 15:10 編輯
冇錯,中巴同九巴過海線係用同一份車費等級表 MatthewY 發表於 2021-12-23 14:31
不如好似小巴咁樣,五間巴士公司用曬同一份車費等級表
最低限度,過海巴士路線要用晒同一份車費等級表先,好似2011年之前咁
唔好好似而家咁喺份表度城巴貴新巴一兩毫,但係兩面都無路線收足嗰個價咁。我覺得政府應該先行「describe」現時各條聯營、獨營巴士路線嘅各項收費(全程、分段),然後重新寫過份車費等級表嘅過海巴士路線嗰部分嚟統一返個車費等級。
之後再統一城、新港島路綫嘅車費等級(等匯達自己搞掂佢去)
其實而家跟得車費等級表最好嘅係嗰堆機場、北大嶼山路線……
回應返最後兩行細字:車費等級表去釐定最高准許收費,而唔係收費標準,所以就算同樣長度嘅路線都可以有唔同嘅收費,只要唔超出上限都可以。
至於應唔應該統一所有專營巴士公司嘅收費表:個人覺得唔應該,因為咁樣嘅話會導致車費調整非常麻煩,明明巴士公司調整車費應該係自己公司嘅事,咁樣搞法會令每次調整車費都要涉及好多間公司。
但係一間公司就唔應該分開咁多個車費表。
本帖最後由 1372mm 於 2021-12-23 19:24 編輯
咁條條線都收最高法法定收費囉好冇? asv98.kw131 發表於 2021-12-23 16:39
回應返最後兩行細字:車費等級表去釐定最高准許收費,而唔係收費標準,所以就算同樣長度嘅路線都可以有唔同 ...
一係好似小巴咁,全部巴士公司用曬同一份車費等級表之後,每次加價逐條線同運輸署申請,車費等級表由政府釐定
本帖最後由 JC3987 於 2021-12-24 13:56 編輯
1372mm 發表於 2021-12-23 19:23
咁條條線都收最高法法定收費囉好冇?
其實係好㗎!
唔係因為犯賤想畀貴啲,而係想回復當初訂定法定收費 farescale 嘅原意,爭取重新訂過一套合理嘅 farescale,然後巴士車費重新受其管制。唔係好似依家咁,farescale 只係當擺設用。
大家可能唔記得咗,熱狗年代車費真係貼住 farescale 收的。
問題係加冷嘅時候冷氣車屬於非必要豪華服務,收費上限非常寬鬆。
然後後來再加冷、全冷,冷氣車變成了基本服務嘅時候,車費有減但係 farescale 無減,變成今日車費與 farescale 脫鈎嘅局面。
例如 3樓朋友嘅貼圖當中見到,一九九幾年市區冷氣巴熱狗依據 farescale 收緊 $6.8 當時,冷馬核准收費 $12/ 14.3,比今日嘅車費 $10.6/ 11.3 仲高。
之前冷熱混合過度期混亂少少都算,到今日全冷咗就嚟十年,我認為應該將 $10.6/ 11.3 寫返入 farescale,然後依法收費囉!
MatthewY 發表於 2021-12-23 21:47
一係好似小巴咁,全部巴士公司用曬同一份車費等級表之後,每次加價逐條線同運輸署申請,車費等級表由政府 ...
不如好像澳門咁, 統一收費之餘, 規定 "票價調整為運房局專屬權限"? (建議仿傚埋澳門實施補貼制度, 八達通按城巴港島線票制收費, 現金按九巴票制收費 (隧巴跟城巴 E 線票制), 政府補貼差額)
本帖最後由 cz9328 於 2021-12-29 11:45 編輯
車費等級表,唔會無用囉,因為定咗車費上限,所以功能上依然係保障乘客的一個框架,否則冇咗個表可能會好似紅頂小巴咁會有「海鮮價」在超多人等車時就炒高收費。
當然專營巴士營辦商亦可按其它既定機制申請加價。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