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TL 發表於 2023-2-27 01:15

遠足日誌:牛耳石山-嶂上-石屋山-蛇石坳-荔枝莊-白沙澳

本帖最後由 EX-TL 於 2023-2-27 01:15 編輯

此行一登西貢半島之最高峰石屋山,探探這個闊別廿餘載的老朋友。

日期:2023年2月19日(星期日)
時間:12:30-17:45 (5¼小時)
天氣:大致天晴,氣溫28°c,濕度60%
路線:12:30北潭凹>12:55牛耳石山>13:15嶂上>13:35石屋山>16:05蛇石坳>16:35荔枝莊(大休)>17:25南山洞>17:30白沙澳>17:40海下路

從西貢乘搭94號線巴士到達遠足熱點北潭凹,正值中午,仍見人群聚集,熱鬧非常。

準時12時30分起步,先循麥理浩徑第3段梯級上爬牛耳石山,延綿不斷的石階讓山友累得要命,不少人需要中途休息。



用上25分鐘攀抵牛耳石山,隨即急降嶂上。

20分鐘後,從嶂上許林士多前赴石屋山,面向士多右邊有一小徑,先急上一小段斜坡,通過電線杆到達一平地,石屋山活現眼前。







氣溫雖高,走著仍覺舒適。往石屋山的路途以黃泥徑為主,路線明確,越往上走石頭越多,須穩步而行,近頂處斜度略增,加大步履,從容通過。

只消20分鐘便從嶂上走到石屋山海拔481米的最高處,心情愉快。



將近三十年前的某天,仍是少不更事時,童軍活動選在嶂上、石屋山進行野外定向訓練,主要學習使用指南針配合地圖找出正確座標等實務應用,登山過程至今仍歷歷在目。



此行再臨石屋山,流動電話發射站比三角網測站更搶眼,佔據著山頭的大部份。

視野方面,靠近直昇機坪一方可眺望企嶺下海、十四鄉、馬鞍山之巔、吐露港、大埔新市鎮、馬屎洲、船灣、深涌,轉移陣地至發射站另一邊,從標高柱石陣可外望山下的荔枝莊、擔柴山、蚺蛇尖,還有赤門海峽對岸的黃竹角咀,及背後的深圳梧桐山和鹽田區。







比全港最高的大帽山(海拔957米)矮約一半,石屋山卻足已稱霸西貢半島和彼岸的船灣郊野公園,成為第一高峰。

飽覽過無敵東部景緻,接下來本想經斜樓嶺墩急降南山洞連走擔柴山,惟起步時已錯選降至蛇石坳之路。

走在發射站外低矮荊棘圍網下,務請小心,「中頭獎」可大可小。



下降蛇石坳的山徑,會先後經過白石坳和白石屻(海拔384米),這裡的風景一樣明麗。頭上忽然積聚了一朵大白雲,陰影投射到擔柴山下的南山洞一帶,久久不散。





腳下的路況急轉直下,從一般平緩泥徑,變成陡峭沙石路,須加倍留神,以兩旁樹木作支撐,降低重心,步步為營的走著,踢到一顆小石頭,一直沿斜坡滾下,不見其蹤。

循白色穿孔或紅色絲帶引路下降,中途遇上一對男女亦正在下山,還好意讓我先行。

專心抓住樹木枝幹下行,卻忘了留意引路絲帶。路越走越斜,回望已不想再攀回,坐在大石上整理行裝,稍事休息,10分鐘仍未見剛才那一對男女。

一個豆漿品牌空樽被置於大石上,目測新淨,最需要的引路絲帶已不復見,前路模糊,大石和枯枝散落,芒萁長得異常茂密,間中夾雜藤蔓和帶刺植物。

經驗告訴我,若不走回頭路,便要「爆林」離開。先找一處可遠望的位置嘗試一探林外......

跨過重重障礙,向下走大約10分鐘離開樹林,恰好聽到遊人嬉笑聲,想必離正式山徑不遠矣,跌跌撞撞的站上一顆大石,抬頭見大約10米外有電線杆,估計是連通深涌的線路,而面前就是雞嫲峒。



可是,這10米真的是「這麼近,那麼遠」,皆因眼前明顯不是被「爆開」的對象,站到大石前已多次踏空失平衡,細看石縫狀似有小石塊堆疊,猶如一道乾坑,意識到柔軟的芒萁下可能暗藏陷阱,必須冷靜走到平緩的山地,避免不必要的墮坡、墮坑危機。

翻查網上資源半句鐘,搜不出什麼結果來,決定走回樹林,利用正在消耗的意志和體力不斷嘗試衝破。

帶刺植物和樹枝在手臂上劃出一道道小血痕,然而石陣才是最難應付,大樹長年遮蔽,大石上長滿青苔,摔得我半死,幸好僅受皮外傷。

在該石陣休息片刻,稍作安神,赫然發現其中一顆巨石擎天般矗立,約有三層樓高,多塊非常大的石塊在旁形同底座,其下可作二人容身之所。心想,若有人不諳「爆林」,也可在此暫借一宿,等候救援。

向東走過大約一至兩枝電線杆的距離,越過石陣後來到一片矮竹林,硬著頭皮蹲下身穿過去,然後慢慢抬頭找找看,發現已橫過到電線的另一邊,更大動力驅使下,終看到電線以北的正式山徑,逃出生天,隨即拿出手機拍下不著痕跡的逃生口。



經過1.5小時迷途,活用多年山藝知識,終可逃離「結界」,雖不堪回首,卻教人要以最謙卑的心對待大自然。

驚魂甫定,確認已偏離到蛇石坳分岔路以東,時間亦不容我登擔柴山,決定改走輕鬆路線,過石荔坑後拐左落荔枝莊,一睹鄉村風貌。















在荔枝莊逗留半小時,吸收人氣,嘗地質公園岩石和紅樹林,利用清澈海水沖走「爆林」時附身之物,確定往馬料水的航班一小時後(傍晚6時)才到達,便沿混凝土小徑趕快步出海下路,乘搭7號專線小巴回西貢,結束是日行程。


後記

2022年平安夜的日間,一對父子在西貢遠足時迷路,另有山友在網上發佈當日在石屋山直昇機坪疑似拍到失蹤父子的照片。經過一日搜救,在深涌一處山邊被尋獲,惜父親送院後證實死亡,兒子則無恙。

近年亦有獨自前往西貢遠足,最後失蹤或死亡的案例,包括2022年8月尾在擔柴山近南山洞,及2021年9月在擔柴山近荔枝莊失蹤後屍體被發現,2020年6月兩名少女在大灘附近一度失蹤。

西貢西郊野公園一帶的蛇石坳和南山洞,是深涌與白沙澳之間必經之路,分別有山徑連接石屋山和擔柴山,但由於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山徑崎嶇難行,一般只有富遠足經驗人士前往,而且沒受到漁護署管理修葺,雜草叢生而變得隱蔽,欠缺路標及警告牌下,容易令人迷路。

2005年9月丁利華離奇失蹤事件,同年10月袁志勇獨行喪命,以及2016年張善鵬失蹤4日3夜後自行脫險事件,至今仍然耐人尋味,甚至令人猜測西貢郊區有「結界」之說。

先撇除另類空間之可能性。無論如何,獨自遠足,一旦迷路,心理上必不好受,若欠缺冷靜,盲目亂衝,卻苦無出路,意志消沉,體力隨之急速下降,當身心疲憊不堪,結界之說便不脛而走,所講的是心理上陷入混亂狀態,而非某地點之本身。

流動電話網絡發射站在西貢半島最高峯石屋山豎立,2006年1月啓用,其對遠足人士極之重要,覆蓋的不僅是西貢郊野公園北部,亦遍及赤門海峽對岸的船灣淡水湖郊遊徑。

政府近年亦推出流動應用程式,配合GPS技術記錄行蹤,若不幸迷路,也可透過訊號最後發出的地點,縮窄人員搜救範圍,盡快找出失蹤者。身處險境時,不妨一用。

漁農自然護理署《遠足留蹤服務》:
https://www.cahk.hk/hiker_tracking_service/chi.html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遠足日誌:牛耳石山-嶂上-石屋山-蛇石坳-荔枝莊-白沙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