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播映完畢的港台電視劇《小時候》,真好睇,睇完想繼續追下去。
現今各電視台製作的兒童劇真係太少,頂多都係外國購入。像《小時候》這一類的兒童劇集少之又少,唔好一味只製作偶像劇催谷收視,應讓觀眾有選擇。 ...
問題係兒童一定要上學,
面對功課壓力。
要拍的一定要在星期六日或假期,
更不能在晚上十一時(定十點呢?)後繼續工作,
導演、其它演員未必願意遷就,
家長未必批准子女當演員。 香港人口老化,適齡兒童的數目只會越來越小。如果香港的電視台拍兒童劇的話,將嚴重不合乎成本效益。所以,如果找「童星」來符合兒童市場,是不切實際的。(所以,我懷疑放學ICU是無線被廣管局的電視牌照要求才播,跟星期日早上的《文化廣場》情況一樣)
如果你說電視台應該調整方針,以符合大多數人的需要的話,應該是多找一些七、八十年代的演員如夏雨、呂珊、方伊琪等做劇集的重心。不過他們肯不肯又是一個問題。
不過我都認同,偶像劇已經去到「濫拍」的地步,無線黃金時段所播放的新劇,往往便成為無線宣傳某些新晉歌星的渠道,可是那些新晉歌星往往較難受大部分電視觀眾受落(因為現時在黃金時段看電視是中年人士),所以無線新劇的受歡迎程度較八、九十年代低。(也可以解釋為何無線於凌晨時段重播的劇集仍有不少人收看。) KZ2356在 2005-9-10 10:49 PM 發表:
剛播映完畢的港台電視劇《小時候》,真好睇,睇完想繼續追下去。
現今各電視台製作的兒童劇真係太少,頂多都係外國購入。像《小時候》這一類的兒童劇集少之又少,唔好一味只製作偶像劇催谷收視,應讓觀眾有選擇。
現今偶像劇已經去到「濫拍」的地步,電視台好應該調整方針,盡量多拍兒童劇,以發掘更多未來的「童星」。
其實,拍一套好的「兒童劇」並不是單單由小朋友做主角那麼簡單,
而是能夠透過劇情--即是兒童普遍有的經歷(如學校、家庭、朋友等),
帶出較正面的信息。一篇出色的兒童劇能吸引兒童以及成年人觀看,全
因為它能夠說出時下兒童的心聲,抒發時下兒童的感受,而不是一味
扮天真、扮可愛。其實,只要能帶出「邪不能勝正」的信息,有時可以
觸及社會上的黑暗面,例如家庭暴力等。
不過講真,莫說TVB,港台近年來亦少拍攝兒童劇,早期港台每年
最少拍攝一套兒童劇。例如《小時候》、《陽光下的孩子》、
《晴天雨天孩子天》、《柏林周記》等。真的正如有不少版友提及,
適齡兒童減少及電視觀眾是以中年人居多,令電視台無誘因多拍兒童劇,
再加上家長不太鼓勵子女拍劇集,實在很難要求電視台多拍兒童劇的。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