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討論﹕新中產投票重形象多於政策?
導讀﹕9月23日『明報』評論版﹐
劉細良﹕
小泉與香港新中產政治
導讀文章精華﹕
香港傳媒呼籲民主派要多做政策研究,提出有建設性政策建議,他們聽話踏實地去做了,但對不起,時間錯了。自從03年50萬人遊行之後,已開始了香港新中產政治時代。特區45條關注組與長毛都是這種香港新中產政治下被推上台的政治人,大狀們沒有完整的政策理念,長毛的理想假如實行,其實是比共產黨還激進的托派思想,他們靠的也是形象,滿足選民的感性消費。
評論﹕
雖『後現代主義』一詞﹐曾被學者批評得體無完膚﹐但筆者不介意將
該主義中﹐指現代人 (特別指學歷較高的中產者)重『形象』、『意念』
和『包裝』為是篇文章的出發點。
基於第三波民主浪潮來臨﹐民主國家數目達至歷史新高﹐雖香港仍為
『半民主』體制﹐但相對自由而定期的選舉﹐經已溶入市民生活一部份﹐
如何探討市民投票意欲﹐一直為各政黨及學者所關心之焦點。
在過往民意調查中﹐學者們集中討論市民選擇候選人﹐以『政綱』、
『政黨』、『個人能力』...等傳統社會科學角度出發﹐相反對
『形象』、『意念』和『包裝』等較少觸及。
香港土共至今仍懷恨2003年區議會選舉中﹐一群以紮實地區工作為主
的候選人﹐被單以民主理念及借7‧1遊行而走出來的候選人所打敗﹐
並歸咎於這是『意識形態』問題所引致;說回頭﹐在民主派陣營中﹐
不少仍將勝利完全歸納在民主浪潮和政治氣氛。
選民的投票意向﹐實為受多個因素影響﹐筆者常以香港的『強積金』
投資為例﹐即公眾各自會對候選人作出複雜衡量﹐當中包括﹕
政綱、能力、形象、包裝、個人友誼、情感、魅力及政局時勢等出發﹐
像強積金一樣各自組合炮製﹐大多選民都不會只以單獨原因出發﹐
問題只是呢個因素較多﹐那個較少。
如配合導讀文章所言﹐投票意向可能已像現時報章內地產廣告一樣﹐
傾向理念和形象為主﹐如新地在元朗的 YOHO TOWN 正是一個最明顯例子﹐
相比20年前列明位置地圖、單位間格、以至坐落方向﹐已是完全
不同的消費文化。
不知讀者會否在讀筆文章後﹐才發現自已的投票取向已入於所謂
『新中產』文化?
[ Last edited by chai on 2005-9-23 at 10:43 ] 現時香港的政治文化的確較以前更注重意識形態,
更簡單說是形象。
當然,現在的民建聯亦開始著力爭回中產階層的支持,
現時中產階層確是民建聯最弱的一環,
其中不少相當政治冷感,
而有參與政治的,不少亦都不認同民建聯所採取的策略。
四十五條關注組予人的形象相當專業,
走的路線偏重理性。
而長毛走的是另類路線,
其中有較偏激的一面,
但其背後的政治理念亦見完整,
是在香港政壇中較少見的一類。 307在 2005-9-23 10:48 發表:
現時香港的政治文化的確較以前更注重意識形態,
更簡單說是形象。
原文作者利用已非常成熟的民主國家﹐即日本、英國等為例﹐
情況的確比香港略有不同。
本人也希望了解版友對『意識形態』與『形象』關係問題﹐
例如專業人士 (形象方面) 與 民主理念 (意識形態方面)
以及政綱 (實質工作方面)﹐是否有互相影響之地方。 chai在 23.9.2005 11:02 發表:
原文作者利用已非常成熟的民主國家﹐即日本、英國等為例﹐
情況的確比香港略有不同。
本人也希望了解版友對『意識形態』與『形象』關係問題﹐
例如專業人士 (形象方面) 與 民主理念 (意識形態方面)
以及政綱 (實質工作方面)﹐是否有互相影響之地方。
形象是予香港選民信任的一大重點,
資訊爆炸的年代,人根本無咁多時間去消化唔同的訊息,
結果求的只係一個表面印象,
所以形象變得更重要。 純粹不理性的參考資料:
其實好多人投票未必話係鍾意果個人,而係
佢地有條底線,就係唔可以投某種陣營,否
則良心有虧。
至於「形象」同「意識形態」是否有分別,
我就唔係咁清楚。不過可以咁講:存在唔同
意識形態既候選人,即使職業相近,「格」
同「樣」都會有所不同。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