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融合之「干預而積極」
自中國大陸1970年代末推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的近三十年來,在港資跨境投資為主導下,隨著1990年代末香港與澳門主權先後回歸中國,跨境經濟融合發生了轉變,以往香港企業家憑著靈活、大膽、創新、看準形勢配合中央,地方政府以加上市場力量的威力,鼓起勇氣開創了今天大珠三角甚或全國的經濟起飛、繁榮昌盛。時至今天,國內大小城市紛紛崛起,香港、香港人已失去以往那範式的作用,今天說的是邊緣化,甚麼「東方之珠」、「購物天堂」已甚少人提。在這中港融合、世界融合的大潮中,香港應如何是好?有誰能帶領這七百多萬的迷途羊群,重奪那發光發亮的「東方之珠」美譽呢?三十年!「積極不干預」 勇敢有智慧的香港人,首先踏上開放的高速快車,勇往直前。已三十年,我們那些高薪厚祿的官員們仍然高唱「積極不干預」;反觀祖國大大小小城市的領導們雖然遇到重重干預,卻積極找尋機會。君不見每年大大小小各省各市的招商引資,三十年來不斷在港在全世界找尋機遇。「干預而積極」 一眾官員應好好學習。中港融合多年,跨境融合已向政策制度方向邁進;東盟9+1自由貿易區已簽署落實執行,但香港的更緊密經貿關係(CEPA)自2003年簽署至今仍只是每年加入新服務、產品一次,速度實在緩慢,絲毫跟不上時代步伐。這叫「積極」嗎?
舉個實例:最近國內出台了「郵政法」,港商列入為外商不得經營速遞業務。一眾港資速遞公司十數年來一直合法經營業務,卻突然變為非法。本以為有CEPA可以不受影響,原來港資亦視為外資,CEPA形同虛設;以為是優惠,原來連保障都談不上。舉一反三,將來國內立甚麼「會計法」、「法律法」、「運輸法」等等...都可以把香港人、港資排除在外,這又叫做「回歸」嗎?
香港政府在這關鍵時刻應採取甚麼態度呢?不用考慮當然是將受影響的行業立即列入CEPA以保障港人利益。如何是中央不批准?那是中央的考慮。但如何自我審查就認為是「積極不干預」?這就是行政會議成員張炳良所說的「自我矮化」。厚祿高官尚且如此,一眾平民自我矮化亦不為怪也。 中港融合?? 問過香港未來主人翁「80後」未??
佢地講到明要本土香港,反對大陸經濟文化入侵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