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劉細良﹕群眾運動的邏輯——韓農肢體劇場
【明報專訊】這星期香港媒體都是充斥韓國農民與特區警察肢體衝突「火爆」場面,更有電視台女記者戴鋼盔做現場直播,令觀眾以為灣仔北海旁進入失控暴亂狀態,香港傳媒這些「作秀」心態,只顯示出他們的「騎呢」,以為自己的女記者是舞台主角。香港媒體對於示威遊行一直扮演仲裁者的角色,一旦出現肢體衝突,便會將示威者貼上搞事滋事分子、暴力傾向及搞亂香港的標籤,然後再訪問一兩個小商戶阿伯做回應,說生意受影響,交通受影響作結。
女記者才是舞台主角﹖
05 年12.4香港10萬人上街「集體散步」,很多評論者視為港人理性、尊重法治的優良品質,是全世界的驕傲云云。03年7.1香港50萬人上街「集體散步」,大家又再自我嘉許一番,這種自我設限的群眾運動,在傳媒推波助瀾下,大家更加相信遊行應該如此。但我告訴大家,遊行示威即使在香港也不是如此。
97前警方對示威採取較為克制及寬容的態度,96、97年反對臨立會示威抗議中,示威人士可以接近會場,甚至突圍衝入會場。
97 後空間愈收愈窄,我當記者時看過警方可以毋須理由衝入示威區沒收抗議者的喇叭,為的是令金紫荊廣場升旗禮的特首及貴賓耳根清淨,又或者對付支聯會司機用上「扣喉」方法。傳媒對警方的做法沒有太大批評,結果形成了警權至上,與警方作肢體衝突抗爭的長毛、阿古及阿牛,被邊緣化為搞事分子。
2003 年7.1遊行是以主流中產為骨幹,配上大狀黨專業人士,他們有一種「秩序情意結」,甚至乎到了沉溺地步,他們怕肢體衝突、怕搞事、怕傳媒批評,結果創造了散步式示威,去到政府總部繞場一周散會,忘記了遊行示威是要衝擊現有體制的目標,難怪親中人士或北京高官被記者問到對香港人示威方法,他們會故作輕鬆說這是香港人一種生活方式,好像大家除了Shopping、外遊、賭馬賭波之外,加多了一項叫遊行示威。群眾運動被淡化為一種生活方式,這表示群眾運動失去了應有的效果,被主辦遊行的人閹割了。
今次世貿部長會議,韓國農民多次與警方爆發肢體衝突,令香港人開始區分「暴力示威」與「肢體衝突」程度差異。暴力示威是製造最大混亂效果,以破壞社會秩序為主要目標,包括放火燒車、擲石攻擊商店、搶掠、以暴力對付警察,法國近期爆發種族暴亂便是這類型﹔另一類是有明確訴求,希望將群眾的政治或政策訴求通過示威放在社會議程上,再通過傳媒報道,引發社會大眾參與討論,這時肢體衝突變成了群眾運動的「劇場演出」。農民做Show要投入,要有激情,肢體衝突從新聞角度來看是充滿動感,可以成為翌日報道焦點,但即使是劇場演出,也要知道底線在哪裏,包括不能用攻擊性武器嚴重傷害對方身體,不能破壞社會秩序,攻擊其他人士。
群眾運動效果
被主辦者閹割
這種有限度的「肢體衝突」,可以有效將訴求帶入傳媒公眾空間,若一旦失控演變為騷亂,則會變了反效果,屆時傳媒一致譴責主辦團體縱容暴力。韓國農民來港利用肢體衝突已成功將他們農民因世貿協議、開放外國農產品進入生計受影響的情,在香港傳媒受到廣泛報道。
至少今天我們在中文報章中知道03年韓農李京海在墨西哥坎昆世貿部長會議自殺抗議的悲情,也知道他們口中唱的,是80年軍政府鎮壓光州起義時群眾口中唱的同一首歌曲。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