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無意醜化去當義工的年輕人, 我自己亦想過, 三十歲前有機會去試試。
例子旨在說明經濟日報論點荒謬之處。
該報的前題是, 大學生應該高薪厚職才不算行差踏錯。
留家當隱青、去便利店做低薪工作, 與做義工一樣與錢途不乎。
按經濟日報的理論, 三者同應受批評。
********
再說憎人富貴厭人憎的問題。
本人中七開始打工, 託賴賺到五年大學學費, 並儲到點錢。
在NGO見過自信心接近零的年輕人,曾幾何時,
我亦試過以經濟日報的角度看他們︰呢班咁既人, 冇上進心冇大志, 咁就一世。
這無疑是個幼稚的想法。慳慳地, 夠自己生活, 餐餐大魚大肉不行,
清茶淡飯有何問題?起碼靠自己能力, 不是作姦犯科。
社會總不能九成人入大行, 正如曼克頓一樣有人訓街。
事實上有些人性格的確做唔到大富大貴既工作,
我見過有人做7-11收錢都緊張到手震, 大學生連上門補習也沒信心。
如果話未試過覺得佢地無鬼用, 講你都唔信吧?
可是, 要明白你覺得易/hea, 人地未必。
將心比心, 我第一份工還不是成舊蕃薯咁,
就算summer internship, 去每間新firm頭幾日我都會論論盡盡。
人地覺得唔適合做大事, 何必強人所難?
今日做便利店, 培養到自信心, 學到如何溝通,
年紀大點看法變了, 想發圍自然會發圍, 不需要有人指指點點。
就是平淡過活, 八千蚊做clerk, 公一份婆一份, 一樣可以養家, 還多點私人時間。
跟做Big 4一入侯門深似海, 從此不再見陽光,
人到中年才發現健康、情、家庭全部沒有, 又找誰投訴?
邊個有權去教人點樣揀?
憎人富貴厭人窮, 你鐘意點睇我無辦法。
大家不是盲的, 有錢、有人事網絡, 有人教路, 自然expect你比人做得更好,
做不到更好就是人的問題。跑步都快過你踩單車, 俾人話無得怨。
要人睇得起, 好簡單, 做到大家覺得你唔使靠父母叻。
對不起, 長篇大論,
我想說的廢話亦應即此而止。
[ 本帖最後由 kwyeung 於 2010-7-7 22:10 編輯 ] 所以我都話唔覺得係新聞,人地想點咪點,佢做7仔又唔影響到社會運作,
同廣大讀者的最大關係大概就只有「納稅人金錢用不得其所」,然而分到一個大學生身上剩低幾多?
適者生存,若然佢到八十歲都係過緊同一種生活既,佢都算係「適者」。
我始終覺得,在關乎個人而不影響他人的題目上,外人實在不應替當事人作價值判斷。
正如我碩士畢業,而家在另一學科做教學助理,有人問我「唔覺得唔抵咩?」,我都係用返以上一句回應佢。
當事人自我感覺良好就可以了,若然某種做法係有問題既,佢始終一日都會醒覺,唔醒覺就被淘汰,
也許香港的問題出在人人都在對別人的事指指點點,然而自己也不好到哪裡去。
畀你打份牛工,咪又係供車供樓養妻活兒一大堆負擔,我就唔想玩呢種既定模式喇,好悶。
我有朋友在facebook貼了有關新聞,我就「搞亂檔」話呢種人唔使你勸佢,留返多D位畀我上好過。:lol
題外話,我而家份工跟足office hour,夠鐘閃人,OT補假,
薪水比打多兩年工的同屆同學多出一截,工作量及性質又令我非常滿意,夫復何求?
雖然所謂「前景」就冇乜,但係人生無常,今日唔知聽日事,自己係有料唔怕冇人賞識,
我選擇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須盡歡,若有人喜歡delayed gratification唔代表要套在其他人身上。
我明白有關報導的其中一個重點係時下年青人自理能力低、不懂人情世故,似乎對香港未來係一個警號,
但同樣地,香港「引以自豪」的Janet Bin、向錢看、捱騾仔,仍然大有人在,只要呢班人撐得起香港經濟,怕咩?
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