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281 發表於 2010-10-31 13:13

 五十年代中期 香港發展與巴士服務 


 
 
1955年香港人口約275萬
當年未有大規模發展,尚未大規模填海
殖民地政府起步發展公營房屋

自1953年石硤尾火災後
1955年只有石硤尾,李鄭屋,大坑東建成徒置大廈

港島區:告士打道,維園道,維園,太古城仍是維港一部份
    柴灣,香港仔尚未發展
    香島道 貫通 筲箕灣,赤柱,香港仔,香港大學之間)
九龍區:何文田只是寮屋區,大角咀剛填海完成
    新蒲崗及東頭村是啟德機場一部份
    黃大仙尚未發展,道路只達牛頭角
    觀塘正填海中,原是荒蕪海灣
    只有安達臣道通往咸田及鯉魚門
    欽州街以西尚未填海
新界區:尚未發展
    青山公路,大埔公路,清水灣道,夏斯林公路貫通新界

1955年
中巴有193輛巴士服役
九巴有365輛巴士服役,其中170輛為雙層巴士

1955年
中巴全年載客約五千三百萬人次
九巴全年載客約一億人次
天星小輪全年載客約三千五百萬人次
油麻地小輪全年載客約一千八百萬人次
 
以下巴士路線資料
摘自 1956年年初出版「香港年鑑」第九回
 
http://www.bsihobbies.hk/history/1955BusRoute-A.jpg
 
http://www.bsihobbies.hk/history/1955BusRoute-B.jpg
 
http://www.bsihobbies.hk/history/1955BusRoute-C.jpg
 
http://www.bsihobbies.hk/history/1955BusRoute-D.jpg
 
http://www.bsihobbies.hk/history/1955BusRoute-E.jpg
 
http://www.bsihobbies.hk/history/1955BusRoute-F.jpg
 
 
 
 

ccicoltd 發表於 2010-10-31 14:12

九巴 16 號七分半一班,不知要否用 40 輛車?

238X 發表於 2010-10-31 15:39

原帖由 ccicoltd 於 31/10/2010 14:12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九巴 16 號七分半一班,不知要否用 40 輛車?

如果一轉五個鐘就要 40 部。
當時唔會咁易塞車,一單應該唔駛咁耐,
但二、三十架應該唔少得。

kiwai 發表於 2010-10-31 15:48

無記錯的話, 16當時係用28部車行
當加密至5分鐘一班, 就用40部車行
再加密至4分鐘一班, 就用48部車行

kiwai 發表於 2010-10-31 20:18

順便一講, 點解22號逢假日客量咁高, 但九巴不能為22加密班次的原因

當時西貢公路介乎清水灣道至蠔涌一段是單程路, 所以每段時間只能容許單方向行車
故此九巴22逢假日疏導人潮的方法只能每40分鐘同時開兩架車, 而不是每20分鐘一班

以下內容摘自香港九龍新界旅行手冊(1952年出版)

eric278 發表於 2010-11-1 11:58

五十年代的九巴還有一項重要轉變:
1953年起,鄉郊路線沿線設置車站(以前鄉郊路線是中途不設固定車站,乘客可以在沿線截車上落)

gordon 發表於 2010-11-1 12:06

當年的長途線動輒派上40-60部車行走, 現時想找一條派多過40部車的路線都難(印象中只有970同埋101), 究竟係道路發展完善左, 客量少左定交通工具選擇多左呢......

smal 發表於 2010-11-1 12:38

原帖由 gordon 於 2010-11-1 12:06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當年的長途線動輒派上40-60部車行走, 現時想找一條派多過40部車的路線都難(印象中只有970同埋101), 究竟係道路發展完善左, 客量少左定交通工具選擇多左呢...... ...

There was no GHKR (Great Hong Kong Railway) :Lback then. KMB 74X with 36 buses (if no drivers absent) is doing quite good already. :loveliness:

sea1986 發表於 2010-11-1 12:45

原帖由 gordon 於 2010-11-1 12:06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當年的長途線動輒派上40-60部車行走, 現時想找一條派多過40部車的路線都難(印象中只有970同埋101), 究竟係道路發展完善左, 客量少左定交通工具選擇多左呢...... ...

客量,冇可能少咗,香港喺50年代同現今比,人口翻咗2,3翻,對交通需求只會一味上升
而交通工具選擇,亦都係多咗,當年主要交通工具只有巴士,冇鐵路,咁對巴士需求自然必然係多
而道路發展亦因為完善咗而令到交通時間縮短咗,所以你可以見到就算而家一啲類似當年16號咁長既長長途線要維持5-10分鐘一班車,都只係用上30部車左右,證明道路完善咗令交通時間縮短而可以令用車數目減少但又可以維持到頻密班次
以前由九龍入元朗,好似長征咁,郁啲都要成2個鐘,但又要有咁密既班次,自然用車要多啦;再加上好多地方都係一線走天涯,唔似現今咁多支線嘛
基本上你問果3個問題根本唔需要諗都知係咩答案

DW8306 發表於 2010-11-1 12:47

原帖由 gordon 於 2010-11-1 12:06 發表 http://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當年的長途線動輒派上40-60部車行走, 現時想找一條派多過40部車的路線都難(印象中只有970同埋101), 究竟係道路發展完善左, 客量少左定交通工具選擇多左呢...... ...
仲有車輛載客量高左呢...當年長牛,大水牛既(法定))載客量等同今日既一部短車:lol
頁: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五十年代中期 香港發展與巴士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