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i_hk
發表於 2012-7-4 12:29
原帖由 AVD1 於 2012-7-4 09:34 AM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如果我冇記錯, 呢間百佳係越做越細,
本來兩層, 之後一層, 再之後得返半層,
後來摺埋 :Q
你無講錯﹐因為個場實在太大﹐但人流又唔夠。
基本上所有的貨﹐需要在2層不同位置都放出來﹐變相要用多好多貨擺架。
我都有發現﹐同一種貨(類別)可以在每層2處地方找到﹐合共最少4處找到這類貨的。
這樣做法﹐人流不足的情況下﹐銷售額低﹐放太多貨便令到成本增加﹐不切合經濟效益。
kei_hk
發表於 2012-7-4 12:34
原帖由 AVD1 於 2012-7-4 09:37 AM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其實百佳當年係用左第二個名,
最普通就叫超級市場 (Supermarket),
大小小叫超級廣場 (Super Store),
再之後叫 Mega Store ~
問題係佢根本就係換湯唔換藥,
實情而家 Taste 同佢自己百佳幫 D 野都係一樣,
如果 ...
超市 & 超廣
在市民心目中分野不大﹐只是個場大同細的分別。
所以﹐策略上係失敗的。
其後再開條新line (tastes)﹐店內的銷售貨品﹐係有較高檔的種類﹐初期不錯﹐係成功的。
可惜係持續能力有限﹐看到最初幾家店的成功﹐以為係「名牌效應」﹐便大幅擴搌(甚至直接把pk 改成tastes)﹐做到個名 cheap 晒﹐又打回超市形象。
所以﹐又要再開新品牌。
更可惜的係....... 這班高層又重複之前的錯誤﹐開多幾多個品牌都無用。
[ 本帖最後由 kei_hk 於 2012-7-4 12:35 編輯 ]
DGCNYO
發表於 2012-7-4 13:08
原帖由 kei_hk 於 2012-7-4 12:34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超市 & 超廣
在市民心目中分野不大﹐只是個場大同細的分別。
所以﹐策略上係失敗的。
其後再開條新line (tastes)﹐店內的銷售貨品﹐係有較高檔的種類﹐初期不錯﹐係成功的。
可惜係持續能力有限﹐看到最初幾家店的成功﹐以為係 ...
超市 & 超廣,黎個真條玩字玩爛左,你改做廣場都無強烈感覺既今日
只能說,過去你地玩到咁爛,今日咪自己食翻
OTIS401
發表於 2012-7-4 19:04
個人認為香港做不到大型超市的原因
主要是因為香港本身已經有密密麻麻的超市網絡
相信去過外國的人,都可能見過不少成個標準足球場咁大的超市
基本上你諗得到既野佢都會有得賣
要行都唔係一件容易的事,最少可以行成日;P
但是這些地區附近全部都只是平房住宅,要買野幾乎冇地方可去
唔似香港咁行落街就可以叮個飯買個包食
加上香港就算有咁大塊地,都已經晨咁早就起左屏風樓:lol
AVD1
發表於 2012-7-5 09:49
原帖由 kei_hk 於 2012-7-4 12:34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超市 & 超廣
在市民心目中分野不大﹐只是個場大同細的分別。
所以﹐策略上係失敗的。
其後再開條新line (tastes)﹐店內的銷售貨品﹐係有較高檔的種類﹐初期不錯﹐係成功的。
可惜係持續能力有限﹐看到最初幾家店的成功﹐以為係 ...
所以就可以解釋到點解而家百佳旗下有咁多個 brand
一時又 Taste, 一時又 International, 一時又 PK Supermarket / Super Store (Mega Store 應該已經玩完), 仲有間好似仲 Gourmet ~
不過講佢競爭對手其實都係一擔擔 - Welcome / Three-Sixty / Market Place by Jasons; 不過都好過百佳本身有 n 咁多個品牌,
其實我而家都唔係幾搞得清 Taste 同 Super Store 有咩分別 ~
尤其行入愉景新城個間所謂 Super Store 同新都會個間 Taste 其實都係大同小異,
只係新都會個間 Taste 叫大間 D 咁解 ~
fm1234
發表於 2012-7-5 10:06
"International" 呢條line唔知係咪為了配合一些屋苑/商場 既形像而開?
賣既野其實無分別...
e.g. 置富都會商場(紅磡)入面既百佳,本身係PK Supermarket,轉了"International",但賣既野唔覺有咩唔同,好可能係商場想提高整體檔次,所以要佢改。
AVD1
發表於 2012-7-5 10:16
原帖由 fm1234 於 2012-7-5 10:06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International" 呢條line唔知係咪為了配合一些屋苑/商場 既形像而開?
賣既野其實無分別...
e.g. 置富都會商場(紅磡)入面既百佳,本身係PK Supermarket,轉了"International",但賣既野唔覺有咩唔同,好可能係商場想提高整體 ...
International 我行得最多就係荃灣綠楊坊個間,
除左我覺得佢多小小外地野之外都同其他百佳冇咩分別,
不過呢間 International 前身係 Super Store, 一直以來都係咁, 又係換湯唔換藥 ~
其實講品牌定位,
香港咁多間超級市場最好都應該係 CitySuper 同埋 Jusco Supermarket
at lease CitySuper 係人都知係賣中高檔貨, 而 Jusco 自己條 line - Jusco Supermarket 同埋 MaxValu 都有明顯分別,
唔似得百佳真係亂到唔知邊間打邊間 ~
kei_hk
發表於 2012-7-5 10:58
原帖由 AVD1 於 2012-7-5 10:16 AM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International 我行得最多就係荃灣綠楊坊個間,
除左我覺得佢多小小外地野之外都同其他百佳冇咩分別,
不過呢間 International 前身係 Super Store, 一直以來都係咁, 又係換湯唔換藥 ~
其實講品牌定位,
香港咁多 ...
pk 的高層多年來都弄清楚問題﹐整鬼死咁多個品牌﹐但係入面的野全部是一鬼樣。
繼續這樣只是浪費自己的金錢﹐而做不到相應的效果。
講真﹐超市這個市場其實已經可以講飽和﹐業績好難再好似以前透過擴充分店有大幅提升。
現時﹐開分店的速度已經係減慢了﹐主因係不少地方已經有分店﹐而可供開新店的地方唔多(包括已經對手而無位開﹐以及未有新發展的商住地方入伙)。
因此﹐便想到打開新品牌﹐去買唔同級數的貨品。策略上是正確﹐但這類較高級的店﹐市場又唔係想像中大﹐也不可開得太濫。開得太多﹐市場上根本唔夠客。開得太濫(即係pk的主要問題﹐單單換招牌﹐入面其實一鬼樣)﹐自己做一些自殺行為﹐辛苦做出一個新品牌形象﹐便會自己打自己﹐拉低到原本的水平﹐虛耗自己內部資源。
hkaiw
發表於 2012-7-5 11:43
補充少許,「International」最初是在大坑、跑馬地等較多外國人居住的地方開設分店,跟著連統一中心、近天后廟道、上環等的百佳超級市場也改稱為「International」。
另外百佳的品牌還有 Fusion,最初是由愉景灣及銀線灣廣場原本的百佳超級市場改為 Fusion,之後於在華蘭中心開設全新的分店: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viewthread.php?tid=332703&page=1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viewthread.php?tid=558833&page=1
現時的 Fusion 共有7間分店,另外4間都是由原本的百佳超級市場更改而成的(陽明山莊、花園道科達中心、海韻花園及錦鏽花園):
http://www1.parknshop.com/WebShop/StoreLocatorPage.do
[ 本帖最後由 hkaiw 於 2012-7-5 11:50 編輯 ]
mc_ruby
發表於 2012-7-6 22:43
講返正題,,,,
jusco灣景分店已經有編號,,,,
答案係用返前樂富店ge編號,,,,"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