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 1# 的帖子
都是癈話一句,加上將來幾年沙中線開通,金鐘站更加擠迫...:L ...(反而我覺得馬鞍山隧巴將來有「位企」,因金鐘可能太擠迫,可以選擇巴士,因有位坐...:lol .) 原帖由 daiteioh 於 2013-7-31 14:46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都是癈話一句,加上將來幾年沙中線開通,金鐘站更加擠迫...:L ...
(反而我覺得馬鞍山隧巴將來有「位企」,因金鐘可能太擠迫,可以選擇巴士,因有位坐...:lol .) ...
金鐘站擴建後, 應該有空間去容納乘客
金鐘<->尖沙咀應該大大紓緩
但最大樽頸金鐘<>灣仔有可能嚴重咗
長期只有北港島線可解決
短期則只寄望會展站可吸納部份乘客紓緩金鐘<>灣仔呢個樽頸 原帖由 DIH 於 2013-7-31 14:35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我唔明白點解咁多人死心不息都唔想港島線拆散呢?只不過一條鐵路線點解唔可以拆散重組呢?非要將佢保留不可?
其實只係睇下怎樣的安排才是對最多乘客有利、對系統效益最大。
如果有數據顯示北港島線直通將軍澳線,效益大過 ...
o甘樣會犧牲佐全部炮台山,太古至柴灣既居民。:Q所以反對換線方案,支持交匯方案!
回復 1# 的帖子
一係搭巴士,一係就整來往金鐘既短途車,2上環+1金鐘,疏導人流:lol 原帖由 ronaldng 於 2013-7-31 19:17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o甘樣會犧牲佐全部炮台山,太古至柴灣既居民。:Q所以反對換線方案,支持交匯方案!
唔係話犧牲邊個呢個問題, 而係要希望改動後有更多人受惠,
拆線亦可令觀塘, 將軍澳及東涌人更方便, 整體上3線市民可以減少轉車到中環, 只有幾個站因而轉多了車 原帖由 ronaldng 於 2013-7-31 19:20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一係搭巴士,一係就整來往金鐘既短途車,2上環+1金鐘,疏導人流:lol
下繁用現行上繁北角特車模式,開金鐘單向去太古特車可行嗎? 原帖由 mak5052 於 2013-7-31 22:22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下繁用現行上繁北角特車模式,開金鐘單向去太古特車可行嗎? 夠唔夠人手同車先? 原帖由 kc_loo 於 2013-7-31 21:29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唔係話犧牲邊個呢個問題, 而係要希望改動後有更多人受惠,
拆線亦可令觀塘, 將軍澳及東涌人更方便, 整體上3線市民可以減少轉車到中環, 只有幾個站因而轉多了車 ...
爭抝呢個問題只會沒完沒了,永遠冇答案,總之如果港島線要拆⻣,就要同港鐵死過﹗ 原帖由 Vkch 於 2013-8-1 01:39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爭抝呢個問題只會沒完沒了,永遠冇答案,總之如果港島線要拆⻣,就要同港鐵死過﹗
無一條線係可以完全唔變, 當發展過程, 港島線自己都加長緊, 改動緊...附近亦發展緊, 唔好講拆唔拆,
依家上環有位座, 遲下可能上車有困難都可能, 過往北角站少D人, 將線開左就更多人...
如果到時真係拆開左, 唔通你就唔坐佢咩....死過? 你點同佢死過? 難聽D講, 真係有人死都唔會改變到吧,
如果港鐵決定左...
鐵路定線唔同巴士線, 唔係話改就改, 一用就要10幾年, 決策者本身一定考慮長遠效益多D, 觀塘線都拆過2次...
一程車變轉車...咁多年其實都係咁...
[ 本帖最後由 3ASV196 於 2013-8-1 08:04 編輯 ] 原帖由 kc_loo 於 2013-7-31 21:29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唔係話犧牲邊個呢個問題, 而係要希望改動後有更多人受惠,
拆線亦可令觀塘, 將軍澳及東涌人更方便, 整體上3線市民可以減少轉車到中環, 只有幾個站因而轉多了車 ...
拗極都唔完
換線肯定效益最大
某些(東區人?)亦未突破到/接受到多數人受惠, 少數人(自己)添麻煩(其實都是有得有失)
鐵路服務服務大眾, 點到係搵效益最大方案
近兩年交匯能相提並論, 很大程度是東涌線列車及訊號的技術限制
就算最後採納交匯方案, 不要真的(自以為?)贏了, 只是受技術限制低頭採納不是最好的替代方案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