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 US] 紐約地鐵三日遊 Part 4:藝術館和世貿遺址 (多圖)
本帖最後由 S3BL100 於 2018-9-13 21:49 編輯7/28/2014
Line E, Jamaica/Van Wyck - Lexington Av/53 St
Line 6, 51 St - 86 S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Line 5 Express, 86 St to Wall St
Ground Zero; 9/11 Museum
Line E, World Trade Center - Jamaica/Van Wyck
最後一天行程,只去了兩個地方。本來還有第三個可去可不去的,
就是 Flushing 的新唐人街,結果還是不夠時間,唯有作罷。
作為本系列的最後一輯,Part 4 景點圖片所佔的比例較多。
https://image.ibb.co/c1Pd79/DSCN7638.jpg
這天是星期一,紐約地鐵站有派發免費報紙,包括都巿日報,
還有一份叫做 am New York 的,那個 am logo 跟香港的 am730 同出一轍,
不過兩份報紙的質素,比起香港的都巿日報和 am730,相去甚遠。
https://image.ibb.co/iA9d79/DSCN7639.jpg
坐 E Train 來到 Lexington Av/53 St,步行到 51 St 轉車,見到對面月台 Line 6 的 R142A 列車。
留意轉向架位置相當貼近車卡兩端,畢竟 A Division 的列車,每卡只有 15.5 米長。
https://image.ibb.co/hgUBS9/DSCN7641.jpg
「關愛座」摺椅
https://image.ibb.co/iVHy79/DSCN7642.jpg
https://image.ibb.co/kqXn0U/DSCN7643.jpg
Kawasaki R142A 列車外觀
https://image.ibb.co/h1YufU/DSCN7644.jpg
86 St 車站有兩層月台,上層是 Line 6 local,下層是 Line 4/5 Lexington Ave Express。
留意月台設有下班車到站時間顯示屏。
https://image.ibb.co/k2yKfU/DSCN7649.jpg
https://image.ibb.co/fsYVn9/DSCN7650.jpg
來到今天第一個目的地:1872 年開幕,聞名世界的大都會藝術館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在這裏待了足足六個小時,展品數量實在太多了。
https://image.ibb.co/nsOKfU/DSCN7658.jpg
原來這兒收藏了不少中國元、明、清代瓷器
https://image.ibb.co/cBfX0U/DSCN7661.jpg
甚至有唐宋時期的製品
https://image.ibb.co/cjknZp/DSCN7666.jpg
北齊時期的菩薩像
https://image.ibb.co/b9xHZp/DSCN7701.jpg
明朝時期的米缸
https://image.ibb.co/hXkt79/DSCN7706.jpg
西漢時期的碗
https://image.ibb.co/kVmuEp/DSCN7721.jpg
甚至有書法展覽
https://image.ibb.co/cGUgup/DSCN7741.jpg
作為半個音樂人,其中一個令我比較有興趣的展館,展出了許多不同地方的古代樂器。
(不知道板友 AV115 有沒有來過這個展館?)這是緬甸的豎琴。
https://image.ibb.co/cWmcZp/DSCN7759.jpg
巴洛克時期,配上特別裝飾的 harpsicord
https://image.ibb.co/iu8PEp/DSCN7761.jpg
十六世紀的英國六弦提琴 (viol)
https://image.ibb.co/bH9xZp/DSCN7786.jpg
現存世上最古老的 pianoforte,1720 年由著名的造琴大師 Bartolomeo Cristofori 製造,
不知道在上面彈 Bach 的效果如何?
https://image.ibb.co/d1P379/DSCN7794.jpg
十九世紀初,浪漫時期早期的鋼琴,比較接近今天的鋼琴
https://image.ibb.co/fWUgup/DSCN7817.jpg
從來沒有想過,French horn 可以用玻璃、木、或者瓷器製造,當然最後只能當裝飾品,不能吹奏。
https://image.ibb.co/mshefU/DSCN7821.jpg
另一邊是美國藝術品展館,這是 Augustus Saint-Gaudens 的林肯像
https://image.ibb.co/bZu379/DSCN7827.jpg
Emanuel Leutze 的 Washington crossing the Delaware
https://image.ibb.co/gZ8wS9/DSCN7831.jpg
https://image.ibb.co/nh5nZp/DSCN7835.jpg
博物館 American Wing 中庭
https://image.ibb.co/fntkLU/DSCN7832.jpg
清朝出口到美國的瓷器
https://image.ibb.co/ftN6S9/DSCN7850.jpg
Kongo Power Figure
https://image.ibb.co/eeb0n9/DSCN7853.jpg
公元一世紀時的大力士像
https://image.ibb.co/cgdGup/DSCN7869.jpg
離開博物館時已經是下午四點多,但 911 博物館不可不去,於是決定直接搭 Line 4/5 Express 往 Wall Street
https://image.ibb.co/fTGfLU/DSCN7871.jpg
Division A 的列車,因為遷就當年建築設計緣故,車廂明顯比較狹窄,只有 2.67 米闊。
相比之下,Division B 的車卡,闊度有 3.05 米。
https://image.ibb.co/jqe0LU/DSCN7872.jpg
Wall Street 車站的 Mosaic 瓷磚指示牌,這是紐約地鐵站的一大特色
https://image.ibb.co/g1W2Zp/DSCN7873.jpg
https://image.ibb.co/coRrS9/DSCN7874.jpg
剛才的 R142 列車,千禧年代由 Bombardier 建造,外觀與早上乘搭的同時期 Kawasaki R142A
相當類似,但機械配置有所不同。R142/R142A 是紐約地鐵首批設錄音報站的列車。
https://image.ibb.co/hNmrS9/DSCN7875.jpg
Wall Street 車站出口
https://image.ibb.co/nktufU/DSCN7876.jpg
Wall Street 街道名稱牌
https://image.ibb.co/j4OGup/DSCN7877.jpg
https://image.ibb.co/eLfwup/DSCN7878.jpg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https://image.ibb.co/cA7n0U/DSCN7879.jpg
Federal Hall
https://image.ibb.co/mF4BAU/DSCN7884.jpg
快將竣工的 One World Trade Center
https://image.ibb.co/iJ9uVU/DSCN7885.jpg
https://image.ibb.co/f1mKx9/DSCN7886.jpg
https://image.ibb.co/gWCEVU/DSCN7887.jpg
https://image.ibb.co/hFeBAU/DSCN7888.jpg
https://image.ibb.co/jXEpx9/DSCN7889.jpg
消防局旁邊的紀念碑
https://image.ibb.co/fm79x9/DSCN7891.jpg
昔日 South Tower 倒下後,今天變成了紀念池
https://image.ibb.co/cuCL4p/DSCN7894.jpg
按照慣例,每逢死難者生忌,都會在其名字旁邊擺上一朵白玫瑰悼念
https://image.ibb.co/hUd4VU/DSCN7900.jpg
昔日 North Tower,變成另一紀念池
https://image.ibb.co/cYxL4p/DSCN7899.jpg
9/11 紀念博物館,入場費 US$18,開放時間朝九晚九。我其實對於這種
發死人財的行徑不太同意,不過既然來到,博物館又新張不久,覺得無論如何都應該入內參觀一下,
悼念死難者,和了解當日歷史。
https://image.ibb.co/i6kwc9/DSCN7901.jpg
當日倒下來的鋼柱
https://image.ibb.co/hzFex9/DSCN7905.jpg
The Last Column
https://image.ibb.co/iqsgAU/DSCN7907.jpg
北座 96-99 樓的鋼牆支柱,位置正處於 AA 11 撞向北座的撞擊點
https://image.ibb.co/k3yGc9/DSCN7909.jpg
Survivor stairs
https://image.ibb.co/daW5LU/DSCN7913.jpg
北座的電視天線,曾經向大半個紐約巿發射電視信號
https://image.ibb.co/dEUWup/DSCN7917.jpg
北座倒塌時被毀的消防車,車上所有消防員當時全數在燃燒中的大樓救人,無一倖免於難
https://image.ibb.co/nboD79/DSCN7924.jpg
裏面禁止拍攝的部分,其實還有其他展品,包括罹難者的個人物品,
震撼程度比起上面的展品有過之而無不及
https://image.ibb.co/kH0kn9/DSCN7926.jpg
仍在施工中的 One World Trade Center 外面,將建造 Fulton Center 車站,
打通區內十多條地鐵線和 PATH 車站,成為金融區內的主要交通樞紐。
https://image.ibb.co/hUYS0U/DSCN7927.jpg
https://image.ibb.co/bLxWS9/DSCN7928.jpg
https://image.ibb.co/jLupEp/DSCN7929.jpg
2003 年啟用的臨時 PATH 車站,提供連接新澤西州的地鐵服務,取代因 9/11 襲擊而被毀的舊車站
https://image.ibb.co/fsEd79/DSCN7931.jpg
建築中的 Fulton Center 車站主體結構
https://image.ibb.co/dy2n0U/DSCN7932.jpg
新站未啟用前,還是要使用舊有出入口,前往 World Trade Center 車站,和旁邊的 Chambers St 車站
https://image.ibb.co/kpJhZp/DSCN7934.jpg
World Trade Center 車站其實在世貿的北端,在 9/11 襲擊中未有遭受太大損毀,得以倖存
https://image.ibb.co/bSzpEp/DSCN7933.jpg
https://image.ibb.co/efT5n9/DSCN7935.jpg
https://image.ibb.co/kFkUEp/DSCN7936.jpg
https://image.ibb.co/mSbfLU/DSCN7938.jpg
https://image.ibb.co/jm62Zp/DSCN7939.jpg
World Trade Center 是 E Train 在 Manhattan 一端的終點站
https://image.ibb.co/kCkwup/DSCN7940.jpg
E Train 每列列車有十卡,由兩組五卡車組成,每組車的兩端都設有駕駛室,
這次是 Kawasaki 製的 R160B,拖著 Alstom 的 R160A,兩款車的外觀幾乎沒有分別。
https://image.ibb.co/f4thZp/DSCN7942.jpg
https://image.ibb.co/bWzZfU/DSCN7944.jpg
https://image.ibb.co/kvr2Zp/DSCN7945.jpg
難得可以拍攝沒有人的 R160 內籠
今天 E Train 服務回復正常,Queens 一段以特快形式行走,只花 40 多分鐘就回到酒店,
第二天早上就上飛機,結束三天假期。
總結三天行程,收穫豐富,除了和老朋友相聚外,更看過紐約巿不少的人和事。
最大的遺憾,是因為行程時間緊迫(頭兩天午餐和晚餐都有約會),
而且之前沒有時間做足功課,結果有所取捨,沒有去 Flushing 的新唐人街,
於是沒有機會坐 Line 7 獨有的 R188 新車(雖然外觀和 4/5/6 的 R142 非常相似),
見識一下 Division A 三軌並行的架空路段;以及沒有在第二天坐 Line 6 的時候
在 Brooklyn Bridge 尾站後不下車,U-turn 見識一下已停用、設計獨特的弧形舊 City Hall 地鐵站。
我一直相信,有地鐵的城巿,地鐵往往成為巿內居民生活的寫照,是城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紐約地鐵近年添置了不少 R142 和 R160 系列新車,但硬件仍有太多需要改善的空間,
車站衛生和保養更令人失望,又經常出現維修而導致改道的情況。
香港地鐵的整潔和先進的硬件,原來並非必然。
但紐約地鐵路線繁多,網絡四通八達,列車種類多樣化,車站又有富特色的 Mosaic 磁磚指示和裝飾,
也許正正是紐約人多元、兼容、變通、重視效率之餘,又珍惜自身獨特文化的寫照。
本系列文章參考不少網上資料,包括 wikipedia 和 www.nycsubway.org,
大家有興趣了解更多紐約地鐵的話,不妨到這些網站看看。
(全文完)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