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ng 發表於 2014-12-27 22:00

原帖由 Hongkonger 於 2014-12-24 17:34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我不明白為何沙中綫需要投標。
馬鞍山綫與東九龍綫是同一條綫的話,那麼決定興建馬鞍山綫的時候
就不是已經決定了沙中線的營運者和系統規格了嗎?
我不太清楚九十年代初的歷史。馬鞍山綫曾在某個時候是獨立的路綫嗎?
RDS- ...

早在1998年3月政府的《第二次鐵路發展研究》中,已規劃好「東西走廊」及「南北走廊」,
即東鐵過海,及把馬鐵與西鐵合併 (南環線+大圍至鑽石山線+東九龍線),這亦是政府屬意的
「區域網絡方案」。(參考附圖1及附圖2)

1999年的九廣鐵路公司年報配合了政府所屬意的「區域網絡」方案而提出了:
(1) 擴展東鐵網絡,興建一條通往港島區的過海線,構成一條貫通南北的鐵路通道,
  將香港多個住宅區及主要商業區與九龍、新界東部及內地連接;
(2) 將西鐵第一期經尖沙咀伸延至紅磡,使紅磡站成為東鐵和西鐵的集體運輸樞紐;(即九龍南線)
(3) 將西鐵再向東由紅磡伸延至鑽石山,可能進一步伸延至大圍,接駁馬鞍山鐵路,
  服務九龍東南部居民,使西鐵最終成為橫貫東西的策略性鐵路通道。(即沙中線——東西走廊)

參考:http://web.archive.org/web/20040 ... cts/projects_02.htm

因此,自1998年政府正式把馬鐵及尖沙咀支線批予九鐵興建的一刻,基本上已奠定了日後九鐵會
投得沙中線,以便在日後建成東西走廊,後來邀請兩鐵競投沙中線根本可以說只是一場大龍鳳。

延伸思考:
(1) 規劃地鐵初期,政府本來有意在九廣鐵路局下開設一個地鐵部門,後來種種原因導致
  在1975年另外成立地下鐵路公司,從此把香港的鐵路網絡營運分家——九鐵、地鐵。
  後來,在回歸前,有政府智囊團提出建議把兩鐵合併,以減少在興建新路線上出現
  惡性競爭。既然政府早已屬意整個「東西走廊」由九鐵興建,2002年把沙中線批予
  九鐵可能只是進行兩鐵合併的其中一步棋?

(2) 政府在回歸後把地鐵公司上市,如政府也同時想把九鐵公司甩身,兩鐵合併時把九鐵
  併入已上市的地鐵。由回歸之前政府開始研究兩鐵合併,至2000年地鐵上市,以至
  2007年兩鐵合併,可能只是一直按着一個早已安排好的劇本行事?

(3) 若當年由地鐵公司投得西鐵(西北線),今天香港的鐵路網絡會如何改寫呢?

dennis28a 發表於 2014-12-28 14:57

原帖由 tonyng 於 2014-12-27 22:00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延伸思考:
(1) 規劃地鐵初期,政府本來有意在九廣鐵路局下開設一個地鐵部門,後來種種原因導致
  在1975年另外成立地下鐵路公司,從此把香港的鐵路網絡營運分家——九鐵、地鐵。
  後來,在回歸前,有政府智囊團提出建議把兩鐵合併,以減少在興建新路線上出現
  惡性競爭。既然政府早已屬意整個「東西走廊」由九鐵興建,2002年把沙中線批予
  九鐵可能只是進行兩鐵合併的其中一步棋?

(2) 政府在回歸後把地鐵公司上市,如政府也同時想把九鐵公司甩身,兩鐵合併時把九鐵
  併入已上市的地鐵。由回歸之前政府開始研究兩鐵合併,至2000年地鐵上市,以至
  2007年兩鐵合併,可能只是一直按着一個早已安排好的劇本行事?

(3) 若當年由地鐵公司投得西鐵(西北線),今天香港的鐵路網絡會如何改寫呢?

至於沙中線批比九鐵,我又唔認為兩鐵合併其中一步棋,但無可否認,沙中線促成兩鐵合併,
因為現實上有必要立即興建,只係政府後黎發現咁做出現幾個大型轉車站(鑽石山/會展/金鐘),
而當中會展/金鐘轉車站若果唔由同一間公司興建,會引致港島北出現災難性施工時期。

加上地鐵發起不合作運動,所有轉乘設施必須由九鐵/政府興建,亦唔會出現南昌站既轉乘車站設計,
甚至影響他日地鐵公司興建北/南港島線,九鐵過海只會用更多地。
而且會展站港灣道方案被發展商反對,整個會展站陷入僵局。

當然,依點係同當時批比九鐵理由徵地少同方便轉乘完全相違背,政府有責任解決問題。

另一個原因係西鐵引伸出黎問題,社會上唔少呼聲認為再出入閘,並要經過轉乘通道根本不可行,新界區乘客會支付更高昂車費,
所以政府係 2000 年代初,已經有方案提出簡化兩鐵收費結構去解決再入閘費問題,甚至研究點樣將兩鐵收費結構合併(類似外國),

收費結構合併會對兩間公司收入有好大影響,點樣去假定個乘客收費按比例分比兩個公司?
加上地鐵已經完全私有化,令收費區合併方案更加複雜,唯一可行方法只由兩間公司合併,依點就係 2004 年兩鐵合併既前身。

只係巧合地,西鐵再入閘費問題同沙中線問題係同一個時空出現,兩件事促成今日兩鐵合併。
若果當時沙中線唔係因為兩鐵合併而剎停,沙中線好大可能已經落成啟用。

其實最後反思既問題,如果西北線由地鐵興建,其實兩鐵合併會唔會出現?

paul2357paul 發表於 2014-12-29 23:39

原帖由 hokachung 於 2014-12-26 13:55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你唔好成日自己作野當真得唔得
馬鞍山綫列車去八鄉車廠大修肯定係九龍南綫通車後嘅事,學你話齋,咁九龍南綫通車前啲車點大修啊?
仲有,東鐵綫SP1900都會過八鄉車廠大修,唔通何東樓車廠都做唔到SP1900大修?
咪住先,唔好時空錯亂,東鐵綫SP1900投入服務嗰陣,八鄉車廠仲未起好,東西鐵尚未連接,所以何東樓車廠點會做唔到SP1900大修
宜家東鐵綫、馬鞍山綫列車去八鄉車廠大修好明顯係出自成本效益嘅考慮
或者咁,你對馬鞍山綫喺邊度設車廠有咩高見呢?
唔好唔記得馬鞍山綫係照新市鎮預留位興建,改動空間有限wor

就當我一時搞錯了馬鞍山綫列車要拖去西鐵綫的車廠大修的原因。
事實上馬鞍山綫的車廠的確是放在烏溪沙站附近好過大圍站附近。:handshake
因為清晨出馬鞍山方向的列車需要較先開始服務而去到凌晨入馬鞍山方向的列車需要較後停止服務,
因此我唔明點解當年九鐵情願傻瓜地將馬鞍山綫的車廠放在烏溪沙站附近的方案唔用偏偏要改用放在大圍站附近的方案搵佢自己笨。;P

縱觀歷史,九鐵plan鐵路車廠唔夠地鐵般精明的確是事實。

東鐵綫又係咁,車廠最適宜放在例如羅湖站與上水站之間或者紅磡站附近而不是放在例如火炭。

[ 本帖最後由 paul2357paul 於 2014-12-30 00:04 編輯 ]

kingprowm 發表於 2014-12-31 17:54

馬鐵只能去到大圍十分失敗, 現在沙中線落成通南日期因各種問題一拖再拖, 希望馬鐵可先盡快通往鑽石山方便轉觀塘線

hokachung 發表於 2015-1-1 00:10

原帖由 paul2357paul 於 2014-12-29 23:39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就當我一時搞錯了馬鞍山綫列車要拖去西鐵綫的車廠大修的原因。
事實上馬鞍山綫的車廠的確是放在烏溪沙站附近好過大圍站附近。:handshake
因為清晨出馬鞍山方向的列車需要較先開始服務而去到凌晨入馬鞍山方向的列車 ...
可能你比較少留意鐵路方面嘅野,
之前港鐵曾經建議喺鑽石山興建列車停放處,理據係確保九龍段車站嘅頭班車時間唔會太遲
即使宜家改喺紅磡貨場設列車停放處,理念都係一樣
所以車廠擺中段並非壞事,尤其馬鞍山綫早已預見會向南延伸,你睇下每個站月台前後嘅預留位都知啦

dongfeng 發表於 2015-1-1 13:06

回復 23# 的帖子

保羅大大,興建鐵路車廠,除了銀両外,你知道還有什麼不可或缺嗎?
鐵路車廠不可在地底興建,只要你知道前地鐵綫的沿途走線,設廠位置,你懂的!

至於何東樓車廠問題,車廠早已在官營年代已興建。

lrv1092 發表於 2015-1-1 22:42

原帖由 paul2357paul 於 2014-12-29 23:39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就當我一時搞錯了馬鞍山綫列車要拖去西鐵綫的車廠大修的原因。
事實上馬鞍山綫的車廠的確是放在烏溪沙站附近好過大圍站附近。:handshake
因為清晨出馬鞍山方向的列車需要較先開始服務而去到凌晨入馬鞍山方向的列車 ...

板友提出收車快 其實合理, 但相反出車要好耐先填得滿條全線, 下行總站要等上行行晒先有車開頭班車, 頭車時間遲過上行好多, 路線越長, 影響越大。
想慳電、慳時間, 就要早一晚泊總站過夜。
如果一到繁時加班, 因為只可以向一個方向放車, 要更耐先平均到全線班次



至於地鐵車廠設計係咪好聰明? 係架, 睇下依家D上蓋物業/商場 幾好搵
九鐵車廠上蓋就死場咁既款, 合併左咁耐都無乜起色

[ 本帖最後由 lrv1092 於 2015-1-2 00:35 編輯 ]

tonyng 發表於 2015-1-9 10:36

原帖由 dennis28a 於 2014-12-28 14:57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另一個原因係西鐵引伸出黎問題,社會上唔少呼聲認為再出入閘,並要經過轉乘通道根本不可行,新界區乘客會支付更高昂車費,
所以政府係 2000 年代初,已經有方案提出簡化兩鐵收費結構去解決再入閘費問題,甚至研究點樣將兩鐵收費結構合併(類似外國),


可惜在2006年拋出的所謂「再入閘費」扣減,採取了一個非常不客觀及不透明的方法,有些行程只扣$1.0,有些扣$3.5。



其實最後反思既問題,如果西北線由地鐵興建,其實兩鐵合併會唔會出現?
如果西北線由地鐵興建,我反而擔心西區海底隧道的運量。

dennis28a 發表於 2015-1-10 02:23

原帖由 tonyng 於 2015-1-9 10:36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可惜在2006年拋出的所謂「再入閘費」扣減,採取了一個非常不客觀及不透明的方法,有些行程只扣$1.0,有些扣$3.5。

如果西北線由地鐵興建,我反而擔心西區海底隧道的運量。 ...

正所謂「霸王硬上弓」,成個收費結構根本未討論完成,就強行將兩間公司合而為一。

至於西區海底隧道的運量,有無西北線存在,唔比地鐵係件好事。
無可否認,當時機鐵設計完全短視,亦無考慮因大嶼山過度發展,而引致將來人口過多既問題。

ArnoldC 發表於 2015-4-2 05:02

原帖由 Hongkonger 於 2014-12-21 00:00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如果當年的粉嶺至屯門鐵路線落實,東鐵今天會不會已經雙複線化?
[幻想模式]
如果紅磡至太和四軌行車,可以實行以下行車模式,配合沙田線「如期」通車,則第一代黃頭仍能應付現時客流:
羅湖   <> 紅磡:每小時18班
羅湖   <> 葵芳:每小時2班
屯門    <> 紅磡:每小時15班
大埔墟 <> 葵芳:每小時5班
但是,地鐵必需採用彌敦道四軌過海方案,否則九龍塘、旺角、紅磡、尖沙咀各站的情況將會是‧‧‧‧‧‧
[幻想完畢]
頁: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馬鐵通車10 周年 – 沙田–馬鞍山新市鎮鐵路發展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