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所帶來的各方面社會效益當然無可質疑,我亦未曾懷疑過興建集體運輸鐵路的重要性,
但現在青年所關心的更是在向前發展的過程中如何照顧到弱勢的需要,例如在封閉道路的過程中協助商戶維持業務等。
交通網絡改善可以令社會流動性增加,幫助就業,促進城市均衡發展,但同時興建的過程中
在自由市場下舊區的固有文化因租金,生意影響等可能會被取代,而拆遷所影響的,基本上都是低下層市民,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人文關懷和各種價值的共存會是一個青年注重的觀點,一種兼顧到社會其他問題的,希望以人為本的角度。
當發展可以解決問題的時候,應該要避免衍生其他社會問題。要取得所謂的平衡,適當的讓步無可避免。
可悲的是社會現今的討論就是偏向二分,非我即敵,同時當權的較年長者未能由體制內逐步進步改善,以致不同價值觀取向的衝突加劇。
師兄在另文提及的唐樓受影響問題,就是社會問題的好例子。
香港交通問題逼切,同時受影響住戶的居住問題不見得不需解決。
在規劃層面上一早能夠預見的問題就應該想辦法軟性解決,而非純粹以單一的目標為本。
因為政治體制的緣故,社會心態上的轉變未能在政策和權力行使的方面體現,所以矛頭全指向建制,故社會矛盾自然而生。
四十年前的規劃造就高效的鐵路系統,為高瞻遠矚的表現,同時四十年前的規劃,好處壞處都是由四十年後的人受惠或承擔。
如何在今天協助建構社會,為未來貢獻,而非只欣賞前人的努力,是需要共同學習的能力。
[ 本帖最後由 Hongkonger 於 2014-12-25 00:34 編輯 ] 原帖由 dennis28a 於 2014-12-24 03:47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你應該先考慮一個問題,荃灣線究竟考慮過幾個多車廠方案?
1967:葵涌車廠
1970:垃圾灣車廠
1977:荃灣車廠
你再考慮一個問題,因為石油危機後,地鐵當年點去融資至起得成,就係靠車站上蓋物業既發展收益去回本。
再考慮多一個 ...
葵涌車廠與垃圾灣車廠,同樣位於填海地上,不存在成本問題。反之荃灣車廠需要清拆三棟屋。
凡是露天車廠,只要不影響飛機航道,上蓋均可作物業發展。
看來,配合荃灣北發展(「善用」被荃灣站隔開的土地),才是主要原因。 原帖由 Hongkonger 於 2014-12-25 00:06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樓上師兄又不需要墮入二分的思維。我十九歲人最感興趣的就是香港交通,地理和本土史。
基建所帶來的各方面社會效益當然無可質疑,我亦未曾懷疑過興建集體運輸鐵路的重要性,
但現在青年所關心的更是在向前發展的過程中如 ...
新一代能夠好似閣下有邏輯地分析的終究只係少數,
而且我所認識的新一代人中(當中不乏大學生),
不少人意見多多但知識同常識都貧乏得令人震驚,
說話靠吹同自我幻想,露哂底都不自知
香港教育改革失敗成日都有人講,
但沒有多少人敢承認改革失敗孕育出殘障的一代呢個事實
感謝樓主大大的分享
滄海桑田啊! 見到樓上兩位唱雙簧人士又撻埋晒D咩「我食鹽多過你食米」既論調真係好令人討厭,話人自大既同時你咪又係咁自大乜依家政府搞基建又搞得好好咩? 主權移交前既「玫瑰園計劃」俾中方日插夜插,最後可以喺唔超支情況下完成
反觀依家D基建,一係就唔推,一係就推晒出黎鬥搶資源,結果大部分都超支兼要delay再delay 原帖由 dennis28a 於 2014-12-24 03:47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你應該先考慮一個問題,荃灣線究竟考慮過幾個多車廠方案?
1967:葵涌車廠
1970:垃圾灣車廠
1977:荃灣車廠
你再考慮一個問題,因為石油危機後,地鐵當年點去融資至起得成,就係靠車站上蓋物業既發展收益去回本。
再考慮多一個 ... 原本政府應該係想沙咀道楊屋道一帶做市中心
唔少設施,例如運動場、大會堂、運輸大樓,
甚至初步構思既地鐵站,都係起係呢邊
唔知係咩原因,政府改左發展三棟屋西樓角一帶呢?:P 原帖由 HV9990 於 2014-12-26 00:05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見到樓上兩位唱雙簧人士又撻埋晒D咩「我食鹽多過你食米」既論調真係好令人討厭,話人自大既同時你咪又係咁自大
乜依家政府搞基建又搞得好好咩? 主權移交前既「玫瑰園計劃」俾中方日插夜插,最後可以喺唔超支情況下完成
... 同樣地,
起新市鎮比「香港人」我唔反對,
但以新市鎮為名,實情就係起豪宅俾唔知咩人住/甚至其他用途
我就十分反對
[ 本帖最後由 FD5410 於 2014-12-26 01:04 編輯 ] 原帖由 ArnoldC 於 2014-12-24 03:06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地鐵荃灣線規劃,最耐人尋味之處,莫過於荃灣車廠。
現時的荃灣車廠,列車進出需調頭,而且只能從一個方向進出,並不理想。
在當時方案下,列車可從兩個方向、不用調頭進出車廠,荃灣站亦較接近荃灣傳統中心地帶,似乎是較理想的方案 ...
原帖由 dennis28a 於 2014-12-24 03:47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你應該先考慮一個問題,荃灣線究竟考慮過幾個多車廠方案?
1967:葵涌車廠
1970:垃圾灣車廠
1977:荃灣車廠
你再考慮一個問題,因為石油危機後,地鐵當年點去融資至起得成,就係靠車站上蓋物業既發展收益去回本。
再考慮多一個問題,新市鎮發展方案,當時政府銳意要發展荃灣北。
咁就解釋左,點解荃灣車廠係咁多個方案最理想果個,更可況,葵涌車廠同垃圾灣車廠係山谷附近,成本根本不能考慮。
加上當時荃灣車廠上蓋物業對荃灣北發展正正係重中之重,結果就選擇左現時荃灣方案。
原帖由 stevenlim84 於 2014-12-24 09:47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荃灣車廠的位置,應該有考慮預留了的荃灣西站,如果以荃灣西站為總站,出入車廠的路線會比較合理。
原帖由 s3n370 於 2014-12-24 15:10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就算起佐荃灣線"荃灣西站",入車廠的方法都無分別喎。
原帖由 dennis28a 於 2014-12-24 16:53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如果無記錯,荃灣站同荃灣車廠設計受三棟屋而有所影響,
但係唔係因為咁而改成單向入車廠?又好似無咩關係。
PS:而最終亦無興建荃灣西站,因為荃灣北發展問題。 ...
車廠設在總站與總站之前的那個站之間的位置而且是指向早繁時間最需要開密車的行車方向確實是前地鐵公司對於車廠擺位的喜好:P,君不見港島線和將軍澳線的車廠都是類似的擺位。
點都好過前九鐵公司對於車廠擺位的喜好卻是放在中間位置:P,搞到例如出現列車要周圍泊的醜態。;P
其實東鐵線的車廠應該是放在例如羅湖站與上水站之間或者紅磡站附近而不應該是放在例如火炭,西鐵線的車廠應該是放在屯門而不應該是放在例如八鄉。
而大西北的那個輕鐵系統其實應該在元朗和天水圍都要興建車廠,不應該只靠在屯門的那個唯一的車廠。
近年搞到元朗總站和天水圍內有多個總站凌晨時分都需要用作列車停放處都是因為這個原因。
[ 本帖最後由 paul2357paul 於 2014-12-26 06:36 編輯 ] 原帖由 Kaix 於 2014-12-24 22:45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當年已經好旺的彌敦道成條挖開起地鐵都係咁喇,沙咀道算得d乜??
我地今日享受到的生活唔係天跌落黎,
而係前人努力奮鬥、取捨犠牲去換取更美好將來所帶來的成果
香港2000年後的教育改革失敗之處在於忽視歷史,歷史有「 ...
80 後 同 90後有咩分別 :L 忽視左d咩歷史?我唔明點解要刻意分化、分類
起好多發展問題上,我只係見到好多貪得無厭既地主、業主 :lol 貪,本來是人性其中一面。記住,當您自己都是業主,您未必會下下同租客講咁多人情........
車廠嘛,若果不是大部分車站有大量上蓋物業發展補貼,說不定今天坐一個站要收十蚊。
放眼世界,認識一下其他地方的風土,看看人地的票價比香港貴多少、故障率比香港高多少、危險度比香港高多少、車速比香港慢多少.........
好記得當年李日新先生講過,英國坐巴士一個站都要一英鎊、而香港坐到因腳部長時間血氣不通而導致腳痺都只收三元四角......
要賺錢,就要經常準備自己,機會埋身時才有能力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