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3BL470@98A 發表於 2015-2-2 03:02

mak5052 發表於 2015-2-2 10:00

原帖由 強國人 於 2015-2-2 02:08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查實當年政府點知道中巴服務越來越差先將26條路線公投?係長期脫班引致?恕小弟後生,唔知道 導火線就是1989年中巴勞資糾紛(退休金計算方式)演變成連續兩日早繁全面罷駛

kei_hk 發表於 2015-2-2 11:55

原帖由 S3BL470@98A 於 2015-2-2 03:02 AM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比八仔抽水,相信唔會花好多錢。
而且,中巴在80年代發生巴士銀,好多乘客車資收入被員工偷竊,唔見左好多錢。
如果之後再發生巴士銀,相信損失會好多。
反而八達通可解決這問題,防止乘客車資收入被員工偷竊。 ...

如果睇番之前的一個引文﹐有資料顯示係最初有叫中巴加入﹐中巴亦有參與最初期的工作﹐其後中巴才退出。

即係中巴應該係知道成個八達通計劃係點進行。

所以﹐我推斷係一班有決定性的老臣子思想守舊﹐唔係太肯試新科技﹐只係抱一個觀望的態度。


我估當時八達通都係最新科技﹐我估他們怕系統有故障﹐數據及對數方面會出問題。


*******************************************************************************


抽水方面(交易費)﹐我估都係其中一個因素﹐話晒一個收cash﹐只需支付員工成本。

另外﹐我推測另一個因素﹐八達通收唔足錢﹐仲要隔1-2天(最快)才收到錢﹐自己內部可減省員工成本﹐影響唔大。
但作為股東成員公司﹐仲要負上營運成本支出﹐可能當時未有考慮過走出交通工具這個圈子 (或者當時政府政策上唔容許)﹐又未有其他公司參與的情況下﹐令到各成員公司便要靠大家互相夾錢(交易費)去保持八達通的運作﹐某程度上係各成員公司一個額外支出。(始終交易費都係大家原本的收入﹐在未有其他地方使用的情況下﹐只係大家拿出收入去支付八達通的營運)


印象中﹐八達通現時係一間「持牌有限制銀行」﹐受金管局監管的﹐係好多年前才申請做「銀行」﹐以便發展非交通又涉及金錢交易的業務。
相信﹐這是八達通公司發展一個重要轉捩點﹐自此可以大幅擴展市場﹐收易費收入便不成問題﹐成員公司亦唔需要再擔心會唔會入不敷出﹐要貼錢在八達通公司運作。

[ 本帖最後由 kei_hk 於 2015-2-2 12:15 編輯 ]

solomon 發表於 2015-2-2 22:59

又要投資買機,又要買電腦做結算,對於當時科技相對落後嘅中記來講,
絕對係重大投資,你見佢買車都就住就住,按步就班,設備最簡單最平,
就知管理層幾咁保守啦。
頁: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有關當時中巴不肯引入八達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