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 "露天" 巴士總站加上蓋的準則
而家新起啲 "露天" 巴士總站好多都會加個大上蓋, 應該都係環保原因, 什麼嘈音緩解措施, 例如洪福邨, 水泉澳, 天水圍站 (橋昌路東) 嗰啲, 但安泰邨個未用嘅總站好似又唔駛加個大上蓋, 唔知加唔加上蓋有啲咩準則嘅呢?搭單問下,有蓋就牽涉到駛唔駛裝抽風系統
多數有上蓋巴士總站,除佐天橋底外,都有機械抽風系統。
但都有唔少例外,較新的有CHING提及的洪福邨。
較舊的有長安總站。印象中新荃灣碼頭總站都無﹙有錯請指正﹚
需唔需要抽風系統,又係用乜準則呢?
s3n370 發表於 2016-6-7 21:25
搭單問下,有蓋就牽涉到駛唔駛裝抽風系統
多數有上蓋巴士總站,除佐天橋底外,都有機械抽風系統。
有通風系統的有蓋公共運輸交匯處,多半是最少有兩面是被圍封著而較難倚靠自然通風。
而長安邨公共運輸交匯處基本上只是有一個有多條支柱支撐的平台作為上蓋,四面並不算被圍封著,
而新荃灣碼頭公共運輸交匯處(巴士總站部分)其實不算是有蓋,近乎所有月台都只是乘客的候車位
置是有蓋的,行車通道則是露天。
本帖最後由 s3n370 於 2016-6-8 00:13 編輯
dcyw 發表於 2016-6-7 22:19
有通風系統的有蓋公共運輸交匯處,多半是最少有兩面是被圍封著而較難倚靠自然通風。
而長安邨公共運輸交 ...
如果呢個係準則,似乎有好多都解唔通
如新荃灣碼頭總站雖則大部份車坑都係露天,但至少同屬總站一部份的離站通道,幾乎三邊圍封,卻不設通風系統
部份露天的荃灣站總站(三邊通風)及葵興站總站(兩邊對流通風),有蓋部份就設通風系統
入到屯門就更離奇,
輕鐵加巴士總站的三聖總站,巴士總站部份就正常地有通風系統
而屯碼總站呢,圍封比例比上面兩個總站更大,反而全站都無通風系統
s3n370 發表於 2016-6-8 00:11
如果呢個係準則,似乎有好多都解唔通
如新荃灣碼頭總站雖則大部份車坑都係露天,但至少同屬總站一部份的 ...
我想這不算是甚麼準則,只是設計上較普遍會出現的情況,而且該有蓋(或甚至稱為室內)公共
運輸交匯處的落成時間也有影響,應會是按當時的需要、周邊環境來建設,故從今天的角度來看
或會有點奇怪、不明所以。所以會出現你所述的葵興站公共運輸交匯處、屯門碼頭公共運輸交匯
處及三聖公共運輸交匯處的情況。
再說新荃灣碼頭公共運輸交匯處,巴士總站部分的離站通道其實也不算是有三面被圍封,因為除
了頭尾兩端的樓梯、升降機及設備機房等部分,其餘部分與隔鄰的專線小巴總站及的士站部分只
是隔著一列花槽而已。還有,當年周遭的通風條件比最後的日子實在有天淵之別(東面的灣景廣
場仍是空地;南面的如心廣場亦是空地,早年甚至仍是海;西面只有碼頭,以外便是海,北面最
初也是空地,後來建成祈德尊新邨,但密度相對不算高)。
而荃灣站公共運輸交匯處,嚴格來說只有面向青山公路—荃灣段及西樓角路兩邊不被圍封,而入
口通道的一面可以說是半圍封。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