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y_B 發表於 2017-3-28 19:06

深水埗站通風井



請問位置在哪?


dcyw 發表於 2017-3-28 22:27

兩座通風井分別位於長沙灣道178-184號雙喜中心背後的後巷及長沙灣道254-258號
亞洲大廈背後的後巷。

即附圖裡的以藍色圍繞的位置。


Hongkonger 發表於 2017-3-28 23:17

dcyw 發表於 2017-3-28 22:27
兩座通風井分別位於長沙灣道178-184號雙喜中心背後的後巷及長沙灣道254-258號
亞洲大廈背後的後巷。



順便詢問:深水埗站出口和行人隧道的興建順序為何?為何不將兩者結合成同一結構?

hokachung 發表於 2017-3-29 01:08

Hongkonger 發表於 2017-3-28 23:17
順便詢問:深水埗站出口和行人隧道的興建順序為何?為何不將兩者結合成同一結構?
...

就咁睇落似乎係同一結構,即係好似連接尖東站公共運輸交匯處、尖沙咀東(麼地道)巴士總站同梳士巴利道西行綫嘅行人隧道咁

Gary_B 發表於 2017-3-30 02:09

Hongkonger 發表於 2017-3-28 23:17
順便詢問:深水埗站出口和行人隧道的興建順序為何?為何不將兩者結合成同一結構?
...



應該係一齊起既


Hongkonger 發表於 2017-3-30 12:20

設計時有甚麼考慮,以致行人隧道和車站出口要分開?如果設計成類似旺角站E出口,甚至C、D出口的布局,會不會更能處理地鐵站的人流?

s3n370 發表於 2017-3-30 23:28

Hongkonger 發表於 2017-3-30 12:20
設計時有甚麼考慮,以致行人隧道和車站出口要分開?如果設計成類似旺角站E出口,甚至C、D出口的布局,會不 ...

行人隧道係屬路政署,而地鐵站出口係屬港鐵公司
如果痴埋一齊,維修保養責任有排拗
將來是但一面想改建甚至拆卸,都要兩邊同意,又係麻煩好多
免得過的話最好都分開


目測深水埗站行人隧道地面入口,同地鐵站出入口係有條空隙
睇落似係獨立結構

以旺角站E出口的例子,應該係純綷因處理人流而咁樣起當為橫過彌敦道的行人隧道只係副業
地鐵收車後同開頭車前,就關閉唔俾人用同24小時開放的行人隧道係有明顯分別


Hongkonger 發表於 2017-3-30 23:43

s3n370 發表於 2017-3-30 23:28
行人隧道係屬路政署,而地鐵站出口係屬港鐵公司
如果痴埋一齊,維修保養責任有排拗
將來是但一面想改建甚 ...

參考旺角站的布局不代表一定是地鐵管理的隧道。

若以柯士甸站的形式處理,車站出口開在隧道內,
跟隨車站服務時間開放,管理上就可以有清晰的權責分野。

s3n370 發表於 2017-3-31 00:06

Hongkonger 發表於 2017-3-30 23:43
參考旺角站的布局不代表一定是地鐵管理的隧道。

若以柯士甸站的形式處理,車站出口開在隧道內,


咁要視乎當時設計需唔需要有24小時行人隧道
柯士甸站的例子係先有行人隧道,附近亦無地面行人過路處

Concordatio 發表於 2017-3-31 10:03

本帖最後由 Concordatio 於 2017-3-31 10:09 編輯

s3n370 發表於 2017-3-31 00:06
咁要視乎當時設計需唔需要有24小時行人隧道
柯士甸站的例子係先有行人隧道,附近亦無地面行人過路處
...
翻查舊地圖,現時於桂林街及北河街之行人隧道應該是與地鐵出入口同期興建(至 1978 年之地圖仍然未見隧道結構痕跡)。

從附圖(取自地政總署 1973 年 12 月出版之 1:600 地圖系列,編號 179-NW-4)可見,長沙灣道中央有一石壆,於上述兩街附近有缺口各一,一闊一窄。由於缺口置於兩街旁邊,該兩處不太可能爲車輛穿越長沙灣道之用,反而很可能爲行人過路處。

以此推斷,現時之隧道應爲補償取消之過路處而設(以令長沙灣道可以提速),因此須一如以往廿四小時開放供市民橫過馬路。


頁: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深水埗站通風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