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早川優
發表於 2018-4-13 01:34
我建議用返2呢個編號同當年保留1原理一樣,反而用20會同新創建對面海新線撞no. 除非你叫載通或者冠忠營運。
西九小確幸
發表於 2018-4-13 06:49
本帖最後由 西九小確幸 於 2018-4-13 06:54 編輯
4.17Trident 發表於 2018-4-13 01:15
玩夠未?
騎劫post講914做咩啫你?
我肯定閣下係冇乜搭過914,而作出不實評論。
其實我想講嘅係,巴士公司成日賴資源不足而削減佢地覺得需求低地區嘅服務,但其實根本就冇留意到資源嚴重錯配嘅問題。至於評論不實與否,就算講到天花龍鳳都好,數字係呃唔到人。
最後繼續做=唔頹似乎有啲邏輯謬誤,巴士公司唔搞佢有好多原因,其中最有可能就係怕咗班區棍,寧願做大其他賺大錢嘅線嚟填氹,結果就靠犧牲佢地認為需求少嘅地區以榨取更多資源,造成惡性循環。
如果你仲覺得我喺到騎劫嘅話,我即刻從此post消失:@
leo_ku
發表於 2018-4-13 08:32
leo_ku
發表於 2018-4-13 08:35
RobynnNKendyFan
發表於 2018-4-13 13:23
leo_ku 發表於 2018-4-13 08:35
我唔覺得, 唔駛理某D盲撐914的人。
現實係有大把線比914 更需要增資源加強服務, 但914 正正霸住左銅鑼灣 ...
個人覺得仲有討論空間嘅
唔駛一口咬定俾 Quota 其他線好 d
paul2357paul
發表於 2018-4-13 14:38
小早川優 發表於 2018-4-13 00:59
炮台山呢個地名(唔係油塘果個)喺地鐵未規劃「炮台山站」前(炮台山嘅地鐵站一直被規劃為「天后站」,位 ...
真係有座山叫炮台山,正是在天后廟道沿線既山區。
而英皇道對下既山腳部分從來都係屬於北角範圍。
paul2357paul
發表於 2018-4-13 20:47
本帖最後由 paul2357paul 於 2018-4-13 20:50 編輯
hadboy5 發表於 2018-4-12 23:45
而家118超負荷的情況越來越嚴重,繁時用780同788果種分工營運模式就好啦
淨係呢日阿公岩道大擠窒玩過幾個鐘頭部分班次唔行柴斜咁大把:;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uzdX7EmjpE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thread-1052909-2-1.html
但平時都要開埋類似咁既118X九城卻費時睬大家。:(
我情願博118例如雙向灣北加站再谷爆D博拆到線仲好過。;P
gu9434@24
發表於 2018-4-13 21:38
leo_ku 發表於 2018-4-13 08:32
似乎閣下先係無搭過914, 未見識過914 兜慢疏、又少人搭。
人地邊有騎劫, 事實就係914客量非常垃圾, 繁忙 ...
乜而家要搭過先可以出聲講 咁惡既???
咁好啦 由我曾住過海麗 搭過下914既講番兩句..
914確實有堆字軌客(包括海麗)搭緊..
但收費低 成本高 仲要經過塞車區域 注定要蝕(燒)錢
如果要改善效率的話 先做好分支914X/914P..再諗拉直走線
非繁再減到25-30分鐘..
最理想應該係變獨營..改線空間同就班次變動就會有彈性得多
小早川優
發表於 2018-4-14 10:29
本帖最後由 小早川優 於 2018-4-14 10:42 編輯
paul2357paul 發表於 2018-4-13 14:38
真係有座山叫炮台山,正是在天后廟道沿線既山區。
而英皇道對下既山腳部分從來都係屬於北角範圍。
...
首先,電氣道同電廠街都係沿1840年代海岸線而建,背靠炮台山,即係西邊/北邊已經係銅鑼灣海灣/維港,而英皇道兩邊馬路係由開鑿炮台山而成,「從來都屬於北角範圍」一說根本站不住腳,而現今稱作北角區(與地理上嘅「北角」係兩回事,只係借用呢個地名為七姊妹更改區名)嘅七姊妹區,範圍從來只包括北角炮台(即東山/堡壘山)以東直至鰂魚涌站(麗池)嘅地方,其對出海域於1898年租借新界前並非維港範圍(英方水域),當年維港邊界只到東山以及紅磡東部。
其次,閣下同版友「PBxxx」試圖否定炮台山區嘅存在其實毫無意義,因為爭坳某一地方/地名是否存在或「正確」並唔會改變糖水道以西同以東兩者嘅交通狀況截然不同嘅事實,正如Facebook專頁「Down Planning 虧劃」所道。否定炮台山存在並將之矮化為「北角/北角區」無異於叫人行去琴行街或新都城上車,但至少炮台山絕大部分地方依相同矩離向西行方向行早就過咗天后站,差不多已到摩頓台。
ahken
發表於 2018-4-14 18:07
本帖最後由 ahken 於 2018-4-14 18:14 編輯
小早川優 發表於 2018-4-14 10:29
首先,電氣道同電廠街都係沿1840年代海岸線而建,背靠炮台山,即係西邊/北邊已經係銅鑼灣海灣/維港,而英 ...
好快咁go through 一次,其實我篇抒情文最大嘅敗筆就有如樓主閣下所提及將炮台山同北角撈埋咗一齊嚟講,本身係諗住方便等人地知道係“北角區”,呢樣都有點恨錯難返,如果我起初第一句已經講清楚係炮台山咁啲人叫我地去琴行街同去北碼都已經唔係太過適用(強調一下,要行過去真係唔係唔得,但實際距離並唔係近,不過炮台山區內年紀大少少嘅人都已經會覺得難頂了)。而且唔講可能大家都唔記得,就係以前成條英皇道嘅設計都係鼓勵用天橋橫過英皇道而唔似而家咁短距離一盞燈,所以呢點有啲唔了解嘅人請先認識一下當區路面歷史同變化,所以我提及減少非交匯處燈位絕對係有根有據的(同埋輪椅人士呢點我反而唔太擔心,而家好多天橋都會後加升降機的,而且有啲升降機已經ready to use)。當然希望炮鐵上面條天橋都整埋升降機就最好不過,電氣道出英皇道都有多一個選擇
P.S.: 都係果句,唔希望見到大家上討論區變成純人身攻擊。由於我疏忽地將北角同炮台山撈埋,我為咗負番責任,都將本來今日截至晚上6時要記嘅80分忽略唔加。另外今次都麻煩哂admin們,呢幾日辛苦哂您地了。
P.S. 2: 大陸六七十年代嘅歴史其實大家都清楚,唔睇wiki就算聽啲長輩講都應該會知道發生咩事唔需要本人多說,本人不是歷史科教師故唔會再提及呢件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