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迷奇談 (不定期連載)
最近有D IDEA,想講下巴迷,但又未致於一次過想寫晒,想慢慢說.當然大家有感想同FEEDBACK,都可以一齊交流
------------------------------------------------------------------------------------
#1 巴迷1.0
今次主要想講下,以前D巴迷,除了在互聯網,在線下如何嘗試影響地區,
特別是路線重組,或者是多一個渠道收料.
較明顯的例子,就是向自己區的區議員著手.
熟悉運作的都會知道,他們是比我們更快得到資料,
但對比接近巴士公司/運輸署的人士為慢.
得到消息後,可以第一時間提供意見,或第一時間發布消息.
其實到現在,1.0依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去年末的RPP爆料,
若果沒有人放風,又怎會有這麼多巴迷早一步知道本年RPP內容?
當然,爆料者的操守,不是人人認同.
好像我以前仲係有料爆的時期,都會去想如何有技巧地爆料.
否則,假若發生不可預期的結果,放風人以後不再放風,以爆料為生的人,損失慘重.
(待續)
深圳比亚迪 發表於 2018-6-6 15:54
請問何謂女巴哭喪模式?
請別再問無聊問題
繼續巴迷1.0
好耐好耐以前,自己都會同部份區議員有少許來往.
可以夠膽講,本身同佢熟的話,的確容易入手.
但本身不熟,而又想打下交道,這方面的確有難度.
或者可以這樣說,用一個交流的心態,不是預設自己
的立場,可能會做得舒服一點,本人亦試過同區議員
食個早餐,講下交通,又講下區內其他情況,盡量不作
敵對行為就最好.
至於最簡單直接的,SEND EMAIL,可以說失敗率最高.
不過本人亦都試過一個例子,SEND EMAIL不行,便將
整個EMAIL 列印出來,寫上簽名,寄去某黨支部,結果
對方邀請面對面交流,信不信由你. 淺談劇本
如果有認真留意以往的路線重組,不難發現很多相似地方,
尤如一份劇本,慢慢推進.
以大型重組為例,要取消的線少不了.先借助傳媒之力,向大眾
宣傳某路線建議取消,又實地去試搭去看看客量如何不濟.
而被點名的路線,下場都是差不多.除了少數可以借屍還魂,
當然要借屍還魂亦需要一些條件,例如乘客模式不乎預期等,
但對於多年來客量都不濟的路線,卻很難有這個條件.
而傳媒出於客觀公正,總會找一些反對重組的人作訪問,但往
往到最後,很像與空氣說話,政府依然要重組路線.大家就像做戲一樣.
今時今日,以政府現時的手法,民間的影響力的確有限.有時連
區議員的說話也不聽,何況沒有民意授權的個別人士?
或者老套D講句:點解要聽你講.
點解要聽你講
我諗呢個課題大家都會遇上或見到.
例如運輸署點解唔聽意見,或者自己滿腹大計,
搵區議員去PRESENT後,又無左件事.
根據多年經驗,得出的結論是,合理.
因為每個人,看同一件事上,著眼點都不同.
何況有權有勢的人,他們很著重自己的看法.
對於一般市民意見,意見接受可能態度照舊.
可能你會話,不如說服佢?但老實說服人很困難.
既然說服不了,心有不甘的便打對台,
好簡單的例如在網絡平台撰文批評.
但很多時,對事情沒有幫助,更會減少日後合作空間.
回到初衷,點解要搵區議員?
就是想借助他們的力,如果連這個渠道都斷了,很難有其他方法. 方法不可行
近年,除了區議員與運輸署及巴士公司角力外,
也多了一些所謂壓力團體參與角力.
不過,在最近三次新鐵路擴展後,政府的CUT車計
劃,很大程度上都成功實行,並沒有遇上很大障礙.
到後期,更發展出一套策略,用手上的數字去決定
是否進行重組,大家更顯得無計可施.而且在政府
角度,可以做或修改的空間是非常多.
問題出在那裡?
答案是:一成不變.
既然要做團體,為何又要走舊路,與地區人士/區議員
協商合作?有沒有議會以外的出路?說實話,開個團體,自
己話自己係主席/召集人是非常容易,接近零成本.但最後
交出甚麼功課,還看各團體的實力.但多年來的觀察,結
果卻是不如人意.
除此之外,亦見到有人不懂遊戲規則.政府對於要取消的
路線,只會睇數字決定,保留定取消.但見到的是,有人提
出優化路線.當然本人不反對其他可能性,但都要睇遊戲
規則是否有這個選擇.而到最後還是改變不了結果.
再一次證明以往方法不可行.
以前曾經講過運輸署的優勢,但另一方面,同運輸署唱反
調的人,有沒有認真審視自己的籌碼,對形勢的判斷,會否
作出正確決定,都很重要.唔輸波,都起碼要和波先.
不過問題是,對家似由頭贏到到尾.贏到開巷.
就算是區議員,都只能對結果表達不滿.
但其實,貼地去想,結果是可以預期. 碎片化年代
社區碎片化年代早已降臨,有些市民只會選擇關心自己區的事情.
在交通層面,也見到這些現象出現.加上媒體願意報道,結果就是
區區有求,或者邨邨有求,線線有求的情況.
在這些事件上,可以發現居民同區議員或社區幹事的蹤影,反而
交通迷卻不會經常出現.
其實有留意地區生態的人,都知交通是一個重要議題,兵家必爭.
同一件事,可能多於一個人在爭取.再配合碎片化年代,有些人的角
色已變得可有可無.我們會關注事態發展,但未必再可以去主導事件.
因為站在一小區層面,是不喜歡外人插手,除非大家槍口一致.
一係大家是其中一塊碎片,一係大家係個一塊碎片隔離,只能隔岸觀火.
真心想為社區做事,選區議員是最好途徑.有權力,可發揮的空間大不少. 數字的意義
過去一兩年,曾嘗試以數字去發掘巴士行業的趨勢,
當時除了因為興趣,亦有感平日討論都是吹水,個人
觀感為重,但數字是有一個不可挑戰的地位.
到後期,更發現原來可減少判錯市機會.
平時討論,我可以說是淡友一名,但並不是沈大師般
長期堅持看淡,偶爾判錯市都需要轉軑是基本需要.
但也不得不認同,香港的確是鐵路為主.
不過數字背後的意義是什麼?個人認為是集體意志.
吹水很容易,但一個人講既野,可否代表數萬還是數
十萬人的選擇,一定是不可能.而數據亦顯示,做好友
的理據不足.做淡友多數情況下一定對,做好友不是
不行,但要作出技術修正.
或者簡單地說,以前有些無鐵路到的地方,開繁忙時間
線會頂閘,今日有鐵路覆蓋,要評估頂閘能力,我自己就
傾向頂閘減半.當然也要視乎人口,開的路線是什麼類型,
好像290/798一開即旺,在今日情況下,條件是較難達成,
但並非不可能,只是我們不知,今時今日,一開即旺,要什麼
條件.
不過核心是,減少判錯市機會.近年經驗是,越樂觀,越錯. kay 發表於 2018-7-14 20:43
方法不可行
近年,除了區議員與運輸署及巴士公司角力外,
亮點係你一且整左個正式既組織,你仲可唔可以咁輕易抽身在巴士內搜最真既證據嗎?
例如區議員,正統既傳媒人等等已經表示唔可能。
唔好睇少一條條對著車外景落鏡既有聲行車片啊,佢地可以告訴大家唔少類型既事實,包括例如客量分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