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ter_li 發表於 2019-2-27 15:38
上星期 無線有節目講過,
好似係"新聞透視" 定係 "星期日檔案",
話買地時包埋澳景路的保養及防止意外, 意外 ...
歷史原因:
興建維景灣畔時將南道路尚未成形,所以批地條款將當年鋼鐵廠出入道路(後來之澳景路)劃給維景灣畔,初時供工程車使用,落成後供住戶及訪客使用,業權人須負責維修保養。
由於條路另一邊通唔到去調景嶺(必須經過屋苑內),做唔到公家路的功能,而且彎多路斜不適宜太多車行,所以運吉唔想,亦可以話唔會接管條路。
維景灣畔而家個stance係,既然要維修又成日有人炒車,政府又唔肯收,不如一拍兩散,將個閘設在澳景路尾(近來引起爭議的新閘,唔係藍田道閘),一般行人或單車可以行晒成條澳景路,但出唔到調景嶺,因為地契話開放畀邊個邊個用,但無話要畀人可以出到調景嶺。;P
本帖最後由 kitarolo 於 2019-3-13 01:55 編輯
DIH 發表於 2019-3-7 22:35
維景灣畔而家個stance係,既然要維修又成日有人炒車,政府又唔肯收,不如一拍兩散,將個閘設在澳景路尾(近來引起爭議的新閘,唔係藍田道閘),一般行人或單車可以行晒成條澳景路,但出唔到調景嶺,因為地契話開放畀邊個邊個用,但無話要畀人可以出到調景嶺。
但上網睇返個節目
又好似唔係咁簡單
屋苑範圍落閘,被訪者係
想減低外來者使用澳景路
嘅誘因,無得出調景嶺需折返
碧雲道,起碼我自己覺得合理。
但稍後佢又提到
澳景路要維修、管理
等開支,唔想開放俾公眾,
(住客/訪客/政府核准人員
以外)又話2.2公里完全攔截
外來人唔可行,即是話踩單車
未入屋苑範圍而出事(有兩次
致命意外正是如此)屋苑還是
有被索償嘅風險,或者語氣中想
表達、就算放咗警告牌話唔適合
踩單車,都不能完全免責? 如果得
就唔會建議政府收回道路啦……
屋苑範圍整閘都面對
眾多挑戰同針對,意下之言係
想步行者(相對低風險)都禁絕
請參見附圖,來自網路截圖。
測量界就指地價上有優待
無得若干年後就拋返俾政府。
或者我整一個假設嘅問題
行山者經衛奕信徑會橫過
澳景路,但被汽車撞至嚴重
受傷或身故,屋苑又有無責任?
咁當然又要睇埋車主/駕駛者嘅
身份,真係有排拗。
近碧雲道閘口是否已停用
還是已進行電子化/遙距管理? 本帖最後由 DIH 於 2019-3-13 23:01 編輯
kitarolo 發表於 2019-3-13 01:18
但上網睇返個節目
又好似唔係咁簡單
簡單地講,唔少屋苑都有啲對各方而言都係捉蟲的地契條款,主因通常係政府想地盤一次過畀發展商起晒所有公用設施(唔知有冇地價或發水的優惠),起好之後才視乎情況接收,但有時發展商、小業主(立案法團)、不同政府部門之間對條款解讀或所涉責任有不同意見,於是引起爭議。維景灣畔更加係90年代產物,當年決策層好多都退休或返英國,而家冇人敢拍心口。
本帖最後由 kitarolo 於 2019-3-19 06:38 編輯
DIH 發表於 2019-3-13 23:00
簡單地講,唔少屋苑都有啲對各方而言都係捉蟲的地契條款,主因通常係政府想地盤一次過畀發展商起晒所有公 ...
私家路、買樓送斜坡
居屋/私樓都有,但擋土牆
或明顯喺樓宇下方嘅私家路
設欄閘,外來人反對理據較弱,
或者係實用價值很低。
租置計劃公屋都列明私人
地方,但往往係物理上只限
行人進出、對居民以外嘅人
嚟講卻屬捷徑嘅情況好常見,
甚至我見過有例子係政府沿路
設指示牌,唔肯定有無上過傳媒。
係澳景路伸延得太長啫,
訂立地契嘅人仍在政府內
都無用,函件好多時都係代行,
甚至出現數封函件互相矛盾。
我反而著眼點解業權人
列明「外來者風險自負」
還是有被索償嘅風險,當然
澳景路例子要完全圍封成本
太高,且又會演變成法律遊戲。 試過同屋企行,保安會擋 在比澳景路更接近海濱的地方是不是有條小路?是否可能從澳景路切下去? qunow 發表於 2019-3-21 13:55
在比澳景路更接近海濱的地方是不是有條小路?是否可能從澳景路切下去?
那條是墳場通道,可以揮手,不能握手,也不能跨過去。
ccicoltd 發表於 2019-3-22 00:26
那條是墳場通道,可以揮手,不能握手,也不能跨過去。
既然華人永遠墳場是由政府按法例成立的委員會去管理,主席什麼的也是政府的人,應該不是沒有空間去談?
本帖最後由 solomon 於 2019-3-30 01:41 編輯
澳景路原本就係紹榮鋼鐵廠嘅一條單線私家路,發展維景灣畔時,將原簡陋道路,建成現代標準雙程路,是有其策略及實際需要。當時將軍澳只係初發展,道路網絡不成熟,廠房實際位處孤島地帶,澳景路現代化,對建築整個屋苑絕對係必要,建成後由於有直接道路連接九龍,對於銷售來說,絕對是賣點!雖然後來有隧道有地鐵,但實際上整個將軍澳出入只有數條路線,當人口爆滿加上當年插針式密集發展,現今惡果道是路路不通地塞爆!而維景灣畔能有自家直接路線出九龍,絕對是當年發展商一大德政。當然要跟現代標準,政府亦要保證有關道路符合當時標準,亦要相關業權人,有責任去保持有點道路有管理,以前出現再以前私家路嘅失修,混亂與環境衛惡劣情況出現,而當時面對私家街嘅污煙瘴氣,政府嘗試收回私家街去管理,數十年後,竟然仍未收回目標街道一半,這是後話了。
所以澳景路嘅出現,批地條款等,都根據當時情況,順勢製定,其實都不難理解。只不過現時出入將軍澳情況惡劣,而又有一條有質素但少人用嘅私家路,而業主又唔想負上無底深淵嘅責任,會不會政府收回,順勢多一條路線,緩解道路擠塞情況呢?
事實上政府明顯有替代方案,無需利用澳景路,而政府想真正善用澳景路,收回並於近海邊建立道路連接調景嶺,絕非難事,不過回收業權實際相當複雜,政策上係唔會有賠償去收回先做,如果唔建設連接路,亦無誘因去回收澳景路。以現時新隧道建設情況,政府寧願另建新路也不會回收澳景路了,當然根據規劃,新隧道其他遲咗幾年,至於未來會不會考慮收回澳景路,要睇未來發展情況了,基本上政府依家態度係免等就免,咪搞!
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