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irman
發表於 2007-3-14 09:02
原帖由 guia 於 2007-3-13 23:11 發表
時至今日仍然保留香港元同澳門元最大是政治考慮
否則回歸時已統一由人民幣已取代
保留這兩種貨幣當然有政治考慮。
然而,有一點應該注意到,
港元與澳門元的國際流通性仍較人民幣高。
相信在決定法定貨幣時,也曾經考慮這個因素。
Chairman
發表於 2007-3-14 09:15
原帖由 053h4 於 2007-3-14 03:10 發表
地產商的風險, 是因為"實現樓價"同"地價"
是有一定的時間差
因此, 勾地制度本身可能無問題
但勾地價太高, 另本身巳經高的勾地價, 只有極少地產商有膽勾地
是令市場預期只有極少的,
到拍賣當日只能有極少的地產商搶少數地, 才能做成極高的賣價
而正常賣地, 或勾地價唔太高
令市場預期供應增多, 地價唔會太高
若要尋找源頭,為何勾地價會那麼高?
在泛民主派的監察下,你認為政府會降低勾地價嗎?
若地價低,一頂”官商勾結”的帽子隨即飛來。
但什麼為之”低”,什麼為之”高”,有客觀標準嗎?
紅灣半島一事殷鑑不遠,
若你是孫局長,你會降低勾地價而自招煩惱嗎?
所以在現時環境下,勾地價不可能不高!
原帖由 053h4 於 2007-3-14 03:10 發表
而上述只是討論賣地價, 同實現樓價並無關係
到時市場資金減少, 利息不減持平
豪宅投資者外流, 豪宅會否大跌引致地產商蝕本是疑問
本身豪宅市場與一般住宅市場是兩個不同的市場。
豪宅的毛利,與一般住宅市場也不能簡單比較。
所以就算豪宅價跌,地產商不一定虧本。
但一般住宅市場利潤空間無豪宅那麼大,市價下跌就較易虧本。
原帖由 053h4 於 2007-3-14 03:10 發表
而基本上, 只有極少數人畢業後頭十年有錢買豪宅
而一般來說, 對香港人, 先買樓置業後安居
買少單位有兩個途徑, 一是買二手, 二是買新樓
但現市場上除豪宅大單位新樓
嚴重缺少樓價相對平的中小型住新樓
因此, 現有樓者樓換樓的意欲嚴重不足
新家庭難有合式的上車盤
連組識新家庭的條件也沒有, 可來在香港生育?
相信在其他大城市,一般大學畢業生在十年內也是買不起豪宅。
綜觀市場,現在二手樓供應也算充足,未見大幅上升。
況且,就算是樓換樓,也不一定要換新樓吧?
Chairman
發表於 2007-3-14 09:33
原帖由 053h4 於 2007-3-14 03:17 發表
長駐內地/頻繁往返內地工作需多, 個人去年亦要日日上大陸
但以各口岸, 每日從大陸回港上班的人流
遠比上大陸工作的人多罷
如以皇崗口岸計, 每朝各跨境快線\全日通
都有大量吉車早上大陸, 為載客回市區
但相對現時過海的人流, 根本只是少數
而且, 根本上大陸工作同生育都無關係
不知道你在那麼過關回內地。
每天在羅湖口岸,八時半前往羅湖的列車,
除了水貨客,遊客外,更多的是往內地上班的人。
至於皇崗口岸,那些跨境快線是吉車去大陸?
請於八時前往九龍灣地鐵站,
看一下往皇崗的巴士是否吉車?
的確,上大陸工作同生育都必然無關係,
因為原因在於這是數十年來的趨勢。
若你有睇過人口普查,當會知道年輕人佔整體人口比例
越來越小的事實。從前是大家庭,現在已經是小家庭了。
原帖由 053h4 於 2007-3-14 03:17 發表
而香港前景在過去幾年都向好
但本地人出生率卻不斷下跌
根本連住都解決不了
可來能生仔?
現在租樓已是一個趨勢。
而且,是否要有下一代,根本是有很多其他因素要考慮。
有無自住樓宇,只是其中之一。
原帖由 053h4 於 2007-3-14 03:17 發表
而君不見連大地產商的售樓收入都大跌
更可況所謂中小型地產商
地產商有樓收租, 唔賣樓都可以有錢賺
才是以高勾地價, 維持高樓價以增加租金收入的主因
租金收入的提升未必能補足售樓收入下跌的損失。
高地價成本的原因何在?責任只在政府?
原帖由 053h4 於 2007-3-14 03:17 發表
而豪宅熱烈的市況, 同中小型地產完全不配合
國際投資者有樓價租金升的預期, 因預期少數人的收入大升
而入市買豪宅, 原全不是為了自用
兩者根本是不同市場,一個熱,一個冷,有什麼問題呢?
Chairman
發表於 2007-3-14 13:04
原帖由 3ASV196 於 2007-3-14 08:31 發表
而閣下講緊的, 本身係另一方面的問題, 係土地供應不平均, 呢方面
其實要政府做多d......政府停售居屋係無意思, 居屋本身買係有限制,
唔可以同一般市場一齊去睇~~政府居屋方面唔應該去理發展商, 同時
應保留現時賣地的自由性
本身香港土地也是有限,撇除郊野公園用地,
可用空間更少,所以高樓大廈是避不了的。
居屋要建,但要建多少?
政府的參與度應該有多深?
民粹主義者要求越多越好,但這對香港有好處嗎?
053h4
發表於 2007-3-14 13:19
053h4
發表於 2007-3-14 13:29
Chairman
發表於 2007-3-14 13:29
原帖由 053h4 於 2007-3-14 13:19 發表
如新界北, 九龍東南
還有大量土地, 主流政黨支時快一點發展
但政府卻無視主流聲音
九龍東南如何發展根本無定案。
是建郵輪碼頭+商業+低密度住宅?
康文設施?住宅?
若建郵輪碼頭,會否又惹來民粹主義者的反對?
若是康文設施,該建什麼?
原帖由 053h4 於 2007-3-14 13:19 發表
另外, 郊野公園只佔40%
巳發展土地20%未到, 可來無地發展?
居屋可以唔建, 市場是否應有中小型單位供應?
已發展土地不到20%,這個數字我有點疑問,
在那裡可以找到相關數據?
市場係要有各式單位供應,問題在如何有供應而已。
Chairman
發表於 2007-3-14 13:40
原帖由 053h4 於 2007-3-14 13:29 發表
本人向閣下提供數據
皇崗7:00~9:00南行的6組路線, 南行起碼是北行的一半
以旺角油尖及灣仔線更不平均
油尖及灣仔北行約15~20min 一班
南行卻5min一班
如閣下無視南行比北行多人的現實
有客觀數據的話,當然無可能”無視”,
問題在數據要驗證。
依正式班次,旺角,油尖,觀塘及灣仔線是同一時間對開的,
不存在北行班次比南行班次疏的問題。
若以本人觀塘線所見,北行線是80-100%坐滿率。
而且你的數據有兩個問題:
1. 南行線的乘客是上班的人嗎?是什麼人呢?
2. 若北行方向比南行方向疏很遠,南行方向根本無足夠車營運。
原帖由 053h4 於 2007-3-14 13:29 發表
而小家庭是趨勢, 但比一般巳發展地區更少
同日本差北多, 可解?
看看大地產商的股東會, 看看其前景展望罷
租金同國內才是主流
市民包括中產收入上升, 卻没人買, 可解?
這兩年地產商建的樓宇多嗎?若不多,為何?
國內前景是一定比香港好,因為發展機會更多,
單是這樣比較是不中肯的。
市民無買樓嗎?之前數個月的成交數字是上升還是下跌。
若市況真的很差,那麼在預算案發表及昨天賣地消息後,
就不會有那麼多業主要封盤或提價了。
3ASV196
發表於 2007-3-14 16:16
原帖由 Chairman 於 2007-3-14 13:04 發表
本身香港土地也是有限,撇除郊野公園用地,
可用空間更少,所以高樓大廈是避不了的。
居屋要建,但要建多少?
政府的參與度應該有多深?
民粹主義者要求越多越好,但這對香港有好處嗎?
香港本身planning 上都有好多問題,
例如, 點解九龍塘d樓咁矮, 反而九龍周邊d樓就越來越高?
呢個違反正常的規劃, 亦不合view and ventilation 的要求..
(said by a town planning prof.)
好多時問題不在於土地有限, 在於點使用的問題....
我提出可以建居屋的講法, 只是回應版友提出的問題,
建多少當然睇社會需要... 但我覺得自由私人買賣亦
同樣重要...
我會覺得未必係政府的錯, 好多時太多野要配合, 但
政府自己提出可持續發展, planning, land sale 呢d影響
較遠的政策, 的確需要改善...
gakei
發表於 2007-3-14 18:10
除非唔要 "一國兩制", 否則點可以由人民幣取代港/澳幣?
原帖由 guia 於 2007-3-13 23:11 發表
時至今日仍然保留香港元同澳門元最大是政治考慮
否則回歸時已統一由人民幣已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