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費」一問
正當「神七」成功之際想起年前神六一位太空員費俊龍。而我一位中學同學都係姓費,不過
佢平時自稱以及身份證拼音都係Pei(音秘)。
我想問姓「費」既讀法應該係「秘」定係「廢」?
聽個一個笑話:有個外省人姓費名密,不過平時
佢自稱都係讀「秘」。剛拿了單程證來港不久既
佢有日由於貌似非法入境者,所以被差人截查。
差人:你叫乜名?
費密:費(秘)密
差人:玩野呀?而家再問你,快d講!
費密:真係費(秘)密呀!
差人:你咁唔合作?拎身份證出黎!
...(看完後)
差人:哦!費(廢)密就(廢)密啦,仲話秘密....(帶點恥笑)
費密:...(無奈) 姓氏係讀秘 上次那個太空人費俊龍卻表明他姓「廢」。 原帖由 fai 於 2008-9-29 18:01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正當「神七」成功之際想起年前神六一位太空
員費俊龍。而我一位中學同學都係姓費,不過
佢平時自稱以及身份證拼音都係Pei(音秘)。
我想問姓「費」既讀法應該係「秘」定係「廢」?
聽個一個笑話:有個外省人姓費名密,不過平 ...
視乎呢個人怎稱讀他/她的姓氏 睇下佢自己點讀啦.....
好似個茜字咁, 正讀係讀試, 但係有d人會讀"西" (903 DJ就係有人叫謝茜嘉 (佢叫自己個名係西, 所以其他人都係咁叫)。
尊重番他人意願比較好 唔排除以前只有一個讀音,後來各分支住在不同地方,經歷不同語言演變,變成不同口音。
好似話中文古時係冇f音的,故「浮」讀「蒲」,俗語「蒲頭」實乃「浮頭」。
「費」字,可能古時只讀「秘」,後來演變成「廢」,但姓氏由於某種尊重或忌諱,維持讀「秘」。
北方人則較少此種忌諱,或基於推廣普通話等行為,異讀音被去除,只讀「廢」。
「費」的聲符「弗」,其他組成字有「佛」,今廣州話「fat」普通話「fo」,但此字來自「Buddha」。
歡迎賜教~:)
[ 本帖最後由 DIH 於 2008-9-29 22:43 編輯 ] 原帖由 ccicoltd 於 2008-9-29 21:03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上次那個太空人費俊龍卻表明他姓「廢」。
佢自己講??
照計佢自己都唔識讀架喎....
其實好多字都有佢本身o既讀書
正如樓上所講姓「費」, 茜
但好多時係唔知幾時變左讀音
跟住約定俗成就話跟隨當事人意願
如果想知個正確讀音最好查字典 原帖由 DIH 於 2008-9-29 22:42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唔排除以前只有一個讀音,後來各分支住在不同地方,經歷不同語言演變,變成不同口音。
好似話中文古時係冇f音的,故「浮」讀「蒲」,俗語「蒲頭」實乃「浮頭」。
「費」字,可能古時只讀「秘」,後來演變成「廢」,但姓氏由於某種尊重 ...
補習導師Arthur Kho 曾經講過話蒲頭的蒲字起源於古代一種會浮於水水生植物.所以蒲頭原本只是有從水中露出水面的意思. 原帖由 頭文字TRIDENT 於 2008-9-30 11:00 發表 http://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補習導師Arthur Kho 曾經講過話蒲頭的蒲字起源於古代一種會浮於水水生植物.所以蒲頭原本只是有從水中露出水面的意思.
無獨有偶, 蒲頭既相反係潛水 =.=
不過以前老師教出師表時, 都係教我地讀 "費禕(祕衣)"........
而太空人自己讀 "廢" 音, 以前好似在italk 都有討論過. 原帖由 fuwing 於 2008-9-30 03:08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佢自己講??
照計佢自己都唔識讀架喎....
其實好多字都有佢本身o既讀書
正如樓上所講姓「費」, 茜
但好多時係唔知幾時變左讀音
跟住約定俗成就話跟隨當事人意願
如果想知個正確讀音最好查字典 ...
點會唔識讀呀,唔通佢細個時人地問佢叫咩名,佢話「我叫不知甚麼俊龍」?:lol
讀「秘」或讀「廢」,都叫做識讀丫~
想知正音就查字典?
我上一篇文表達了我的觀點,
就係中共過去幾十年的文化摧毀行為,已經連人地姓甚名誰都要管。
姓「蕭」現在正式簡體字是「萧」,但「二簡」期間用過「肖」,
雖則二簡已經廢除,但學好三年,學壞三日,好多當年成長的人已經入晒腦,
結果「蕭尉雲」在內地公開場合的名牌變成「肖尉云」,
如果廣東人照讀,就會變成「俏」而唔係「燒」,無啦啦整撻剌。
費姓都係一樣,難保唔係中共廢除了「秘」音,強迫人讀「廢」。
廢除唔一定係明文禁止,只係學校唔教,家人唔講,咁就冇咗架喇。:Q
個人觀點,並非代表真正歷史事件。
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