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179620 發表於 2009-1-26 11:19

ahbong 發表於 2009-1-26 12:40

原帖由 hkstudent 於 2009-1-26 10:37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可持續發展並不是要起盡的,
要留有綠化等open space的,
否則未來的健康等開支會比現在的短期收益多:(

Agree.

問題係,現時天水圍上蓋物業發展
已知沒有綠化及 open space 嗎?
什麼資料都沒有
有什麼好嘈?

ChickenTong 發表於 2009-1-26 13:16

ahbong 發表於 2009-1-26 19:33

原帖由 ChickenTong 於 2009-1-26 13:16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初步資料起8棟大約50層樓高,
即使地下有呢d野,都唔代表佢係平衡到保育,
何況我地現有資料係"8棟50層樓",咁當然唔希望佢係屏風樓,
但係響毫無其他資訊,就唔可以俾發展商任作妄為,
否則將在大勢已定就救都救唔返~ ...

我唔知有關資料從何而來
但睇番果則新聞
「現時天水圍受區內屋苑包圍,令到區內溫度已較元朗稍高幾度」
為求達到反對起樓的目的
而歪曲數據的做法是十分顯然易見的
我認為稍有常識的
都應該質疑整篇文章的可信性

ChickenTong 發表於 2009-1-26 19:42

dennis28a 發表於 2009-1-26 19:43

原帖由 ahbong 於 2009-1-26 19:33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我唔知有關資料從何而來
但睇番果則新聞
「現時天水圍受區內屋苑包圍,令到區內溫度已較元朗稍高幾度」
為求達到反對起樓的目的
而歪曲數據的做法是十分顯然易見的
我認為稍有常識的
都應該質疑整篇文章的可信性 ...

區內溫度的原因是因為樓宇過高而出現的熱島效應,
以天水圍情況而言,出現熱島效應實屬正常。
小弟先撇除物理學/地理學上的熱島效應成因,
但明顯常人將港人獨創的「屏風效應」與「熱島效應」混淆一談。

只要發展商有心計算風向而設計非標準樓字,
原則上熱島效應的問題可以大大減低。
創造天水圍熱島效應(溫度上升)的元兇不是興建屏風樓的私人發展商,
而是創造大量標準式公共屋邨的政府。

順帶一提,「屏風樓」不一定會帶來壞影響,
若果一字排開的屏風樓能適應盛行風向,也是一件好事。
(不妨參考牛頭角上邨的重建項目,以環團的標準是屏風樓,唯設計可大大減低「熱島效應」)

ChickenTong 發表於 2009-1-26 19:55

dennis28a 發表於 2009-1-26 20:36

原帖由 ChickenTong 於 2009-1-26 19:55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熱島效應係指城市入面人工既熱氣排放,
其中多數係冷氣系統既排放,導致城主氣溫比附近高,
樓宇過高只係加劇熱島效應既其中一個因素,請勿混淆,
明顯有人將「屏風效應」與「熱島效應」混為一談

另外,公屋固然係熱島效應既元兇之一,但係私樓何嘗唔係?
將樓起得高一高,會對熱島效應有正面幫助,
就等同"食煙可以抒減壓力"一樣咁可笑

小弟正在解釋為何天水圍溫度較元朗區為高。

不過,閣下似乎忘了數個重點,甚至對熱島效應的定義有輕微錯誤。
熱島效應是指城市城市溫度高於市郊,被四周溫度較低市郊包圍,形成一熱島。
熱島效應共有三大主因,一為環境,二為熱能產生(即閣下人工既熱氣排放),三為污染問題,
樓宇過高是熱島效應另一主因,並非只是一個加劇的次要因素;
而人工熱氣排放只是熱島效應其中一個主因,如果只有熱氣排放是不會形成熱島效應。
(此思維或以此說明熱島效應是以偏概全,亦將部份熱島效應與屏風效應重疊因素視為只屬屏風效應因素,以為在熱島效應不適用)

樓宇過高代表熱島效應的解釋(內容綜合自地理書籍及公開考試評卷參考):
1. 代表混凝土的吸熱面積增加,使樓宇本身也吸收熱能,使城市溫度上升
2. 代表地面粗糙度上升,增加垂直對流,使風速減低,使城市溫度上升
3. 妨礙市郊溫度較低的空氣過入市區,使蒸發作用減低,使城市將乾燥(濕度較低),使城市溫度上升
4. 加上樓字密集,會使市內形成峽谷,天景減少,阻礙地表熱能流失,使城市溫度上升

另一方面,在樓宇過高上,同時表示在人口上升,相對的熱氣排放亦會增加。
由於公屋的人口數目遠高於私人樓宇,所以熱氣排放亦較私人樓宇為高。

所以樓宇起得越高不一定對熱島效應有正面幫助。
重點是如果改善通風走廊及減少樓宇的三合土面積以減輕處理熱島效應。
不過以香港公屋的綠化面比例,根本遠少於私人樓宇,而人均產熱量亦遠高於私人樓宇。
加上香港公屋的標準式樓宇只計算整體風向流向,而不計算個別風向流向,
只會令峽谷問題加劇。

由於天水圍區的人均熱氣排放量及平均樓宇高度比元朗區為高,
所以熱島效應亦較元朗區嚴重。

整個天水圍區的溫度過高根本不應以「屏風效應」形容,甚至屏風效應的基本定義也是尚未有正式標準。
屏風效應指一系列樓宇以屏風方式阻礙空氣流通性及形成視覺影響。
可是屏風效應真的不一定會使溫度過高,溫度過高反而是「熱島效應」的結果。

以牛頭角上邨的重建項目為例,
http://www.hk-beam.org.hk/fileLibrary/BEAM-Newsletter-Autumn2005.pdf
牛頭角上邨重建後,共有兩系列屏風式樓宇,
請問是否對當地溫度造成很大的問題?
新屏風樓設計鼓勵居民節能,減用空調及暖爐,同時防上風向阻礙。
事實證明,屏風樓根本不一定代表有問題,只是香港發展商無心設計屏風樓。
所以小弟對一般常人以屏風樓說明負面影響,甚麼阻礙通風等負面批評,
根本是市民對屏風樓定義及了解不足。

(小弟早已在文中說明撇除物理學/地理學上的熱島效應成因,
但某板友只以熱島效應其中一個主因而說人不是)

[ 本帖最後由 dennis28a 於 2009-1-26 21:04 編輯 ]

ChickenTong 發表於 2009-1-26 21:22

mmlcs36 發表於 2009-1-26 22:17

頁: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西鐵天水圍站發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