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島線車站多問
想問下1. 北角站未有3,4號月台之前,1,2號月台是不是建於同一層?
定系本身已經系上下層格局,並一早預留左位比日後擴建?
2. 鰂魚測站點解set到個站甘樣?(要兩層幾乎成垂直線)
就算系話就番東隧,甘點解晤索性用北角,炮台山 站做interchange?
3.聞說從前的ISL車廠系由太古站後的則線伸延,甘個車廠位置大約系家下的邊個位?
4.中環站1,2月台盡頭,為何不如油麻地設計(兩條路軌伸延)?
反為系合番埋,而且望落好像緩衝區較少?
5.中環站未有港島線時,是不是只建成1,2月台及現時1,2月台上的大堂?
結構上系專登搞到港島線月台置於1,2月台的上和下層?
6.兩個凹位用意何在?
a)中環站3號月台車中近頭的地方,為何會凹左個位用作放把梯?
b)鰂魚測站4號月台車頭方向,為何會左邊望落好像有路行?那是從前的調頭路段?
7.為什麼得ISL的隧道望倒曬d鋼筋?但反觀更早期建成的KWL隧道好像個「形」好像圓得來晤「露出」d鋼筋?
8. 為何ISL d站甘鐘意上下式設計ge?
問題較多,先謝解答
希望大家明我問乜:handshake 1/8. 應該一早就上下層起,地鐵係份研究報告時都冇諗過有將軍澳綫/觀塘綫伸延
加上港島區多高樓,地下較少空間
所以一般月台較窄同設計畸形
3.
雖然個網有D野係錯,但應該解答到你
鯉景灣的廢置地鐵隧道出口
http://www.hkrailway.org/chi/mtrtrip.html
[ 本帖最後由 busfunfun 於 2012-7-15 00:44 編輯 ] 1. 不是,北角站港島線1, 2號月台自建成至今一直無變過。
興建港島線時,北角站並未沒計劃做轉車站。
現時將軍澳線的月台及新建的通道,都係鰂魚涌站舒緩計劃時興建的。
2. 其實你發文裏面己經有答案。
點解唔一開始用北角站,鰂魚涌站本身係最近東隧的上岸位。
略過鰂魚涌直接去北角,造價貴佐之餘,去鰂魚涌以東的乘客用耐佐時間,觀塘線要再加用多至少兩抽車。
觀塘線的延長方案,原本係略過北角站直去炮台山。
但由於咁樣做,炮台山站會同鰂魚涌站一樣,兩線月台會成十字型,轉線的容量有限。
所以最後情願起條急灣隧道,都要改去北角,做到對面月台轉車。
7. 閣下見到的不是鋼筋;港島線隧道的隧道管壁係用鑄鐵做的。
8. 唔係鐘意,而係地勢所限。
如果要用鑽挖方式建造兩條同一水平的隧道,中間要有相當的距離。
雖然隧道己經係用鑽挖方式建造,也只能沿著住馬路下方鑽挖去避開兩旁大廈的地基。
港島北岸路窄,沒有足夠空間容許兩條隧道沿同一條路以同一水平並排而行。
唔計用明挖隨填的金鐘及中環站,以及地面上的杏花邨及柴灣站,
上下行路軌同一水平的炮台山、鰂魚涌及大古站,本身個站起0係山下面,
唔係無地基就係深到唔會影響上面的地基,所以可以做到同一水平的月台。
至於北角站,將軍澳線隧道係在山下建造。港島線則0係英皇道地底。
[ 本帖最後由 s3n370 於 2012-7-15 00:49 編輯 ] 4,5:
樓上都講左大概原因,其實都係同建築環境有關。就由地面就可以觀察到,荃灣線月台正正位於遮打道,而港島線月台就位於德輔道中,而且係分別地平行於有關路面而建...因為中區由香港開埠就發展,街道樓宇一早建成,了解街道型態,都可以同時解答到荃灣線月台overrun點解同油麻地係分別。(其實裡面去到都幾遠) 原帖由 HN577 於 14-7-2012 10:33 PM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5.中環站未有港島線時,是不是只建成1,2月台及現時1,2月台上的大堂?
結構上系專登搞到港島線月台置於1,2月台的上和下層?
其實仲有預留部分(包括一條通往當時未興建的4號月台的通道)...
至於要將TWL月台"夾"於ISL月台,乃用以處理往來上環站的人流...
以及要避開樓宇的地基...
p.s.預留部分是只興建一小部份,待日後正式興建時避免日常運作受影響的結構,
eg.上環站小月台,與上環站同期興建,作為東九龍線林士站之月台,
但因路線走向不斷改變,最後用焗漆板封閉月台,只餘小部份用作興建通往月台和東大堂的樓梯
其他例子尚有鑽石山站,九龍站東涌線月台下密閉空間...
[ 本帖最後由 Kaho.Doremi1021 於 2012-7-15 09:26 編輯 ] 既然佢ge設計應該系基於理境考慮..
gum即時是中環站擺梯哥個位系純粹想用作擺梯/雜物?:o
定系鑽挖機鑽歪了,所以索性用來擺野?:lol
恕我想不通咩野理由會令一條行車管道無la la向右叉開:L 原帖由 s3n370 於 2012-7-15 00:48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7. 閣下見到的不是鋼筋;港島線隧道的隧道管壁係用鑄鐵做的。
這個只限天后站至金鐘站、及金鐘站至上環站一段,因為這些路段是在填海地(翻查舊地圖由維園至皇后大道東與軒尼詩道交界其實是於19世紀才開始分階段填海)或近海地區(中環一帶),故採用壓縮空氣下挖掘(銅鑼灣站2號月台則採用爆破),而天后站以東則因為普遍是花崗岩為主,故可採用爆破方式興建。
至於港島線採用明挖(隨挖隨蓋)方式,基本上只有筲箕灣站、中環站(月台)及上環站(大堂及東九龍線預留月台),筲箕灣站一來是填海地(於1970年後期才填海),二來沒有已興建的建築物,故可用明挖方式興建(其實隧道是採用了箱型設計);至於中環站及上環站就是唯一兩處需要臨時遷移電車路軌的地盤,其餘路段因為全程採用鑽挖方式,故不用遷移電車路軌。
其實不採用明挖方式興建不單不想影響電車服務,最大的原因是因為當時東區走廊仍在興建,港島東北岸地區只能依靠筲箕灣道及英皇道,有不少路段沒有可替代的道路,而英皇道由興發街至渣華道一段於1982年亦實施「專利巴士專區」,引導東行車輛要經電氣道及渣華道前往筲箕灣及柴灣;假如筲箕灣道及英皇道一帶是採用明挖的話,便會加重該段的塞車情況。 原帖由 HN577 於 2012-7-15 10:38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既然佢ge設計應該系基於理境考慮..
gum即時是中環站擺梯哥個位系純粹想用作擺梯/雜物?:o
定系鑽挖機鑽歪了,所以索性用來擺野?:lol
恕我想不通咩野理由會令一條行車管道無la la向右叉開:L ...
據說中環站至上環站一段鑽挖時出現了偏差,所以便有這兩個多出的空間。
[ 本帖最後由 hkaiw 於 2012-7-15 11:42 編輯 ] 原帖由 s3n370 於 15-7-2012 12:48 AM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觀塘線的延長方案,原本係略過北角站直去炮台山。
但由於咁樣做,炮台山站會同鰂魚涌站一樣,兩線月台會成十字型,轉線的容量有限。
所以最後情願起條急灣隧道,都要改去北角,做到對面月台轉車。
印象中睇過計劃圖唔係去炮台山, 而係鰂魚涌直去天后 :funk:
不過應該同樣做唔到對面月台轉車
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