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kachung 發表於 2013-11-25 00:12

原帖由 265B 於 2013-11-24 12:41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我覺得關門時個叫人小心幕門嘅提示不夠突出,
不妨試下用黃底黑字加閃畫面效果。
如果往東涌方向可以間歇地出 下一班列車 畫面就相當唔錯。
呢樣野本身就多餘,因為東涌綫幕門關門時係會響架

lokwah2a 發表於 2013-11-26 00:03

238X 發表於 2013-11-26 12:05

原帖由 lokwah2a 於 26/11/2013 00:03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學上海出埋 "秒數" 會更好, 有時過了 "2分鐘", 還顯示 "1分鐘內到達":(

刻度越小,相對誤差肯定越大。
況且我唔信港鐵會俾真正數字你,
呢個係佢發放信息手段嘅問題。

知得多唔一定好。

kei_hk 發表於 2013-11-26 12:12

原帖由 238X 於 2013-11-26 12:05 PM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刻度越小,相對誤差肯定越大。
況且我唔信港鐵會俾真正數字你,
呢個係佢發放信息手段嘅問題。

知得多唔一定好。

其實﹐我都弄不清秒數對於乘客﹐以至車務運作﹐係唔係真係有必要。

簡單講﹐顯示 5秒到站。
究竟部車係5秒後﹐車頭會進入車站(月台尾)﹐還是停定部車﹐以至打開車門?

如果是講開車時間﹐究竟又係唔係真係可以每一次都做到?
人流稀疏時段係做到﹐但係日間又有幾可做到。
(秒數在此情況下係有需要﹐作為一個開車的參考標準﹐但唔會係必須跟隨)

dogdog 發表於 2013-11-26 12:14

原帖由 238X 於 2013-11-26 12:05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刻度越小,相對誤差肯定越大。
況且我唔信港鐵會俾真正數字你,
呢個係佢發放信息手段嘅問題。

知得多唔一定好。
佢果個所謂99%準時係佢自己作出黎

例如之前係輕鐵總站睇著佢自己跳時間

明明寫著05分開,但係車又未到

到06分果時,佢顯示跟著改做06分,神不知鬼不覺:lol

佢最後跟顯示牌開06分定07分,咁你話佢係唔係準時開車?:lol

dogdog 發表於 2013-11-26 12:19

原帖由 h2o 於 2013-11-24 22:34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照咁睇真係會有廣告 :L

但我覺得起碼要保留第二班的時間, 等乘客可以自己推算班次. 同埋畫面最好唔好長期出同一個底色, 否則好快就會有個印, 聽玩完



以前東涌線咪有, 不過早已以 "不鼓勵乘客趕車尾" 為由取消 ...
你估係Plasma 咩:lol

紅磡站所有Mon 都仲係好乖咁淨係用黎Show 班次,不過呢DE應該仲有前朝遺物:D

而家西鐵招標用新既顯示,好快就會被同化~:lol

OTIS401 發表於 2013-11-26 13:02

原帖由 dogdog 於 2013-11-26 12:19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你估係Plasma 咩:lol

紅磡站所有Mon 都仲係好乖咁淨係用黎Show 班次,不過呢DE應該仲有前朝遺物:D

而家西鐵招標用新既顯示,好快就會被同化~:lol

LCD都會有烙印的情況出現

roylai133 發表於 2013-11-26 14:26

原帖由 dogdog 於 2013-11-26 12:19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紅磡站所有Mon 都仲係好乖咁淨係用黎Show 班次,不過呢DE應該仲有前朝遺物:D
點解紅磡站啲顯示屏係前朝遺物?
咁將軍澳綫嗰啲都用咗四年,雖然係單一方向有,但一樣淨顯示班次,咁又係咩朝遺物?
其實我覺得唔一定會賣廣告,即使市區綫隻PIDS上半部分都好似冇賣過商業廣告。

GN927 發表於 2013-11-26 22:15

:o估5到甘有心



光榮退役
東涌線又少樣"特色"Lu

dydx 發表於 2013-11-27 11:57

回復 22# 的帖子

學首爾地鐵顯示抽車喺邊度仲實際
頁: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東涌線新PIDS (20/2更新@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