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xball 發表於 2006-4-4 12:49

原帖由 PB602 於 2006-4-3 22:16 發表


中巴由七十年代中開始,買車就定下兩個方向:一係為隧道線而買o既高載客量車種,
另一種係為內陸山路線而買o既中等客量並勝任山路o既車種。

由於隧道線客量增長比內陸線快好多,所以呢兩個買車方向之中, ...

謝謝大家的意見﹐很有啟發性:)
關於"爬山車"及"大容量車"的理論﹐細佬的朋友亦有提出﹐並指
出LV的出現是作替代LX的大爬山車地位﹐而重建後的LX則用於取
締M, S及LS。但雞車的催生者九巴﹐為何在80代前沒有考慮購入
第三代後置引擎巴士﹐而去訂製反潮流的雞車﹐會否是珍寶帶來
的問題與及九巴當年保守政策所致﹐又或是成本的問題呢?

P.S. 回Ricky兄: 快了快了:D

[ 本帖最後由 oxball 於 2006-4-4 12:55 編輯 ]

oxball 發表於 2006-4-4 13:02

原帖由 joelty 於 2006-4-3 23:13 發表


即是與現在的B9, Trident 一樣?
但點解會容易水滾?

其實是基於科技的問題﹐現今的B9、Trident引擎室的密度
興與及引擎的的工作溫度比珍寶都還要高﹐但卻比珍寶少
水滾﹐這都要歸功於高效能的冷卻系統。

yuenchiu6 發表於 2006-4-4 13:03

原帖由 oxball 於 2006-4-4 12:49 發表


謝謝大家的意見﹐很有啟發性:)
關於"爬山車"及"大容量車"的理論﹐細佬的朋友亦有提出﹐並指
出LV的出現是作替代LX的大爬山車地位﹐而重建後的LX則用於取
締M, S及LS。但雞車的催生者九 ...

The reason of introducing Leyland Victory II and Dennis Jubliant was there were many NT routes requiring to climb hilly highway, such as Tuen Mun
Highway( Rt. 60, 66, 68 )and Tai Po Road ( Rt. 70, 71 and 72 ). However, Fleetlines were not capable of doing this. As the result, KMB was forced
to purchased Victory II and Jubliant for the NT routes

[ 本帖最後由 yuenchiu6 於 2006-4-4 13:18 編輯 ]

GK9636 發表於 2006-4-4 14:44

原帖由 鄭笑 於 2006-4-4 03:15 發表

點解中巴咁鍾意,而九巴唔滿意呢?
係咪因為九巴無改車文化有關呢?架車點來就咁用…

其實咁都唔見得中巴好鍾意, 中巴最後一份珍寶訂單都因為需要而將長度都改為31呎, 而且同時已經開始改為訂購勝利二型及試用不同牌子的車

九巴原本4份各150部珍寶的訂單, 得頭3份履行, 最後一份改為買150部勝利二型, 除了珍寶的表現問題, 車價及交貨期或者是另一因素令九巴唔繼續買珍寶

而九巴冇買所謂的第二代即珍寶及奧林匹克中間的產品, 原因應該就如NV58兄所說的一樣, 而且九巴果900多架雞鴨(同時也買入100部二手DMS)都剛剛填補那段時間, 我想雞鴨算是一個過渡產物, 況且那時對新車的需求高, 動輒每份訂單都是以百做單位, 那時不輕率購入大量未經試驗成熟的產品是可理解的

KE7782 發表於 2006-4-4 16:24

原帖由 novkovsky 於 2006-4-4 00:17 發表

第二代無響香港流行ge原因...
會唔會係因為當年CMB試Titan果陣唔係太滿意...
而且當時名廠為左照顧英國內部需求,已經無能力額外生產?
而且當時Titan太高科技...車價又高?

不是,中巴原是訂兩部titan,但有部加長版沒有來。
另外都城世冠大都會MS也是第二代雙層巴士。

iczer3 發表於 2006-4-4 17:52

原帖由 KE7782 於 2006-4-4 16:24 發表


不是,中巴原是訂兩部titan,但有部加長版沒有來。
另外都城世冠大都會MS也是第二代雙層巴士。
TB2好似因為Park Royal工潮而令到中巴改訂單為2架LV

S3BL121 發表於 2006-4-4 19:42

原帖由 PB602 於 2006-4-3 22:16 發表


中巴由七十年代中開始,買車就定下兩個方向:一係為隧道線而買o既高載客量車種,
另一種係為內陸山路線而買o既中等客量並勝任山路o既車種。



我想中巴在當年買車並沒有太清晰的方向
所以在買珍寶的時候就訂矮車身版
並準備派呢d車上山用的。

而中巴在七十年代試o左咁多車
其實都係無乜選車準則
最起碼連APD1都敢試就知啦。

另回凍檸奶兄:
小弟都係夾硬諗o左d理由出來
其實最大的理由就係當年無新款車可以揀
中巴當年買MC其實主要係為作260/262的高檔服務
而且都無再考慮過要大量購買MCW的
一來車價較貴, 二來中巴可能有心將普通巴士服
同較高檔的巴士服務作分野
在芸芸英國車款中
當時就只有MCW可揀
(當年DD1仲未來港, 利蘭就只有TITAN未有OLIM)
而MB買番來的目的
都係眾版友所講
係為高載客量海隧線而設
但為何當年只買了40部咁少
因為一來當時仍難以評估此車的工作能力
(即係怕成本高, 損耗快)
二來買了MB不久之後
政府就容許引入三軸十二米車
而中巴亦都熱切期待呢D車
所以就無買MB。
另外亦要提出一個好大的理由
就係中巴一直都唔太信任MCW的質素
在中巴試Metropolitan的時候
已發現MCW的車身腐爛得好快
即使係之後買DMS的時候
都係揀Park Royal車身的。

咁以上的理由
就可以推斷到中巴對後置引擎車
仍有點懷疑同帶有觀望態度
所以在佳牌退役之時
中巴需要前置引擎新車
但為何計落中巴點解買咁多LV
其實可以講話係八十年代
有多個屋村同私人屋苑入伙
需求量急增而雞車交貨期快
正切合中巴的要求
再加上雞車係用Alexander車身呢。

不過最諷刺的就係當年中巴有心試咁多新車
就係無一款成功r
而九巴試o左4部南非雞
而南非雞比起中巴試的車仲要原始落後
就誤打誤撞改帶來幾百部的訂單:Q

DW8306 發表於 2006-4-4 20:33

原帖由 S3BL121 於 2006-4-4 19:42 發表

另外亦要提出一個好大的理由
就係中巴一直都唔太信任MCW的質素
在中巴試Metropolitan的時候
已發現MCW的車身腐爛得好快
即使係之後買DMS的時候
都係揀Park Royal車身的。
...
咁咁後期買12m熱狗果陣,點解中記會入MCW而唔入Dennis呢?

bose_hung 發表於 2006-4-4 21:39

原帖由 S3BL121 於 2006-4-4 19:42 發表

買了MB不久之後
政府就容許引入三軸十二米車
而中巴亦都熱切期待呢D車
所以就無買MB。


小弟聽過另一個講法,
係話 MB 負重過高,
(暫且不提部車承唔承受得到咁重)
令路面渠蓋受唔起咁重而提早爛,
渠務署「告狀」俾運輸署,
話 MB 整爛佢D渠蓋,
所以運輸署落命令,
23 噸以上巴士必定要三軸……

呢個傳聞小弟只當笑話,
冇理由 40 部巴士整得爛咁多渠蓋嘛~~:L
仲有其他重型車呢……

原帖由 DW8306 於 2006-4-4 20:33 發表

咁後期買12m熱狗果陣,點解中記會入MCW而唔入Dennis呢?

唔係冇入 Dennis ,
只不過係遲D而已……

呢個理由可能係想同 MB 、 MC 對應好D,
話晒同一間廠出;
而且 MCW 係包辦晒底盤同車身,
行車時冇咁多「拉扯」聲。
( MCW 行凹凸不平路面或轉彎時,
 係冇 Dennis 同 Leyland (以及近十年八年o既 Volvo )咁多「裂裂喇喇」、想扯爛車身o既「恐怖聲」。)

PB602 發表於 2006-4-4 22:36

原帖由 S3BL121 於 2006-4-4 19:42 發表

我想中巴在當年買車並沒有太清晰的方向
所以在買珍寶的時候就訂矮車身版
並準備派呢d車上山用的。

而中巴在七十年代試o左咁多車
其實都係無乜選車準則
最起碼連APD1都敢試就知啦。


中巴買矮車身珍寶唔係為o左上太平山,而係因為中巴響珍寶上首次採用3+2座位設計
,巴士載重大大增加,所以降低車身以降低重心令行車更加穩定(Mike Davids本書有講
解)。事實上九巴車唔需要上太平山,但一樣買低車身o既Metsec珍寶。

LF一出廠就派往行隧道線,後期新車就行東區幹線,事實上由1974年到1998年中巴都
無將LF當作15號o既字軌車(只會大時大節當加班車用),因為車身太長,唔係太適合行
山頂一帶窄路。另據當時15線o既字軌師傅親口表示,渣SF可以正常跟行車線過渣旬
橋,但渣LF就要靠中間「偷位」行走,原因係渣旬橋係一個彎位,LF車身長過彎時可
能會出現車頭過到而車尾側刮頂o既情況。

中巴當時買車方向其實非常清楚,幹線用車一味強調高載客量──所以先有「珍寶」
同埋Jump on a CMB Jumbo呢句口號出現。後來中巴響買長AV、MB及ML時,都用「超
級珍寶」o黎形容呢o的巴士。

至於APD/MS/AV,我個人認為似係「阿爺」o既「玩具」囉... 你睇佢響城巴時都買o左
好多玩具o架...
頁: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為何第三代後置引擎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