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過海路線客量回顧(2002-2014)
在巴迷眼中,過海線印象不外乎客量龐大部份路線亦聽說好好搵,但如果以一個較長的年期計算,其實過海線整體客量發展如何?
原始數據
(資料來源:運輸署)
('000)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
新巴61965584305993757801586995906157220566385768458749599636183060549
-5.72.6-3.61.60.6-3.1-1.01.81.82.13.1-2.1
九巴99625933779614693280965129759494567930179253892779943559586696297
-6.33.0-3.03.51.1-3.1-1.6-0.50.31.71.60.4
城巴45780444174621745072471084844847550470314756048731503515217651779
-3.04.1-2.54.52.8-1.9-1.11.12.53.33.6-0.8
香港人口計,由2002年的674萬人,增加至2013年的718萬人但過海線客量卻可以十幾年,在某間距徘徊,十三年後可以更差,或者接近持平
當然經濟差的年度,乘客量下降亦是正常的事
三間公司按表現計,城巴最好,九巴倒退
當然可以再研究的地方有很多
例如多年無加價的新創建,面對成本上升,過海線是否好做?
三間公司一直都不太願意大幅重組過海線,除了沙中線因素,是否覺得,客量不會大幅提升,寧願不做?
歡迎討論
其實如果排除 2002 年的 data 的話,三巴都有上升的,但依舊係城巴升得最多,好大機會係新巿鎮人口增加、962 969 系帶動
而 2002 年將軍澳線通車,691 693 執笠,690 亦跌左唔少客,應該係造成往後一年客量大跌的原因,但之後穩定返
反而如果只係比較 2013-14,無新鐵路通車,九巴有增長但新城都下跌,下跌原因值得探討
唔知係咪道路塞車減少乘客搭隧巴意欲,而九巴受惠於新發展區人口增長,373A 又全日
如果有每條路線數據就更易分析
鐵路:將軍澳綫 西鐵綫 南環綫(紅磡至南昌) 馬鞍山綫開通, 九鐵 地鐵重組, 全月通 都會票 各項優惠等等
發展:商業區遷移到例如九龍東 九龍站等地區
路面交通:繁忙時段過海路面交通惡化, 撇除紅隧例塞, 西隧出中環, 東隧落北角及經東廊到灣仔 銅鑼灣交通越來越難捉摸
巴士班次:因交通擠塞導致脫班, 或每日到站時間不同, 都可以影響乘客選用過海巴士的意欲
S3BL100 發表於 2016-7-23 01:33
其實如果排除 2002 年的 data 的話,三巴都有上升的,但依舊係城巴升得最多,好大機會係新巿鎮人口增加、96 ...
咁某程度上14年都好難作準既...
m_rd08 發表於 2016-7-23 12:56
咁某程度上14年都好難作準既...
2014 年 Q4 港島及過海巴士客量不能與往年比較。
城巴條數計唔計埋專營權二?
我覺得要分開睇
Quanta 發表於 2016-7-23 15:28
城巴條數計唔計埋專營權二?
我覺得要分開睇
問題係署方好似無咁詳細資料
其實計算埋聯營因素
個別公司表現好壞,可能取決於獨營過海線表現,尤其城巴最為突出
S3BL100 發表於 2016-7-23 01:33
其實如果排除 2002 年的 data 的話,三巴都有上升的,但依舊係城巴升得最多,好大機會係新巿鎮人口增加、96 ...
其實兩條將軍澳過海線既客量影響有限, 反而2003年應該係SARS影響多, 果陣學校停晒課, 市民放假都唔敢出街
但就算2002 同2013比, 似乎除左城巴外, 另外兩間表現相比起人口增長都係麻麻
kks 發表於 2016-7-23 18:55
其實兩條將軍澳過海線既客量影響有限, 反而2003年應該係SARS影響多, 果陣學校停晒課, 市民放假都唔敢出街 ...
不過有個現象係
2002 VS 2004
得城巴可以recover有突,新巴九巴都返唔到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