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資料]
十三年過海路線客量回顧(2002-2014)
[複製鏈接]
|
在巴迷眼中,過海線印象不外乎客量龐大
部份路線亦聽說好好搵,但如果以一個較長的年期計算,其實過海線整體客量發展如何?
原始數據
(資料來源:運輸署)
('000)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新巴 | 61965 | 58430 | 59937 | 57801 | 58699 | 59061 | 57220 | 56638 | 57684 | 58749 | 59963 | 61830 | 60549 | | | -5.7 | 2.6 | -3.6 | 1.6 | 0.6 | -3.1 | -1.0 | 1.8 | 1.8 | 2.1 | 3.1 | -2.1 | 九巴 | 99625 | 93377 | 96146 | 93280 | 96512 | 97594 | 94567 | 93017 | 92538 | 92779 | 94355 | 95866 | 96297 | | | -6.3 | 3.0 | -3.0 | 3.5 | 1.1 | -3.1 | -1.6 | -0.5 | 0.3 | 1.7 | 1.6 | 0.4 | 城巴 | 45780 | 44417 | 46217 | 45072 | 47108 | 48448 | 47550 | 47031 | 47560 | 48731 | 50351 | 52176 | 51779 | | | -3.0 | 4.1 | -2.5 | 4.5 | 2.8 | -1.9 | -1.1 | 1.1 | 2.5 | 3.3 | 3.6 | -0.8 |
香港人口計,由2002年的674萬人,增加至2013年的718萬人但過海線客量卻可以十幾年,在某間距徘徊,十三年後可以更差,或者接近持平
當然經濟差的年度,乘客量下降亦是正常的事
三間公司按表現計,城巴最好,九巴倒退
當然可以再研究的地方有很多
例如多年無加價的新創建,面對成本上升,過海線是否好做?
三間公司一直都不太願意大幅重組過海線,除了沙中線因素,是否覺得,客量不會大幅提升,寧願不做?
歡迎討論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
合理行為不容無理干涉,後果自負
|
|
|
其實如果排除 2002 年的 data 的話,三巴都有上升的,但依舊係城巴升得最多,好大機會係新巿鎮人口增加、962 969 系帶動
而 2002 年將軍澳線通車,691 693 執笠,690 亦跌左唔少客,應該係造成往後一年客量大跌的原因,但之後穩定返
反而如果只係比較 2013-14,無新鐵路通車,九巴有增長但新城都下跌,下跌原因值得探討
唔知係咪道路塞車減少乘客搭隧巴意欲,而九巴受惠於新發展區人口增長,373A 又全日
|
|
fb.com/scientisthk2usa/
|
|
|
|
http://jpoon9394.blogspot.com/
|
|
|
鐵路:將軍澳綫 西鐵綫 南環綫(紅磡至南昌) 馬鞍山綫開通, 九鐵 地鐵重組, 全月通 都會票 各項優惠等等
發展:商業區遷移到例如九龍東 九龍站等地區
路面交通:繁忙時段過海路面交通惡化, 撇除紅隧例塞, 西隧出中環, 東隧落北角及經東廊到灣仔 銅鑼灣交通越來越難捉摸
巴士班次:因交通擠塞導致脫班, 或每日到站時間不同, 都可以影響乘客選用過海巴士的意欲
|
|
|
|
|
2014 年 Q4 港島及過海巴士客量不能與往年比較。
|
|
19 大坑道↔筲箕灣 $4.2
|
|
|
問題係署方好似無咁詳細資料
其實計算埋聯營因素
個別公司表現好壞,可能取決於獨營過海線表現,尤其城巴最為突出
|
|
合理行為不容無理干涉,後果自負
|
|
|
其實兩條將軍澳過海線既客量影響有限, 反而2003年應該係SARS影響多, 果陣學校停晒課, 市民放假都唔敢出街
但就算2002 同2013比, 似乎除左城巴外, 另外兩間表現相比起人口增長都係麻麻
|
|
|
|
|
不過有個現象係
2002 VS 2004
得城巴可以recover有突,新巴九巴都返唔到上去
|
|
合理行為不容無理干涉,後果自負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