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ens
發表於 2016-12-2 00:12
dennis28a 發表於 2016-11-28 01:04
唔關指示事,而係信號系統事。
無論 4 卡定 8 卡,個車頭係死既,你會唔會因為 8 卡車,而係月台中間整多 ...
想請問一下點解以前東涌線由7卡轉8卡中間既過渡期,原本7卡車停月台第2卡位置既車站全部冇改變7卡停車位置?
係以前個信號系統勁d?
tonyng
發表於 2016-12-2 09:56
dennis28a 發表於 2016-11-29 03:41
依點唔係盲反九鐵,而且客觀地睇返近 20 年既歷史,
而係特區政府上台依 20 年,整個鐵路政策失敗。
先前回應的主要是針對:
倒轉頭應該問,點解九鐵當年起果陣唔一口氣起晒九卡月台連幕門?又係因為慳錢。
要怪真係怪當年九鐵短視,連後期擴建依類方案都夠膽拎出黎。
按馬鐵初期客量估算,4卡車能足以應付,如果在一開始就興建完整長度的月台連閘門,
撇除折舊,還要每年花上不少費用作日常保養和維修,這在當時而言並不是理想的安排,
因此不見得是因為九鐵短視而作出這項決定。
我又好好奇,九鐵當時建議西鐵要用 9 卡,而唔係按地鐵西北線建議用 8 卡,路政署同九鐵內部無理由唔清楚唔跟地鐵 8 卡規格原因嫁?
按西鐵最初的計劃,第一期興建至南昌站,然後再延伸至西九龍總站(同是9卡設計)接駁
東鐵,第二期則包含北環線。假如西鐵按最初的計劃,最終以Y字方式營運(分別前往
大西北及邊境),確實需要以9卡列車來應付聯合班次,而不按地鐵NWL擬議的8卡興建。
點解馬鐵仲堅持用 8 卡車起?就算你認為九鐵完全無責任(畢竟當年係跟路政署 Order),咁路政署同運輸局有責任下化?
至於馬鐵8卡的問題,真是要剖析一下隸屬政府的路政署同運輸局當時有什麼想法,
會批准九鐵的方案。當然也不排除是政府內部太遲(西鐵拍板以9卡興建後)才決定
採用「市區網絡」還是「區域網絡」去實施東西、南北走廊 (TDL+EKL+KSL+4HC)。
就住這一點,可以繼續開放討論。
tonyng
發表於 2016-12-2 09:59
i-Lens 發表於 2016-12-2 00:12
想請問一下點解以前東涌線由7卡轉8卡中間既過渡期,原本7卡車停月台第2卡位置既車站全部冇改變7卡停車位 ...
今次馬鐵4卡車全部統一泊在月台最前,根本不關信號系統事,
信號系統本身能偵測列車的長度並支援不同的停車點。
wingfai19942008
發表於 2016-12-2 20:21
tonyng 發表於 2016-12-2 09:59
今次馬鐵4卡車全部統一泊在月台最前,根本不關信號系統事,
信號系統本身能偵測列車的長度並支援不同的 ...
但 MTR Service Update 話 SelTrac 只容許列車使用一個停車位置,因此所有列車要先改用新停車位置,方可容納將來投入服務的八卡列車喎 :o
外國嘅例子有倫敦 Dockland Light Railways
http://youtu.be/S764Djwt3IY?t=1m38s
dennis28a
發表於 2016-12-3 06:21
tonyng 發表於 2016-12-2 09:56
先前回應的主要是針對:
按馬鐵初期客量估算,4卡車能足以應付,如果在一開始就興建完整長度的月台連閘門,
撇除折舊,還要每年花上不少費用作日常保養和維修,這在當時而言並不是理想的安排,
因此不見得是因為九鐵短視而作出這項決定。
我非常深信,今時今日為擴建馬鐵月台總開支,絕對遠高於大家口中所謂「保養費」。
另一個相對重要既原因,從黎並存在所謂「保養費」問題,
而係路政署可行性報告制定一個「基本估算」,依一個基本預算並無包括月台閘門及冷氣。
九鐵係處理馬鐵依個項目,為免過份偏離路政署「基本估算」,所以先放棄爭取完整月台以及加建月台幕門。
據我後期了解,九鐵的確準備過另一份預算,計算過為馬鐵興建完整月台、加建冷氣、月台幕門費用。
的的確確係政府屬意分階段興建馬鐵以節省成本,所以九鐵放棄上述方案。
唔好忘記,係路政署就尖沙咀支線作出可行性研究時,同樣加入月台幕門依一項預算。
係九鐵自行同政府磋商 12 卡月台幕門所帶來額外開支。
按西鐵最初的計劃,第一期興建至南昌站,然後再延伸至西九龍總站(同是9卡設計)接駁
東鐵,第二期則包含北環線。假如西鐵按最初的計劃,最終以Y字方式營運(分別前往
大西北及邊境),確實需要以9卡列車來應付聯合班次,而不按地鐵NWL擬議的8卡興建。
如果去到西鐵最初計劃,已經係 12 卡年代既事,當時更天馬行空到可以考慮有唔同路線組合。
至於馬鐵8卡的問題,真是要剖析一下隸屬政府的路政署同運輸局當時有什麼想法,
會批准九鐵的方案。當然也不排除是政府內部太遲(西鐵拍板以9卡興建後)才決定
採用「市區網絡」還是「區域網絡」去實施東西、南北走廊 (TDL+EKL+KSL+4HC)。
就住這一點,可以繼續開放討論。
至於你提及「政府內部太遲決定」更加唔可能,因為行會決定興建馬鐵時(99 年),
一早已經發表 RDS-2 中期報告,而「中期報告」已經一早確定左區域方案、市區方案依兩大原則。
當時新聞稿更特別提及馬鐵可延伸至鑽石山或葵青依兩個長遠方案。
而當時(即 1999 年),顧問公司係強烈建議用區域方案,只係政府去到 2000 年屬意用市區方案(原因就係畢架山隧道問題)。
而西鐵拍板興建係 1998 年,好明顯西鐵決定 9 卡編成時間,正值馬鐵設計黃金時期。
加上係「第二條新界出市區線」計劃入面,先唔理會東九龍線問題,大圍至荔景再接駁西鐵系統係其中一個考慮方向。
所以馬鐵拍板興建時,正正係最明確知道馬鐵同西鐵係有好大機會連接果兩年(98-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