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ky
發表於 2018-7-31 13:52
黃巴士 發表於 2018-7-31 07:33
其實用唔同廠出嘅車 仲令C機 流走 揸法完全不同其實真係好想問 班巴膠想點? 公司為利潤先買一款車 放便掉動 ...
做Buyer 唔會買死一樣嘢(讀採購都有有尼樣嘢)尤其一間咁大公司,係一個死穴
其實城巴都唔應該咁買死一款車
萬一供應商玩嘢加價,壞貨就會增加風險&成本
JC1464
發表於 2018-7-31 14:00
本帖最後由 JC1464 於 2018-7-31 15:30 編輯
買多幾款車,對司機嚟講其實無乜問題,只要有時間熟習吓就OK。
不過巴士公司都係訓練用一款車,出街做生意就另一款車,新人初時唔習慣就真係會騰雞,性能、煞車距離唔同,啲掣擺位又唔同。
剩係計超豪同B9,揸落都已經兩個世界啦。
city_alexander
發表於 2018-7-31 21:29
黃巴士 發表於 2018-7-31 07:46
富豪行山路完全唔得 矮車身又話吾得
之前新城入左B9之後 都改買MMC 卡佬話 揸B9 一定行唔到15 ...
B9梗係行唔到15啦
又唔係用矮車身;P
ryulky
發表於 2018-7-31 22:13
黃巴士 發表於 2018-7-31 07:33
其實用唔同廠出嘅車 仲令C機 流走 揸法完全不同其實真係好想問 班巴膠想點? 公司為利潤先買一款車 放便掉動 ...
司機要走一定大把籍口. 唔同品牌o既巴士咪又係巴士,操作大同小異,又唔係要揸掛接.
利申:我都係巴士佬
S3BL470@98A
發表於 2018-7-31 23:34
HV7025 發表於 2018-7-31 13:44
雖然trident同富豪機械上係幾唔同,但甚少聽到有司機話揸唔慣
係如果突然間要揸scania之類小眾車,就真係可 ...
雖然trident同富豪機械上係幾唔同,但甚少聽到有司機話揸唔慣
係如果突然間要揸scania之類小眾車,就真係可能唔慣,但操作上未至於南轅北轍
喺九巴來講,除咗neoplan要另行訓練之外,其他車款操作未大到成為買車concern吧
即使係飛機真係分波音牌、空巴牌,但多數大航空公司都唔會買死一邊公司
原因不外乎:分散風險、貨期問題、維持議價能力、維持同各供應商關係等等
或者有個別型號有非常優越嘅條件(慳油、高載、新技術過到法規要求等等),令原本買開對家嘅公司都轉軚
巴士原因亦相若,買死一邊就好似以前新加坡專買富豪咁,除番單價好似貴過香港
又或者類似港版E400咁,技術規格(法規上,唔係講乘坐感、機件性能)的確比對手優勝,就算大嶼山無幫襯開丹尼士都要嚟買
同埋某廠可能而家係大廠,但將來嘅事無人知
昔日British Leyland都獨霸一方,但最後都係凋零
同幾間大供應商維持一定關係,買少量貨應酬一下,係需要的
講開利蘭,利蘭是正過其他巴士,還有都城嘉慕。
當時,利蘭衰在收購太多公司。如果利蘭最多只是收購幾間公司,未必會咁快玩完。
都城嘉慕在80年代尾遇到財政危機而破產,雙層巴士被荷蘭收購。
如果利蘭沒有被富豪收購,都城嘉慕沒有出事;英國會出現3間巴士生產商。九巴會經常購買3款不同型號的雙層巴士,包括利蘭,都城嘉慕及丹尼士。新城不會只是引入丹尼士巴士,同時會引入利蘭及都城嘉慕。
香港不會有咁多富豪巴士出現。
香港會有更多康偈巴士。利蘭及丹尼士會使用康偈配亞歷山大車身;都城嘉慕會使用康偈配阿波羅車身。
其實,如果利蘭及都城嘉慕沒有消失,丹尼士不會一廠獨大,打破新城的壟斷。
新城未必會大量引入丹尼士,而是會分散風險,引入利蘭及都城嘉慕。巴士款式會變得多姿多彩。
peterson
發表於 2018-8-2 01:14
S3BL470@98A 發表於 2018-7-31 23:34
講開利蘭,利蘭是正過其他巴士,還有都城嘉慕。
當時,利蘭衰在收購太多公司。如果利蘭最多只是收購幾間 ...
利蘭嘅狀況,係當年英國工業嘅縮影,就算收購少幾間都一樣會死
都城嘉慕跟本連冷氣時代都入唔到,根本就無得講未來
利蘭有沒有被富豪收購都好,富豪都一樣會係『第三方勢力』,只不過收購利蘭為富豪帶來最直接的市佔率
至於九巴係咪會經常購買3款不同型號的雙層巴士?
無三軸車已經令Benz消失,冷都失敗又令都城嘉慕消失,九十年代基本上富豪/利蘭同丹尼士玩晒,
不過咁,Man / Scania / Neoplan 其實亦唔算少,佢地唔掙氣你無佢地乎
新城只會引入丹尼士巴士?
咁又要講故仔,當年機場開張邊隻牌子有低地台先?
新巴開張,又有邊隻牌子有低地台先?
就算利蘭同都城嘉慕當年都建在,佢地有無足夠研發能量都係一個問題
香港從此不會有有咁多富豪巴士出現?
世間沒有如果,可能因為富豪收購利蘭不成,會直接套用B10B系開發適用於亞洲市場的SLF底盤,
有可能會喺B10BLE vs MAN,同B10L DD vs Trident,横置引擎佈局提早廿年消失(多得富豪保育Olympian系設計,直至B8L出生為止)
至於康偈,做乜咁鐘情於美國貨,而唔期望一下英系吉偈會有突破性發展呢?
如果Man偈/Scania偈/Benz偈都可以喺香港落地開花,唔係應該更精彩咩?
『丹尼士』『一廠獨大』?
想問一問,一間已經不存在嘅廠點樣獨大?
Dennis喺90年代末期突然壯大,好主要係因為Dennis同九巴合作發展嘅3-axle雙層SLF底盤Trident一紙風行啫
當年Volvo應該仲考慮緊搵邊個系列發展3-axle雙層SLF底盤,但Olympian同普通底盤仲有大把市場可以慢慢試
Man / Scania / Neoplan各有產品應市,不過3-axle雙層SLF底盤只有Neoplan叫做落到地生到根
到Volvo攞Super Olympian出黎應市無耐,Dennis突然俾May Flower收購左,仲將一大堆巴士製造品牌(包括亞歷山大)合併左,叫做Transbus,
點知Transbus做唔夠幾年就摺左,而Dennis同亞歷山大夾埋一齊成為左新公司ADL
ADL可以喺咁差嘅狀況下生存到,全靠痴住九巴,同佢地一齊做研發:
鐵甲威龍要直梯,咪直晒俾你:
你話要勁輕坐勁多人,E50D又砌到俾你;
你話要兩軸冷氣短車唔超重坐勁多人,又可以砌個香港專屬E400 design出黎俾你:
你話要試油電混合,E50H又可以無中生有橫空出世:
到近年又話要加長,12.8m又可以好快咁起到貨....
試問Volvo, Scania, Man, Benz ... 邊間國際大廠可以咁聽話呢?
HV7025
發表於 2018-8-2 08:54
peterson 發表於 2018-8-2 01:14
利蘭嘅狀況,係當年英國工業嘅縮影,就算收購少幾間都一樣會死
都城嘉慕跟本連冷氣時代都入唔到,根本就 ...
分析得好好,ADL同香港巴士公司嘅關係,都真係可算互利
巴士迷成日嘈巴士公司大手買ADL,雖然的確唔好坐又單一,但香港公共巴士的確要好專門、甚至度身訂造嘅規格,要求如下:
雙層,有冷氣(高功率嗰隻)
極高載客量,多數車輛日行18-19小時,部分更要長時間高載爬山
多山路,需要小量特製短車,但同時有若干公路線,慳油都好重要
天氣卻潮濕炎熱,對電機散熱同金屬規格要求相當高
以常用雙層巴士嘅地區來講,只有新加坡濕熱過香港,但新加坡好少山路,而且車輛載客量普遍比香港少
以香港咁嚴苛嘅運作環境,要買一批啱用而耐用嘅車,實在唔容易
歐洲車廠嘅車喺當地可能係無敵,但當地就算coach都唔使成日開冷氣,普通巴士直頭無呢樣嘢
來到香港拖多副高功率冷氣,但出面又濕又熱,好易出問題
Neoplan嘅水土不服就係最佳證明,規格堅係高端,但實在易壞,旨意佢返工就大鑊
即使Volvo可以造到適合香港使用嘅12米,但人哋大廠造開typical嘢,無咩興趣為你香港度身訂造
之前港版E400對兩擔B9就係咁,前者為香港度身訂造,基本上同英版無咩關係,坐感相當大分別
後者大致用英版B9TL加冷氣,坐感大致一樣
結果去到磅車時高下立見
ADL近年車款雖然唔多好坐,但提供到嘅可靠同靈活設計,的確好啱真正顧客 - 巴士公司嘅心水
近年去到馬來亞、紐西蘭,同樣因為度身訂造到適合當地法規嘅車型,而取得不少新訂單
低地台AD
發表於 2018-8-2 11:22
peterson 發表於 2018-8-2 01:14
利蘭嘅狀況,係當年英國工業嘅縮影,就算收購少幾間都一樣會死
都城嘉慕跟本連冷氣時代都入唔到,根本就 ...
Dennis係先靠鴨打響香港名堂,再靠九/中巴嘅統治者系列打響世界名堂先令更多人認識Dennis,否則都係等執,70至80年代初嘅香港,利蘭先係一廠獨大,睇下啲珍寶幾多,但自從80年代中後期都城,Dennis打入市場,已經冇咗獨大呢樣野
DGCNYO
發表於 2018-8-2 19:42
peterson 發表於 2018-8-2 01:14
利蘭嘅狀況,係當年英國工業嘅縮影,就算收購少幾間都一樣會死
都城嘉慕跟本連冷氣時代都入唔到,根本就 ...
其實冷氣時代,只要過多幾年,間間廠都做到
MCW當年只係唔成熟,唔代表佢底子唔得.....
Leyland同Dennis分別用power takeoff同直接曲軸囉動力,到家下其實間間都用同一套....
不如話英國病整死英國廠好過,當年既新英國共慘主義,再跟住玩私左化,唔死都難啦
S3BL470@98A
發表於 2018-8-2 21:21
本帖最後由 S3BL470@98A 於 2018-8-2 21:29 編輯
DGCNYO 發表於 2018-8-2 19:42
其實冷氣時代,只要過多幾年,間間廠都做到
MCW當年只係唔成熟,唔代表佢底子唔得.....
其實冷氣時代,只要過多幾年,間間廠都做到
MCW當年只係唔成熟,唔代表佢底子唔得.....
Leyland同Dennis分別用power takeoff同直接曲軸囉動力,到家下其實間間都用同一套....
不如話英國病整死英國廠好過,當年既新英國共慘主義,再跟住玩私左化,唔死都難啦
本身,英國是實行資本主義及帝國主義,以$為目標。
去到70年代,英國政府放棄實行資本主義及帝國主義,改行社會主義及福利主義,使利蘭經常面對霸工的問題。
80年代,英國重新推行資本主義,利蘭及多間巴士公司私有化,導致利蘭被其他公司收購。英國巴士公司在80年代的私有化,減少引入新巴士,使都城嘉慕的收入下跌,幾年後遇到財政危機而破產。
如果英國政府是繼續實行資本主義及帝國主義,以$為目標,情況好可能會不相同。利蘭在70年代不會有咁多霸工的情況,工人會生產更多汽車,銷量及盈利會增加。
另外,關於英國汽車破產的問題。都城嘉慕是在1989年破產,十幾年後是Transbus破產。
不同的是,都城嘉慕破產,都城嘉慕品牌消失,香港巴士公司不能購買這款型號的巴士;Transbus破產,丹尼士品牌沒有消失,而是變成Alexander Dennis,簡稱ADL,中文名稱是亞歷山大丹尼士,仍然屬於英國公司。
為什麼會出現這不同的情況?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