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y
發表於 2019-12-16 09:06
053h4 發表於 2019-12-15 17:02
巴士公司緊係想部部車做20蚊生意。
但除左968, 唔係架架20蚊車都由朝雙向多客到晚。
但老實,如果一條線收20蚊繁時又有客只要做幾單已經夠支付成本
非繁亦可以節省成本
不過問題係
新城係10-20蚊之間既線好少
好似一條行~90分鐘既線
新巴得682 $20幾蚊,紅隧線收少一半
九巴起碼都有268C收$18.4
AV296
發表於 2019-12-16 11:48
kei_hk 發表於 2019-12-15 17:45
折舊係會計制度﹐目的係將有使用年期的資產分散於多年撇賬﹐避免去到某一年有資產達到使用年期後賣出/廢棄 ...
終於遇到個會計神人
其實一個普通巴膠咁計,無非係想連埋營運狀況一齊計下賺蝕,同埋比較下九新城啫,基本上要精準計,真係好大手筆
所以我都想盡量簡化,將固定營運成本剔除
而如果齋比較嘅話,剩餘價值咁細,計定唔計,最多咪令成本加減幾仙,如果只想粗略計計,唔大影響(起碼對比200萬嘅車價)
另外想講下人工
人工好多都係固定成本
但係呢啲成本,好睇公司規模
例如有978比起11K,或者268C比起282,一定佔更大分額嘅維修技工工資/司機工資/燈油火蠟/其他成本
所以愈大嘅行車時間/里數,某程度上都有愈大嘅成本,而剩低嘅固定成本,真係完全唔受路線規模/公司規模/車隊規模嘅,我諗真係好少(例如辦公室支出)
起碼以非正式討論嚟講,計到個約數,算係咁啦
Anyway多謝哂
tunghang
發表於 2019-12-16 12:39
HV7025 發表於 2019-12-16 07:50
舊區線好多本來都唔係咁少人搭,係多次減班下,惡性循環趕客,疏到我作為巴士迷都無胃口唔想等
我一開始 ...
舊區線少人搭巴士無非係巴士路線重疊所造成的假象
新區路線少,班次疏,選擇少,容易顯得巴士受歡迎
新區線班次下下20-30起跳,唔見得對新區特別優待
長途線受歡迎更加係鐵路自身缺憾多於巴士公司有心做,唔少開緊20-30分都大旺收場
舊區線基本盤弱在先,運輸處同巴士資源又唔容許條條keep住線王級班次,唔會為維持班次降低巴士容量,舊線載客率不足容易成為開刀對象
s3n370
發表於 2019-12-16 13:27
AV296 發表於 2019-12-14 20:03
/又有部分車輛留廠維修檢驗。
故若要用平均成本去比較收益,
不應用全體車隊去除,
咁計盈虧無一套絕對準則,最重要係公允同Apple-to-apple咁比。
而你講中佐一點係,都有一截開支,
如管理、行政、後勤等開支,同里程及時數均無關。
用時或里除皆無不可。
用里數的話,要搞清楚年報入面嘅里程係點計。
係出廠到回廠計哂,只計載客里程?
兩程車之間嘅私牌又計唔計?
用里數計營運開支的話,
就要因應以上三個不同計法調整。
而計開支時,若果里數唔係只計載客里程,
亦要打埋私牌里程。
正如用時數計開支,
亦要將休息時間同私牌時間計算在內。
小弟用時數除嘅原因,係人同車都係咁多,
但營運里程可以隨路線轉變。
私牌及休息時間亦可以按路線實際情況計算在內。
容易訂立標準,亦容易同收入比較。
若果用里數去計,私牌里程同休息時間應該只能全體路線平均攤分,難以個別路線考慮
ksmbh
發表於 2019-12-16 14:06
AV296 發表於 2019-12-16 11:48
終於遇到個會計神人
其實一個普通巴膠咁計,無非係想連埋營運狀況一齊計下賺蝕,同埋比較下九新城啫,基 ...
師兄所言甚是
直接攤分每車每日
九巴員工成本系:$2533
明顯比新巴:$2937同城巴(1):$3053/平好多
當一部車三巴都係一日做$4400-$4700生意
呢$500已經好顯眼.
s3n370
發表於 2019-12-16 14:11
kei_hk 發表於 2019-12-15 17:45
折舊係會計制度﹐目的係將有使用年期的資產分散於多年撇賬﹐避免去到某一年有資產達到使用年期後賣出/廢棄 ...
樓主一開始就用總開支計,
原則上已計算你所講所有後勤、管理等開支。
至於不能計算準確折舊開支…真係得啖笑
俾你叻到舊車賣貴十倍,5萬一部好未?
除開14年,每日十蚊都無,計唔計都罷啦
S3bl430
發表於 2019-12-16 18:54
本帖最後由 S3bl430 於 2019-12-16 19:09 編輯
建立估算模型是一種創作.如果是我, 我只會分開3-4個子項目再推算成本就算.唔需要計得好準, 因為大家根本唔會知公司實際的會計假設 我覺得究竟幾多個乘客break even唔係重點(因為公開資料唔足夠準確推算實際值,一定要加主觀假設),重要是要推算那些路線break even門檻較低,那些較高 如果係我,我會這樣亂估每小時經營成本.
=============我是分隔線==============數據來源:- 行車里數經營數據:九巴+龍運- 財務數據為九巴年報(2018年)綜合財務數據
主要假設:a.使用率:每條巴士平日平均服務時間16小時,假日打75折(12小時)。每日巴士平均服務時間:16*5/7+12*2/7= 14.8小時(約數)
(亂估,只求初步有一個"結果")b. 維修費:不考慮個別路線行車路況問題。(原因:(1)一大部份維修費由交通意外引致, (2)巴士公司可以通過調動巴士減少每部巴士折損率差異)c.折舊及攤銷、零件及物料、其他經營成本:按使用率假設攤入帳目。
以Cost Accounting 概念,固定成本也是經營的組成部份, 需要合理地攤入成本之內d.有效營運里數 相當於 行車里數 * 80% (其餘20%用於私牌, 返廠,出廠等)e.一單服務所需時間 相當於 官方行車時間 * 1.1倍(不考慮每日不同時段行車時間不同的因素) 主要經營數字:巴士平均數量:4,296(17-18年末數字平均值)
巴士公司成本主要分為3部份主要成本(人工、折舊及攤銷、零件及物料、其他經營成本)成本:約59.4億元(2018年)(佔總成本約80%)推算的每服務小時平均成本:256元燃油成本:約9.89億元(2018年)行車里數:3.19億公里每公里成本:3.1元每個有效營運里數燃油成本:3.9元(私牌也算經營成本的一部份)若根據上述使用率假設推算的每架運營巴士平均每小時行走公里數量:13.7公里每小時平均燃油成本:53元你可以在燃油成本上增加系數,例如「流水線」燃油成本為平均每公里成本的150%,「上山流水線」燃油成本為平均每公里成本的200%,「公路線」燃油成本為平均每公里成本的75%(任你假設)隧道費自己加, 這個應没有異議 基本成本約309元/每小時
我自己對部份路線的每單回本推算(笑下就算)例子:九巴6, 213M, 51, B1,277X,934, 978
假設:- 長途線没有區內客(所有為全程客)
九巴6(流水線)一單時間:58*1.1=64分鐘主要成本=(256)*64/60=273燃油=3.9*8.3*1.5= 48.6車費:5.1元每單Breakeven 客量(平均) =321.6/5.1=63人[所以點解九巴想cut 彌敦道流水線班次...]
九巴213M(上山流水線)一轉時間:38*1.1=42分鐘主要成本=(256)*42/60=178燃油=3.9*9.0*2= 70車費:4.3元每單Breakeven 客量(平均) =249/4.3=58人(每單要除2 = 29)
九巴51(平日)一單時間:120分鐘(平日用2架車行,但開60分鐘)主要成本=(256)*2=512燃油=3.9*27.1*2= 211車費:8.9元Breakeven 客量(平均) =723/8.9 =81.3人(一轉, 一單Breakeven 約40人)***(未計其他維修費用)
九巴51(假日)一單時間:75分鐘(5架車行,開15分鐘)主要成本=(256)*1.25=320燃油=3.9*27.1*2= 211車費:8.9元Breakeven 客量(平均) =531/8.9 =60人(一轉, 一單Breakeven 平均約30人)***(未計其他維修費用)
九巴B1一單時間:57*1.1=63分鐘主要成本=(256)*63/60=295燃油=3.9*19.5= 72車費:13.2元Breakeven 客量(平均) =372/13.2 =28人
九巴277X(公路線)一單時間:73*1.1=80分鐘主要成本=(256)*80/60=343燃油=3.9*35.4*0.75= 104隧道費:35總成本:481.2車費:14.8元Breakeven 客量(平均) =481/14.8=33人
九巴934(公路線)一單時間:62*1.1=68分鐘主要成本=(256)*68/60=291燃油=3.9*19.2*0.75= 56隧道費:200總成本:565.9車費:18元Breakeven 客量(平均) =547/18=30人
九巴978(公路線)一單時間:103*1.1=113分鐘主要成本=(256)*113/60=483燃油=3.9*50.5*0.75=148隧道費:168+200總成本:999車費:24.3元Breakeven 客量(平均) =(999)/24.3 =41.1人
如果各位唔滿意個結果,請自行再推算
s3n370
發表於 2019-12-16 20:36
S3bl430 發表於 2019-12-16 18:54
建立估算模型是一種創作.如果是我, 我只會分開3-4個子項目再推算成本就算.唔需要計得好準, 因為大家根本 ...
非常好及詳盡的分析
唯一意見係私牌應按個別路線計算
例如213M私牌比例低
但934不少班次需私回對岸
S3bl430
發表於 2019-12-16 23:36
s3n370 發表於 2019-12-16 20:36
非常好及詳盡的分析
唯一意見係私牌應按個別路線計算
所以實際上都只係得個"估"字,
因為還有許多影響成本的因素,例如私牌支援其他路線涉及的成本攤銷問題, 不同車型粍油量分別等等,
自己加/減計算就好...
我的計算方法只是用於說明...
1.流水線回本門檻高
2.燃油對成本影響不會很明顯
AV296
發表於 2019-12-17 17:56
tunghang 發表於 2019-12-16 12:39
舊區線少人搭巴士無非係巴士路線重疊所造成的假象
新區路線少,班次疏,選擇少,容易顯得巴士受歡迎
新區 ...
其實呢個未必係完全巴士公司嘅問題
舊區發展時,即使有好好規劃,都未必諗到咁長遠;所以造成市區,尤其舊區車流量過高,導致塞車等問題
喺咁嘅情況下,就算巴士公司想加班,好大程度都未必對社會有利;例如塞車導致某路線營運成本上升,成本效益會被拖低,甚至差過咩都唔做;同時加劇塞車問題
其實巴士公司不妨抄考下其他國家,尤其日本/新加坡點運作流水線
不過香港道唔環境、人口分布都好特殊,真係唔可以死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