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X9097
發表於 2020-4-24 23:30
YY487 發表於 2020-4-24 21:12
將軍澳小區(地鐵站)之間嘅連接好差
俾馬路界開一區區
學者/左翼鞭撻過呢類規劃 ...
好大原因係因為大商場全部都喺正黨鐵站上蓋
(寶林:新都城;坑口:東港城;將軍澳:Popcorn)
圍住商場嘅外圍就係住宅/ 公共設施
(which is冇地舖可以畀人行)
(寶林坑口:景林頌明;坑口將軍澳:南豐單車館)
所以區同區之間非常割裂
(坑口算好啲:因為富康街市買餸平,日間都有人流)
jpoon
發表於 2020-4-25 00:24
YY487 發表於 2020-4-24 21:12
將軍澳小區(地鐵站)之間嘅連接好差
俾馬路界開一區區
學者/左翼鞭撻過呢類規劃 ...
咁啟德果D乜乜里 界刀 開咪仲衰,D里兩邊都係高牆
jpoon
發表於 2020-4-25 00:27
本帖最後由 jpoon 於 2020-4-25 00:30 編輯
JX9097 發表於 2020-4-24 23:30
好大原因係因為大商場全部都喺正黨鐵站上蓋
(寶林:新都城;坑口:東港城;將軍澳:Popcorn)
圍住商場嘅外圍就係住宅/ 公共設施
(which is冇地舖可以畀人行)
(寶林坑口:景林頌明;坑口將軍澳:南豐單車館)
所以區同區之間非常割裂
(坑口算好啲:因為富康街市買餸平,日間都有人流)
寶盈果D唔係地舖? PopWalk、PopWalk2、嘉悅果D唔係地舖? 將軍澳中心向唐德街果D唔係地舖? 翩滙坊、Monterey Place都有大量地舖啦
富康唔係尚德斜對面咩? 又關坑口事?
ViviTse
發表於 2020-4-25 16:43
巴士的膠 發表於 2020-4-19 01:01
個人覺得將軍澳果種屋苑-天橋-商場-地鐵站模式已經係最貼近香港人嘅生活模式。啟德硬套外國模式落嚟本身 ...
其實商場與商場、商場與地鐵站、商場與巴士總站之間果隻天橋駁天橋係理想嘅,
但如果睇將軍澳,路面嘅交通就設計得麻麻,講開就講幾句啦:
首先就係大量「田」字型嘅車路,縱橫交錯,但衍生嘅問題就係「十字路口」嘅行人過路處多,
而形成路面交通嘅「燈陣」問題,兩個典型嘅例子係將軍澳南、寶琳,再加上唔少居民又會擔方便打斜過,
但基於交通燈秒數影響問題,而政府亦唔同意設立「斜式過路處」,險象橫生。
其次係路面空間不足,簡單d講係d樓起得密密麻麻,休憩、休息、散步嘅空間除咗海濱之外較少。
如果居民步行來往區內唔同地區,基本上以商場間嘅天橋為先,其後先之係「十字路口」。
再者,每小區之間嘅連接網絡不足,例如將軍澳運動場、寶順路令各小區交通網絡分開,
康盛花園/翠林等山路地區來往寶琳亦無電梯等,日出康城來往將軍澳南亦較為不便等。
最後,規劃及區外連接都仍然不足,例如現時只有將隧,未來就多條將藍隧道,
撇除澳景路,其實現時仲有寶琳南路、安達臣道、影業路等,若果擴建或能更有效地運用。
而區內單車徑網絡亦較其他新界地區短,接駁到嘅地區亦較少,區內租單車嘅地方亦遠較馬鞍山、沙田、大埔等地少。
講返啟德地下街,其實地下街嘅idea我會簡化為地鐵站/商場嘅「B2/F」,即係可以「B1/F」會做地鐵層,而再上就係商場。
所以如果陸路嘅地方用到7788,咁渠務/地底電線搞得掂,發展地下街係唔錯嘅選擇(當然啟德陸路交通網絡真係麻麻.......
JX9097
發表於 2020-4-25 21:42
jpoon 發表於 2020-4-25 00:27
寶盈果D唔係地舖? PopWalk、PopWalk2、嘉悅果D唔係地舖? 將軍澳中心向唐德街果D唔係地舖? 翩滙坊、Montere ...
我意思係兩個站之間嘅樓盤都冇地舖可行
寶盈好,Popwalk好, 都唔係連接住兩個黨鐵站中間
流星☆雨
發表於 2020-5-2 13:57
其實要做人車分隔有好多方法
你唔想起橋破壞景觀咪掘隧道,總之行人照樣平地行
而啟德南北分隔左都算,沐寧街同沐泰街唔相連呢下真係玩死城新:L
弱智設計!
jpoon
發表於 2020-5-2 20:59
JX9097 發表於 2020-4-25 21:42
我意思係兩個站之間嘅樓盤都冇地舖可行
寶盈好,Popwalk好, 都唔係連接住兩個黨鐵站中間
...
點解一定係兩個地鐵站之間?居民唔係一定要來往兩個地鐵站之間喎
海濱長廊同將軍澳站有唔少屋苑,又有地舖,亦有唔少人行
就算係坑口站,海悅同新寶城都有地舖,都一樣有人幫襯
寶琳站對面亦係有唔少街舖
jpoon
發表於 2020-5-2 21:00
本帖最後由 jpoon 於 2020-5-2 21:56 編輯
ViviTse 發表於 2020-4-25 16:43
其實商場與商場、商場與地鐵站、商場與巴士總站之間果隻天橋駁天橋係理想嘅,
商場與巴士總站之間果隻天橋係理想?有冇例子?
將軍澳好多巴士總站都唔係咁理想,最主要係巴士總站密封唔通風,夏天又焗又熱(以調景嶺站最為嚴重);另外巴士總站同商場嘅連繫,將軍澳嚟講坑口站做得麻麻
但如果睇將軍澳,路面嘅交通就設計得麻麻,講開就講幾句啦:
首先就係大量「田」字型嘅車路,縱橫交錯,但衍生嘅問題就係「十字路口」嘅行人過路處多,
而形成路面交通嘅「燈陣」問題,兩個典型嘅例子係將軍澳南、寶琳,再加上唔少居民又會擔方便打斜過,
但基於交通燈秒數影響問題,而政府亦唔同意設立「斜式過路處」,險象橫生。
寶琳唔算多十字路口吧
另外一方面有人話將軍澳太多天橋,你呢度就証明好多人選擇行地面
將軍澳站算好啦,有天橋仲有地面過路設施畀你用。睇下其他區,遠少少中環,近D旺角道,今年年頭南昌站,都係起好天橋之後封晒地面過路設施,迫人行天橋。
其次係路面空間不足,簡單d講係d樓起得密密麻麻,休憩、休息、散步嘅空間除咗海濱之外較少。
如果居民步行來往區內唔同地區,基本上以商場間嘅天橋為先,其後先之係「十字路口」。
唔同意
景林同坑口之間有唔少人行,坑口同尚德之間亦有唔少人行,呢D都唔係天橋(有少部分係隧道)
另外唔好忘記將軍澳仲有單車徑
再者,每小區之間嘅連接網絡不足,例如將軍澳運動場、寶順路令各小區交通網絡分開,
認真?大把人穿過將軍澳單車館來往喎
寶順路亦有隧道,當然呢D隧道通道有改善空間
康盛花園/翠林等山路地區來往寶琳亦無電梯等,日出康城來往將軍澳南亦較為不便等。
日出康城去將南,如果沿海濱單車徑其實都唔差,當然唔可以忽略嘅係佢同將南有一定距離,計道路通行距離大約等於石門去馬鞍山,另外話康城去將南不便,其實話將南交通差仲好啦,巴士只覆蓋播道書院,其他就靠兩條小巴綫分別來往附近地鐵站,莫講話日出康城去將南,就算坑口去都一樣不便
最後,規劃及區外連接都仍然不足,例如現時只有將隧,未來就多條將藍隧道,
撇除澳景路,其實現時仲有寶琳南路、安達臣道、影業路等,若果擴建或能更有效地運用。
影業路同坑口路就算畀你有效利用都冇用,因為受制於清水灣道,呢段清水灣道得兩、三條行車綫,畀你谷晒影業路同坑口路D車,咪一樣響清水灣道塞車
至於寶琳南路,佢係一條掘頭路,既落唔到調景嶺站一帶,又只能去寶琳北路,點用?
安達臣道未來要食安達臣發展區,加上行山觀感差,我諗將軍澳人寧願用隧道啦
而區內單車徑網絡亦較其他新界地區短,接駁到嘅地區亦較少,區內租單車嘅地方亦遠較馬鞍山、沙田、大埔等地少。
租單車地方其實係有,你唔知啫
慧安園有,安寧印象中有,單車館亦有
亦唔好忘記早幾年將軍澳有好多共享單車,我以前都用過幾次
講開又講,與其用單車舖,不如搞返共享單車好過啦
講返啟德地下街,其實地下街嘅idea我會簡化為地鐵站/商場嘅「B2/F」,即係可以「B1/F」會做地鐵層,而再上就係商場。
所以如果陸路嘅地方用到7788,咁渠務/地底電線搞得掂,發展地下街係唔錯嘅選擇(當然啟德陸路交通網絡真係麻麻.......
地下街同天橋我冇乜所謂,如果要發展環保連接系統,用天橋似乎好D,因為方便接駁車站,當然兩樣都搞都得嘅,深圳福田CBD就兩樣都有,地下就以崗廈站-會展中心站-購物公園站做軸心,天橋就以市民廣場-水晶島-中心城廣場-皇庭廣場-會展中心做軸心
kay
發表於 2020-5-2 21:08
流星☆雨 發表於 2020-5-2 13:57
其實要做人車分隔有好多方法
你唔想起橋破壞景觀咪掘隧道,總之行人照樣平地行
中間隔左條啟德河
不過睇將來應該可以由沐泰街行去啟德站
只係人行不是車行的概念
但好似22兜沐泰街再返德朗就過份左D
流星☆雨
發表於 2020-5-2 21:45
kay 發表於 2020-5-2 21:08
中間隔左條啟德河
不過睇將來應該可以由沐泰街行去啟德站
起條行人+行車既橋過河咪得
可能係類似四條大橋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