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nnis28a 發表於 2008-1-19 22:30

原帖由 teddybus 於 2008-1-19 13:54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如果一個town 有industrial area, 但個area 既residents 依然要shift 去其他地方返工, 敢問呢d 仲係咪叫"自給自足"?
邊個混淆概念, 顯而易見.....

敢問一句,若果一個城市/地區/國家全無職業流動性,以達致大家字面上的「自給自足」,
相信該城市/地區/國家根本不會有 CBD 與新市鎮的區分(那個可能是一個封閉社會)。
(事實,全世界大把人都會因為職業流動性而走黎走去)

在現實上,根本近乎無可能發生此荒唐的規劃,
問題主因是,「自給自足」根本只是一個不可能發生的假設(涉及經濟學的問題)。
世界上的發展中國家根本不可能「自給自足」(共產國家也是,中國在1950年代輸入蘇聯的技術),
只要向外地輸入一些非本地的資源/技術,足以推翻閣下認為的「自給自足」的概念。

舉個例子,現時香港市區的廢物處理問題,
仍是依賴現時新界的堆填區用地,同樣也未能達致「自給自足」的概念。
以前,香港市區部份一級生產的食品數量也是無法滿足整個市區人口,
也需要從農村輸入。

所以,停留在字面評定一個地方是否「自給自足」,
永遠會不明白香港新市鎮所指「自給自足」的背後概念。

這樣,沙田區是一個能「自給自足」的新市鎮,又是否錯了?
在實際字面上,一定是錯;在概念上,早已達致自給自足的概念。
因為政府及學者在此問題上加了部份隱藏的限制條件,引致上述理論成立。

leochill 發表於 2008-2-1 18:27

回覆主題, 我認為現時港鐵公司和傳媒所使用的名稱有一些不清晰的地方, 歸納出兩個問題如下:

問題1: 將所有重鐵系統和服務統稱為「港鐵」
港人過往習慣稱地鐵公司和九鐵公司的服務為「地鐵」或「火車」。雖然現在已無分地鐵公司和九鐵公司, 但「港鐵」始終只是一家公司而非一種交通公具, 「我坐港鐵返工」始終有點賣廣告、不自然的感覺。(打個不一定合適的類比, 「我坐新巴返工」、「我坐進智返工」)如果香港的重型鐵路該稱為「港鐵」的話, 那麼國內的地鐵豈不該改稱「京鐵」、「滬鐵」、「廣鐵」和「深鐵」?
建議: 其實「地鐵」是一個交通工具的名稱, 十分中性, 沒有必要因為兩鐵合併而棄用, 我們對世界各地的巿內重鐵系統通常都通稱「地鐵」(除台北慣稱「捷運」外), 所以我認為將香港的重鐵(包括前九鐵和前地鐵系統)都稱為「地鐵」並無不妥。此外, 亦可考慮「市鐵」或「重鐵」等不涉及公司的名稱。

問題2: 沒有一個方便的名稱去分辨現時的前地鐵路線/服務和前九鐵路線/服務
雖然兩鐵已合併, 但在票務上、路軌上、和車輛系統上始終仍有分別 (例如早前宣佈在「前地鐵沿線」車站加建廁所), 至少對公眾而言有必要分辨出來。而現在無論是如傳媒稱為「前地鐵路線」、「前九鐵路線」, 還是如港鐵官方將有關全部路線列出(荃灣線、觀塘線….)的做法都頗為不便。如果直接稱「地鐵路線」、「九鐵路線」又顯得「政治不正確」。
建議:將「前地鐵路線」稱為「巿區網絡」、將「前九鐵路線」稱為「新界網絡」。我知道大家對巿區和非巿區的定義沒有共識, 也知道「前地鐵路線」有開進新界區,而「前九鐵路線」也有開進巿區, 但作為一個方便分辨兩套系統的名稱, 我認為沒有必要定得太嚴謹。

我只望拋磚引玉, 歡迎討論。
頁: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太陽報新聞] 港鐵標誌亂乘客暈陀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