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italk.net 香港交通資訊網

 找回密碼
 會員申請加入


(B0)香港巴士車務及車廂設備 (B1)香港巴士廣告消息/廣告車行踪 (B2)香港巴士討論 [熱門] [精華] (B3)巴士攝影作品貼圖區 [熱門] [精華] (B3i)即拍即貼 -手機相&翻拍Mon相 (B4)兩岸三地巴士討論 [精華] (B5)外地巴士討論 [精華]

Advertisement


(B6)旅遊巴士及過境巴士 [精華] (B7)巴士特別所見 (B11)巴士精華區 (B22)巴士迷吹水區   (V)私家車,商用車,政府及特種車輛 [精華]
(A6)相片及短片分享/攝影技術 (A10)香港地方討論 [精華] (A11)消費著數及飲食資訊 (A16)建築物機電裝置及設備 (A19)問路專區 (N)其他討論題目  
(F1)交通路線建議 (C2)航空 [精華] (C3)海上交通及船隻 [精華] (D1)公共交通有關商品 [精華]   (Y)hkitalk.net會員福利部 (Z)站務資源中心
(R1)香港鐵路 [精華] (R2)香港電車 [精華] (R3)港外鐵路 [精華]   (O1)omsi討論區 (O2)omsi下載區 (O3)omsi教學及求助區
(M1)小型巴士綜合討論 (M2)小型巴士多媒體分享區 (M3)香港小型巴士字軌表        
 

Advertisement

 

hkitalk.net 香港交通資訊網»論壇 (R) Railway 鐵路討論區 香港鐵路 (R1) 香港鐵路列車車門開合方式疑問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開啟左側

香港鐵路列車車門開合方式疑問

[複製鏈接]
kei_hk 發表於 2014-3-17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Advertisement



原帖由 DIH 於 2014-3-17 09:12 AM 發表

其實係先後問題,「因為用窄軌,所以要咁樣增加客量」。
英國都係因為早期鐵路限界太窄而要中間迫出去。

香港上窄下闊,我唔認為避免企近車門係主因。
真正原因可以分開兩邊講,首先係地鐵(香港歷史上係地鐵首先出現上窄下闊車廂),
這個形狀其實係遷就鑽挖隧道,在圓形切面內爭取最大載客空間

之後到九鐵,黃頭同地鐵係同一間廠造,用返相似設計唔出奇,但九鐵限界大好多,
柴油車年代日本製車廂比較方正,座位上方就用作置物棚,
電氣化近郊化後,無置物棚,乘客只會佔用車廂下半部,上半部無野的,收窄佢可以慳材料慳冷氣又方便瀉水。
到千九又將個橫切面造大少少,可能係營造空間感或企多少少人。


你講到因為隧道形狀而做成上窄下闊﹐英國本土地鐵才有此問題﹐如下圖。
(網上圖片, search from google)

圖可看到列車駛出隧道﹐車頂與列車的都是剛剛好﹐這真是遷就隧道面做出一款上窄下闊的列車。



但是﹐香港的情況完全唔到﹐首先列車上窄的幅度其實係好細﹐你企在門邊便可發現﹐門頂垂直落地下﹐只是收窄了約一呎﹐同上面張圖比﹐真係小巫見大巫。

其次﹐香港是用架空電纜系統的﹐非英國用第三軌供電。建做隧道時已經要預更大的空間去放架空電纜。係要做圓形隧道﹐當加埋電纜的空間﹐圓切面都足夠列車做全直的車身。


所以﹐你話遷就隧道而做上窄的列車﹐在香港而言﹐其實唔係此因素。

而亦有一些書籍﹐網站亦已經講解過﹐上半身輕微收窄﹐是令乘客不能企到車門最邊的位置﹐因為人的上半身頂到車門時﹐好自然係車門上半身收窄的部份﹐自然雙腳留有約1呎的位置。當意外車門打開﹐由於同車門保持些少距離﹐可減低跌出車外的機會。
 
 樓主| tonytsang_hk 發表於 2014-3-17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DIH 於 2014-3-17 09:12 發表

其實係先後問題,「因為用窄軌,所以要咁樣增加客量」。
英國都係因為早期鐵路限界太窄而要中間迫出去。

香港上窄下闊,我唔認為避免企近車門係主因。
真正原因可以分開兩邊講,首先係地鐵(香港歷史上係地鐵首先出現上窄下 ...


唔知SP1900係九鐵定日本廠商設計呢?
我諗日本曾建議過用方型車廂
 樓主| tonytsang_hk 發表於 2014-3-17 11:50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kei_hk 於 2014-3-17 10:33 發表


你講到因為隧道形狀而做成上窄下闊﹐英國本土地鐵才有此問題﹐如下圖。
(網上圖片, search  ...


那你認為為何日本近100年使用方型車廂,佢地乘載率可能仲高過香港,難道佢地唔驚D人企得太出發生意外?
kei_hk 發表於 2014-3-17 12:19 | 顯示全部樓層

                                    Advertisement



原帖由 tonytsang_hk 於 2014-3-17 11:50 AM 發表


那你認為為何日本近100年使用方型車廂,佢地乘載率可能仲高過香港,難道佢地唔驚D人企得太出發生意外?


你又覺得世界上每一個地方需要的安全標準是相同嗎?  日本的一定是最好﹐其他地方/國家都要跟隨?
 
mattwong09 發表於 2014-3-17 12:20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3ASV196 於 17/3/2014 12:39 AM 發表


上闊下窄同日本用窄軌有關MA?

並非主要原因。
最主要係要考慮車輛限界的問題,JR東日本的車輛闊度,limit係2.95米,但因於要
考慮車體底部可能會和月台發生摩擦,因此車體底部的闊度限制為2.80米
然而以E233系為例,因為地下鐵隧道的橫切面關係,因此2000番台只係2.79米闊,而所有其它番台闊2.95米


[ 本帖最後由 mattwong09 於 2014-3-17 12:21 編輯 ]
支持1/2A代車行走觀塘線
 樓主| tonytsang_hk 發表於 2014-3-17 14:50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kei_hk 於 2014-3-17 12:19 發表


你又覺得世界上每一個地方需要的安全標準是相同嗎?  日本的一定是最好﹐其他地方/國家都要跟隨?


絕對無呢個意思,唔洗緊張
不過連日本咁追求完美安全都用方型,所以我對你呢個講法有懷疑
或者日本列車車體較窄都係原因黎

[ 本帖最後由 tonytsang_hk 於 2014-3-17 14:51 編輯 ]
 樓主| tonytsang_hk 發表於 2014-3-17 15:11 | 顯示全部樓層

                                    Advertisement



原帖由 mattwong09 於 2014-3-17 12:20 發表

並非主要原因。
最主要係要考慮車輛限界的問題,JR東日本的車輛闊度,limit係2.95米,但因於要考慮車體底部可能會和月台發生摩擦,因此車體底部的闊度限制為2.80米然而以E233系為例,因為地下鐵隧道的橫切面關係,因此2000番台 ...


岩岩略略睇過,原來一般日本新通勤列車闊度係2.9M,有少數係3M
但香港鐵路列車普遍係3.1M-3.2M,窄極都有3.06M

可能就係因為日本車體較窄,所以堅持有方形車廂,載多D人
dongfeng 發表於 2014-3-17 15:18 | 顯示全部樓層
那麼韓國鐵路的車輛限界如何?(軌距1435mm)
에이핑크 대박!
 樓主| tonytsang_hk 發表於 2014-3-17 15:56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dongfeng 於 2014-3-17 15:18 發表
那麼韓國鐵路的車輛限界如何?(軌距1435mm)


岩岩睇過首爾地鐵闊度係3200mm,佢地新車舊車都好,用果隻門同日本一樣,但係方體車身(非上闊下窄)

http://ko.wikipedia.org/wiki/%ED%95%9C%EA%B5%AD%EC%B2%A0%EB%8F%84%EA%B3%B5%EC%82%AC_361000%ED%98%B8%EB%8C%80_%EC%A0%84%EB%8F%99%EC%B0%A8
kei_hk 發表於 2014-3-18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Advertisement



原帖由 tonytsang_hk 於 2014-3-17 02:50 PM 發表


絕對無呢個意思,唔洗緊張
不過連日本咁追求完美安全都用方型,所以我對你呢個講法有懷疑
或者日本列車車體較窄都係原因黎


何謂「完美安全」?

舉個例子﹐早排講到mtr 買高鐵入錯貨﹐不達歐洲的防撞標準﹐話相撞會令列車「抄起」再壓在另一部車之上。
但日本本身沒有此要求﹐究竟這仲是否「完美安全」?


正常來講﹐向上修窄的列車﹐修窄約半寸位﹐2邊加起來都唔夠企多一個人的闊度﹐所以方型及向上修窄的車廂﹐載客量實際上可以講係無分別。

這些修窄車廂﹐是安全設計﹐無話一定有必要﹐正如相撞後炒起列車﹐唔一定係必要。
亦可以講﹐有公司/地區/國家覺得有需要﹐咪加入做列車的標準囉。覺得無需要﹐咪做一個簡單一些的車廂結構﹐用方型車廂囉。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會員申請加入

本版積分規則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站規|清理本站Cookies|hkitalk.net 香港交通資訊網

GMT+8, 2024-4-30 00: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