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設:
-四間專利巴士公司的營運資料取自2015-2016的《九巴透視》、《龍運透視》以及15/16年度-16/17年度的《城巴概覽》、《新巴概覽》
-由於九巴及龍運巴士營運資料以整年為年度結算,而城巴及新巴則以年中為年度結算,為方便資料比較,城巴及新巴的整年營運資料會以兩年年中年度結算的平均值計算。(即2016全年=15/16年度及16/17年度的平均值)
發現: 乘客量及已出牌巴士數量
城巴(一)及新巴乘客量於2016年分別再下跌近3%及1%,連續3年下跌,對比2013年更已下跌超過7%及8%,而新巴巴士數量亦首次跌至低於700輛的數目;估計因南港島綫通車影響,相信下年的數字更反映實際情況。(註:雖本文以2016年資料作比較,但因南港島綫通車日期為2016年底,部份通車後數據會影響平均值計算,估計約佔平均值的四份一。) 九巴乘客量繼續錄得增長,雖觀塘綫延線通車,但九巴在其他區域增強服務,抵消了鐵路網絡伸延的影響,下年乘客量有望超過十億人次。 兩組北大嶼山專營權亦繼續錄得增長,但要留意龍運乘客量與巴士數量增幅不合比例。
每位乘客平均車費
即車費收益除以乘客量
三家市區專利巴士公司的乘客平均車費已十分接近,當中城巴(一)估計因南港島綫通車影響而進一步增長,令乘客平均車費不跌反升2%。龍運的乘客平均車費則保持增長,相信與開拓A線策略有關。
燃油成本及每營運公里燃油成本
即燃油成本除以營運公里
於2016年城巴及新巴的燃油成本顯著下降25%;而九巴及龍運的每營運公里燃油成本亦再下降大約15%,已是2013年燃油成本的一半。
營運公里
三家市區專利巴士公司的營運公里大致平穩,唯獨龍運營運公里上升,相信與開拓A線策略有關。
每營運公里乘客及每營運公里收入
每營運公里乘客及每營運公里收入可反映出該公司路線組合的效率;城巴(一)的每營運公里乘客數雖繼續下降超過2%,但每營運公里收入則大致不變,再次反映低票價路線對城巴(一)的影響較細。九巴路線組合的效率繼續改善,相信一兩年內有望超過城巴(一)及新巴。 而城巴(二)也連續了較大的增幅,相信與A線數目及乘客量增加有關;而龍運在開拓A線策略下,營運公里增加但乘客量未有增加,導致每營運公里乘客及每營運公里收入均下跌,每營運公里乘客數與各位在路上觀察接近。
廣告收益及每輛巴士平均廣告收益 即廣告收益除以巴士數量
2016年城巴及新巴的廣告收益均有雙位數增長,繼續是豐收的一年;而九巴的廣告收益則放緩。
總結 城巴及新巴繼續受惠於燃油成本下降廣告收益增加,為巴士公司帶來盈利,但城巴(一)及新巴的乘客量及乘客收入已下跌多年,2017年更要面對南港島綫通車影響,如果燃油成本增長廣告收益下降時對兩家公司影響巨大。 觀塘綫延線通車對於九巴可謂影響不大,但龍運開拓A線策略的暫時成效則反映於數據上,未知可否長時間維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