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假期咁多人係度洗版,我唔差在洗埋一份LA)
近年,西港島線,觀塘延線,南港島線通車,
令部份巴士線客源流失,亦帶來了一堆路線重組.
而大家亦見到,重組手法有不少改變.
不過萬變不離其中,運輸署最終是能成功實行計劃.
縱使有人反對,但最終亦達到CUT車目標,亦沒有帶來很多民怨.
本文將會探討運輸署的絕對優勢,令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1.進可攻退可守
署方在近期重組,總不會將所有事訂到很死,以便在估算
有偏差時,可以作出修正.同時,亦包裝成"市民決定重組
方案",自己少了一點責任.
2.民意
在推行重組時,總會有人反對,亦都會有人拉大隊反對.
但署方依然可以重組路線,因為民意已被另一樣,可以
統計的數據取代,客量變化.客量變化難度不是民意?
乘客真金白銀決定自己交通模式,對比叫口號式反對來
得實在.
3.CUT線 VS 減班
避重就輕,CUT線的反對聲音不容忽視,相反減班可以有辦
法輕輕帶過.最近兩次重組,正當大家以為"唔係好多路線
重組,點CUT車",其實減班的減車數目,比重組路線還要多,
當大家見到一張又一張減班通告,才發現原來有更簡單方法,
"重組路線",事後孔明.再者,減班可以分幾次,唔夠客再減,
減到夠為止.對於不明白新規則的人,只要問一句
"CUT 212/590A可以CUT到60部車嗎"已經足夠.
減班可以睇住載客率來控制,就算署方比人話"你D數據未
必準",署方一句"已找人專業地統計",就算比人話"標準苛
刻",署方一句"無意更改"基本上已成不敗模式了.
上文簡單分析過,署方的絕對優勢,但有優勢,用了一兩次就算?
本人認為,是為將來重組鋪路.
沙中線通車,除了多一個方法過海,九龍城土瓜灣啟德有鐵路
覆蓋,西鐵線馬鞍山線可以去到的目的地更遠,可以預期,一場更
大的重組即將來臨.
大重組背後,亦預視重組範圍的廣泛,重組的難度,用以往的重組
方法,未見官先打三十大板,何來有更多人力物力與地區講數?
重組模式的轉變可以解決此問題,以乘客取向,數據為依歸,
符合指引就做,不符合就不做,減少人為偏差,大家心服口服,
唔到你唔服.
沙中線通車,部份地區會再來一次重組,觀塘延線及南港島線,
已經熱身一次,本人認為,重組模式都是不變,運輸署在第一次成功
CUT了車,下一次,都會成功.未經歷過的,絕對可以作為參考.
絕對優勢的意義,除了令重組計劃執行順利,亦是令署方有主導權.
遊戲規則已訂,不跟遊戲規則玩,似乎都不會改變到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