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區巴士傳奇2006》第一集:元老沒落(一)
[複製鏈接]
|
序言
《北區巴士傳奇》為筆者於2003年9月至2004年10月間寫成的一系列北區巴士發展史。經過數年後,筆者決定將整個系列進行大幅修改,整個系列命名為《北區巴士傳奇2006》增補了多個上次沒有提及的地區,及數年間北區巴士的演變,期望與各巴士愛好者公諸同好。
請各位細心欣賞。歡迎各位提供意見。
第一集 元老沒落(一)
主要講述路線:
九巴17 (1930~-1941, 1952-1973) / 76 (1973-1983) / 76K (1983-)
九巴20 (1947-1963)
新界北區,是現時香港十八區最北的地區,由上水、粉嶺、沙頭角、打鼓嶺組成,以前稱為「上粉沙打」地區。北區在香港行政區上,原本屬於大埔,直至1980年才獨立成區。今日北區的範圍,還包括船灣淡水湖以北的新娘潭、鹿頸及烏蛟騰地區。
自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起,北區才開始建設其對外交通,九廣鐵路英段於1910年通車,成為當年主要對外交通。至於北區要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才開始有巴士服務,而兩條往來北區的巴士路線,卻不是服務北區至市區,卻是服務鄉鎮之間為主,而今日服務元朗至北區的76K及77K,便是由當年北區的兩條元老路線演變而成,見證北區超過七十五年的發展。
本集首先介紹北區巴士歷史最悠久的元老--76K。
元老源起
於1924年成立的中華巴士公司,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辦數條巴士路線,單在北區已有兩條:17 元朗←→上水及 18粉嶺←→沙頭角,以取替鄉村車。明顯地當時服務的對象是沿線鄉村的村民,用車亦只以單層巴士為主。直至1932年6月,香港殖民地政府重整香港公共交通,公開招標港島及九龍新界的地區專營權,後者的地區專營權由1921年成立的九巴取得。
1933年6月11日,地區專營權生效,九巴接辦原中巴經營的17號線,據1935年3月的報章記載,17號線設有凹頭、竹園、米埔、落馬洲、洲頭、金錢及松柏朗七個分段收費點,全程收費四角,同年4月1日減價至二角五仙,服務時間由早上六時至下午五時半止。
大戰以後
二次大戰及日軍佔領香港,令香港的巴士服務陷於癱瘓,17號線亦被逼停辦。戰後九巴卻沒有將17號線重投服務,卻在1946年4月21日開辦4號線,往來元朗至沙頭角,行走17號線的路線,當時袛有1部改裝車行走,每3小時一班。同年10月7日4號線分拆成18及20號線,後者往來元朗至文錦渡,途經路線與17號相約。17號線直至1952年8月才重投服務,路線改為往來元朗至粉嶺。
1955年11月1日因應九巴重整新界路線,17號線總站由粉嶺延長至沙頭角(同日18號線亦予以延長為往來元朗至沙頭角),與20號線共同提供元朗至北區的服務。不過在當年元朗及北區的發展,以三條巴士服務該等地區,始終出現重疊,因此1963年5月12日起新界路線再進行重組,往來元朗至文錦渡的20號線停止服務,17號線縮短至上水,上水至沙頭角的服務則由另一條新線提供(該線將於第三集詳述)。
在北區的發展下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北區及元朗開始發展,加上六七暴動後公共小巴合法化,對巴士構成不少壓力,九巴於是在1973年7月16日進行新界區路線大型重組,主要是將路線編號重整,17號線由當日起改稱76,用車以單層Seddon Pennine為主。1983年7月16日,九廣鐵路(現稱九廣東鐵)全線電氣化,76號線改稱76K。雙層巴士亦開始於該線提供服務,以Daimler F型為主。
雖然北區及元朗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不斷發展,當年發展的規模卻不是很大,在路線經過多次重組後,76K的主要乘客仍然以沿線鄉村居民為主,但客量亦隨著該兩區人口上升而不斷增加。
不久,政府決定大力改善各新市鎮之間的道路網,將元朗至上水一段的青山公路「幹線化」,興建新界環迴公路(即新田公路及粉嶺公路),導致沿線的鄉村連接道路需全部改道,在工程期間,76K的定線出現多次改動,沿線亦因經交通擠塞導致班次失準,部份乘客亦流失至公共及專線小巴。
快速公路,沒落之時
元朗至上水一段的新界環迴公路於1993年全線通車,並於同年6月1日開辦首條元朗至上水特快線──276,往來天水圍天瑞至上水,從此往來元朗至上水有更直接的巴士服務,76K作為元朗至北區主要巴士線的地位,自此受到嚴重打擊。
與此同時,粉嶺南區一帶的公屋及私人樓宇開始入伙,而該區並沒有往來新界西北的路線,九巴便大膽地於1995年5月1日起,將76K的總站由上水延長至粉嶺南的華明,試圖吸引更多乘客,但由於當時粉嶺南一帶人口不多,效果未如理想。
此後的日子,76K便淪為一條「半紅不黑」的路線,而且受到鄉村人口不斷減少、紅綠小巴的競爭,客量一直無法回復原有水平。即使因落馬洲轉車站於1997年3月啟用,76K繞經該處作配合,可惜的是,專線小巴早已看準這個市場,開辦77號線服務元朗及天水圍,九巴同時開辦行走快速公路的277號線,造成「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局面。
原本76K是以勝利二型作主力,後來因勝利二型大量退役,改派曾經行走皇牌路線68X的德國平治O305巴士,成為不少巴士愛好者追捕的目標。不過這些巴士已經年事已高,平治巴士亦於2002年11月全部退役,因此改派三軸巴士行走,最後一批引入的普通巴士S3V亦曾在本線服役。最終76K於在2003年3月15日轉為全線空調巴士服務,為元朗區最後一條轉全空調服務的九巴路線。象徵藍地以北的新界西北區,除九廣鐵路巴士外,所有專利巴士路線已轉為全空調服務。
現時76K主要的客源,是青山公路元朗至上水一段沿線鄉村的居民,但由於沿線已有不少的紅綠小巴競爭,乘客多數是剛好遇見,甚少會專程等候本路線;其次有部份由上水返回粉嶺南的居民乘搭,由於同是服務上水至粉嶺南的273A經常全車爆滿,而且又要繞經北區醫院及清河,相對來說76K會較快捷,尤其當273A於2006年7月繞經清河後,上水官立中學的學生只能乘搭76K,否則便要步行往清曉路乘搭273A,因此本線的學生乘客亦不少,不過分段收費 ($4.30) 比起273A貴兩成 ($3.50),這是一個很大的隱憂。
隨著都市發展,鄉郊人口不斷減少的情況下,76K正是鄉郊路線的典形,只能「苟延殘喘」,在北區巴士路線的發源地,繼續服務居民。
下一集,我們將會介紹與76K歷史不相伯仲的路線--77K。
[ 本帖最後由 eric278 於 2006-9-19 16:55 編輯 ] |
|
還看香港公交
|
|
|
原帖由 eric278 於 2006-9-19 10:03 發表
現時76K主要的客源,是青山公路元朗至上水一段沿線鄉村的居民,但由於沿線已有不少的紅綠小巴競爭,乘客多數是剛好遇見,甚少會專程等候本路線;其次有部份由上水返回粉嶺南的居民乘搭,由於同是服務上水至粉嶺南的273A經常全車爆滿,而且又要繞經北區醫院及清河,相對來說76K會較快捷,尤其當 273A繞經清河後,上水官立中學的學生只能乘搭76K,否則便要步行往清曉路乘搭273A,因此本線的學生乘客亦不少,不過分段收費 ($4.30) 比起273A貴兩成 ($3.50),這是一個很大的隱憂。
76K的客量減少,原因如下:
1. 六七暴動後,小巴加入競爭
2. 八十年代,沿線太多專線小巴投入服務,部份鄉郊車亦由專線小巴取代
3. 1987至1989年,新田公路興建及通車,
新田公路將青山公路分開左右兩邊(左面青山公路,右面新潭路及古洞路)
76k路線迂迴, 如 牛潭尾一帶, 76k只可做往元朗客, 上竹園一帶, 只可做上水客,
因此客量少一大截, 專線小巴完全吸納流失的乘客
4. 276投入服務
5. 來往上水至屯門的44小巴投入服務, 無須在元朗轉車 |
|
|
|
|
原帖由 eric278 於 2006-9-19 10:03 AM 發表
與此同時,粉嶺南區一帶的公屋及私人樓宇開始入伙,而該區並沒有往來新界西北的路線,九巴便大膽地於1995年5月1日起,將76K的總站由上水延長至粉嶺南的華明,試圖吸引更多乘客,但由於當時粉嶺南一帶人口不多,效果未如理想。
此後的日子,76K便淪為一條「半紅不黑」的路線,而且受到鄉村人口不斷減少、紅綠小巴的競爭,客量一直無法回復原有水平。即使因落馬洲轉車站於1997 年3月啟用,76K繞經該處作配合,可惜的是,專線小巴早已看準這個市場,開辦77號線服務元朗及天水圍,九巴同時開辦行走快速公路的277號線,造成「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局面。
76k路線迂迴,故此當粉嶺南區發展成熟後往元朗的乘客會搭273A+276。
但隨着273A的路線日益迂迴,選擇乘搭76k往元朗的乘客正日益增加。 |
|
常備TCU 出行唔洗怕
|
|
|
原帖由 n281 於 2006-9-19 13:35 發表
76K的客量減少,原因如下:
1. 六七暴動後,小巴加入競爭
2. 八十年代,沿線太多專線小巴投入服務,部份鄉郊車亦由專線小巴取代
3. 1987至1989年,新田公路興建及通車,
新田公路將青山公路分開左右兩邊(左面青山公路,右面新潭路及古洞路)
76k路線迂迴, 如 牛潭尾一帶, 76k只可做往元朗客, 上竹園一帶, 只可做上水客,
因此客量少一大截, 專線小巴完全吸納流失的乘客
4. 276投入服務
5. 來往上水至屯門的44小巴投入服務, 無須在元朗轉車
只同意第一同第二點,並不同意第三至第五點:
基本上在八十年代起,紅色17號已奪去大部分元朗至上水直達的市場,
大時大節在水車館街的17號小巴總站人龍排到去泰祥街(西堤街到水車館街口中間)
紅小就坐地起價,小部分乘客要改搭返76K。
加上84年開始專線綠小橫行村落,沿線村民集中地(元朗東北區的牛潭尾,
大生南生和生圍一帶往元朗)(北區西部古洞及河上鄉一帶往石湖墟)
都有小巴直達村公所範圍,單憑這點已完全令76K的乘客絕跡。
後來元朗綠小進軍米埔、新田、落馬洲、石湖圍;
上水綠小進軍入人煙更稀少的麒麟山區。已經完全覆蓋76K所服務的鄉村範圍。
面對這種競爭底下,76K於八十年代末葉已經是15-25分鐘一班。
而新田公路通車後,絕大部分的巴士站兩邊都有行人天橋連接,
以彌補青山公路左右切斷的傷害,不過過天橋者都會有點心寒的感覺,
因為通常天橋使用率很低,因為真係好少沿線巴士小巴客,
再者80-90年代非法入境者非常猖獗,但都對巴士客量沒有太大的削弱。
因為紅綠小已經班次合理而且深入村民的心。
276開辦是沉重打擊紅色小巴的生意,紅小風光不再,以前人等車變現時車等人。
44小巴又分薄了276的生意,更打撃了上水的士站的生意。
以前問過做的士的朋友,上水的士站很多都是往屯門的乘客,
幾乎一日都一定執到一支屯門旗,現在,超過一百元一程的的士往屯門生意大受打擊,
要走泥路才有生意。以前上水的士站人龍長,車龍短。
44系開辦後,的士站車龍長,人龍短。小巴的士爭入站。 |
|
七擒孟獲尚知廉恥,但某相....
|
|
|
當年九巴估不到,276客量驚人,所以開辦後數個月,就開276p,全以雙層巴士行走,如果九巴早知上水往元朗有很高的客量,我估九巴不會開276,行經屏廈路,會直接行大路入天水圍
在大欖隧道未通車,276/276p應該更多人搭,因為有不少元朗居民搭東出市區,現在276系似乎做過境客居多 |
|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