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區巴士傳奇2006》第七集:縱橫新界東--大埔篇
[複製鏈接]
|
本集《北區巴士傳奇2006》是第一個在《北區巴士傳奇》於2003年出了正式版後,再經被大幅修訂的故事。原因是筆者發現,本集的主角73號線,在與競爭對手紅色小巴及九廣東鐵之間的角力上未及詳盡,加上73號線於未來北區巴士路線的定位將有很大改變。經過思索後,筆者決定重新寫過,希望各位能以另一個眼光去看看這條路線的演變。
由於文章相當長,故需分兩篇文章張貼,敬請原諒。
請各位細心欣賞。歡迎各位提供意見。
第七集:縱橫新界東--大埔篇
主要講述路線:
九巴 16 (1930~-1941)
九巴 15 (1947-1967)
九巴 15A (1953-1968) / 19A (1968-1973)
九巴 19 (1968-1973)
九巴 73 (1973-)
九巴 69K (1982-1983)
大埔,古名大步,歷史以來是新界主要交通樞紐,有街渡往來沙田以至潮汕,而大步墟更是香港三大墟場之一。早在清朝康熙年間,鄧氏已在林村河以北設立大埔墟(現稱大埔舊墟),成為新界主要商貿中心。由於當時鄧氏的勢力相當大,引發泰亨村的文氏就經營權多番興訟,後來鄧氏勝訴,卻促使泰亨的文氏等七個非鄧氏村落連成「七約」,於1892年另建太和市,與大埔墟隔林村河分庭抗禮。
在英國租借新界初期,大埔是新界的中心,英國接管新界的儀式亦是在大埔舉行。香港政府之後更在大埔設立理民府、新界警務中心以及政務司官邸。1913年,位於太和市的大埔墟火車站落成啟用,使到太和市取代大埔墟的商貿中心地位。
一直以來,北區屬於大埔行政區的一部份,直至1980年才由大埔區獨立出來,因此北區與大埔的關係一向相當密切,除了有九廣鐵路貫通北區與大埔外,早在二次大戰前,北區與大埔之間便已有巴士服務。
北區往來大埔的巴士服務 (1930-1973)
中巴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期,便已開辦一條往來粉嶺至大埔的16號線,以取代原有鄉郊巴士服務。不過中巴服務的時代並不長久,1933年6月11日地區專利生效,九巴取得新界及九龍路線的專營權,16號路線便改由九巴接辦。據1935年的報章報導,16號線於每日清晨至黃昏提供服務,班次為半小時一班,全程收費二角,以九龍坑及圍頭為分段收費點。這條路線一直默默服務大埔與北區之間的交通,一直至日軍佔領香港為止。
二次大戰期間日本佔領香港,令巴士服務陷於癱瘓,直至戰後,北區至大埔之間才有巴士服務提供,不過並非以獨立的路線出現,而是在1947年10月7日出現的九巴15號線(文錦渡←→佐敦道碼頭),途經上水、粉嶺、大埔、沙田至市區。1953年9月起,另一條15A(上水←→佐敦道碼頭)亦投入服務,當年北區便有兩條巴士路線往來大埔區。
1963年5月12日,15號線大幅縮短為上水至文錦渡,15A便單獨肩負起北區與大埔之間的交通,直至發生六七暴動,15A號線一度暫停服務,一個多月後才恢復有限度往來大埔至上水的服務,直至1968年初才回復正常。
配合獅子山隧道通車開辦的19號線於1968年1月27日投入服務,而15A亦於三星期後改稱19A,以騰出路線編號供九龍藍田的新線使用。與15及15A一樣,19及19A兩條路線均有雙向分段收費。
由於當年北區及大埔的人口不多,利用長途路線及雙向分段收費已足以應付兩區之間的交通需求,加上北區至大埔之間亦有九廣鐵路提供服務,因此在戰後一直未有開辦獨立的巴士路線往來北區至大埔。這個局面,直至1973年7月才有所改變。
73號線:九巴大重組下的結晶品
北區與大埔由於地處偏僻,當年未發展成新市鎮前,九巴沒有投放大量資源於該兩區的巴士路線,公共小巴在1969年合法化後,看準這個潛在需求,紛紛開辦紅色公共小巴路線,穿梭北區與大埔之間,最遠甚至到達市區,而且班次頻密,備受居民歡迎。
面對公共小巴的競爭,加上殖民地政府要求改善巴士服務的壓力,九巴於1973年7月16日大幅重組新界路線,戰後首條獨立往來北區至大埔的路線終於誕生。這就是73號線,往來大埔墟至上水,是由19A號線分拆而成。當時73號線的班次為12-15分鐘一班,在當時的新界路線已是相當頻密。
73號線在七十至八十年代的變動亦相當多,當1977年3月1日第二次北區鄉郊路線重組時,73作出一個驚人的改動,將早上至黃昏的班次延長至文錦渡,但黃昏後仍以上水作總站。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大埔開始發展新市鎮,政府為鼓勵遷入的居民在區內工作,減少對外交通壓力,便於近下坑的一帶填海,發展香港首個工業--大埔工業。配合大埔工業發展, 73 號路線於1980年9月16日被延長,以大埔工業為總站,該項改動奠定了 73 號路線現在於大埔工業的地位。
踏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北區繼大埔後發展成為新市鎮,北區首個公共屋--彩園於1982年落成入伙,為配合該項發展,73 號線總站於1982年平安夜當日遷往彩園,原有上水至文錦渡的服務被分拆出來,編號為73A,即今日的73K號線,自此73號便在北區定下了根基。
九鐵電氣化與小巴的衝擊
除了73號線外,九巴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曾經開辦一條69K的路線,最初是往來彩園至沙田市,是為配合九廣東鐵電氣化首期通車,提供火車接駁服務。但服務不足一年,便因沙田至大埔墟段電氣化列車啟用,於1983年5月2日縮短至新落成的大埔墟火車站新址(位於現時王肇枝中學以南),導致它與73號線有大幅度的路線重疊。情況維持了兩個月,到了同年7月16日九廣東鐵全線電氣化,69K因而停止了服務。
九廣東鐵全線電氣化,往來北區至大埔從此有更快捷的通勤途徑,即使在遠離鐵路的沿線區域,也有頻密的紅色小巴往來,在二十世紀八十年化後期紅色小巴更設有空調設備,搶去73號線不少乘客。
雖然沿線的地方不斷有住宅發展,人口不斷上升,不過大部份往來大埔至北區的乘客,甚至往來北區至大埔以北一帶鄉村的村民,不論老少,早已是九鐵和公共小巴不貳之臣,而往來大埔墟至大窩西支路沿線鄉村的居民,多會選擇公共或專線小巴,73號線現時只靠往來大埔工業的乘客及北區、大埔區內短途客支持,因為大埔工業一帶屬於紅色公共小巴禁區。
(下續)
[ 本帖最後由 eric278 於 2006-9-23 10:40 編輯 ] |
|
還看香港公交
|
|
|
(接上文)
九巴是否放棄73?
73號線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曾成為當時巴士愛好者較注意的一條路線,皆因它是北區以「平治」O305雙層巴士行走的路線,該批巴士曾經於68系列號線服役。直至大欖隧道通車,原有的平治巴士被調往北區的郊區線「安享晚年」,本線亦為其中一條。踏入廿一世紀,由於平治巴士年事已高,便改派11米的富豪及丹尼士普通巴士繼續服役本線。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粉嶺南發展成住宅區,但73號線並沒有把握這個機遇,繞經該處增加客源,導致73號線多年來客量欠佳,九巴曾於2003-04的路線發展計劃,建議取消73號線,結果招來北區區議員的強烈不滿。
有區內人士指出,73號線若果繞經粉嶺南,是可以改善73號線的客量,令粉嶺南居民不需多次轉車往來大埔,由粉嶺南往大埔亦不需付出全費乘搭73A,不過九巴指出,改經粉嶺南會導致行車時間加長,影響班次穩定性。這個建議多年來造成九巴與區議會之間的強烈角力。
73:醫院聯網,重生可期?
不過到了2004年下半年,73要求繞經粉嶺南的角力趨於白熱化。事緣醫院管理局將全港的公立及資助醫院分成多個聯網,並將服務重新編配。在新界東醫院聯網,醫管局決定將部份服務調往大埔那打素醫院,導致往來兩間醫院的交通需求大增。
在2004年11月8日北區區議會交通運輸委員會會議上,岑永根議員便指出:
「北區醫院行政總監於早前出席北區區議會會議時表示,自新界東聯網的部分醫院服務合併和重組後,一些大埔和北區的病人需前往區外的醫院就醫。」
他認為現時沒有直接的交通工具往醫院,會對病者和其家屬造成不便。
交運會主席潘忠賢議員亦引述北區醫院數據,指出自醫院將部分服務合併後,每月增加了約46,000人次需要跨區就醫。由於繞經粉嶺南的73A班次嚴重不足,加上未能直達大埔那打素醫院,北區區議會因而強烈要求73號線繞經粉嶺南。不過北區及大埔區議會,在班次及定線問題上卻不斷的角力,導致建議一直未能實行,後期更因為涉及73及276B號線於北區互調總站的問題,令事件變得複雜化。
2006-07年北區路線發展計劃,建議73號線加入空調巴士行走,一旦實行,意味著北區再沒有全普通巴士的路線。在區議會因醫院聯網改動,要求73繞經粉嶺南的情況下,73號線的定位,會變為通勤北區及大埔兩間醫院(北區醫院、那打素醫院)至上水、粉嶺南、大埔的巴士服務。
在擱筆之前收到一個消息,大埔區議會已通過73 號線繞經粉嶺南的建議(來源:筆者與民建聯社區幹事劉國勳較早前的電話對話)。若果成事,73號線的前景如何?是起死回生,還是繼續沉淪?暫且拭目以待吧。
15、15A、19、19A四條路線的故事尚未完結,我們會在下一集《縱橫新界東──沙田篇》繼續她們的故事。而這四條線於九龍市區的角色及發展,會在第十九集《南征北討》內探討。
===============================================
下一集我們會繼續向南走,看看北區往來沙田的巴士服務發展。
沙田是新界東現時人口最多的新市鎮,對外交通十分完善,但往來北區至沙田的交通服務,長期都受制於一條鐵路,原因為何?下一集我們會為各位解開這個謎局。
[ 本帖最後由 eric278 於 2006-9-22 16:22 編輯 ] |
|
還看香港公交
|
|
|
我想問下《北區巴士傳奇2006》會否上載於681總站? |
|
|
|
|
73在雞車時代是否用7架車?
73的一部份客源,是大埔往返聯和墟/大窩西的乘客,巴士在聯和墟已落了很多人.因為73不用經粉嶺南,比73a直接,如果73經粉嶺南,會流失聯和墟的乘客 |
|
|
|
|
原帖由 HR9710+KU1391 於 2006-9-23 12:28 AM 發表
73在雞車時代是否用7架車?
73的一部份客源,是大埔往返聯和墟/大窩西的乘客,巴士在聯和墟已落了很多人.因為73不用經粉嶺南,比73a直接,如果73經粉嶺南,會流失聯和墟的乘客
聯和墟的乘客在紅小競爭下根本不穩定,
比粉嶺南這個九巴北區「穀倉」,
真係「雞肋」。 |
|
常備TCU 出行唔洗怕
|
|
|
原帖由 GM 於 2006-9-23 10:32 發表
聯和墟的乘客在紅小競爭下根本不穩定,
比粉嶺南這個九巴北區「穀倉」,
真係「雞肋」。
正如筆者在文中所提及的:
大部份往來大埔至北區的乘客,甚至往來北區至大埔以北一帶鄉村的村民,不論老少,早已是九鐵和公共小巴不貳之臣,而往來大埔墟至大窩西支路沿線鄉村的居民,多會選擇公共或專線小巴。
粉嶺南是因為屬於紅色公共小巴禁區,九巴才有機會在此區「發圍」。
[ 本帖最後由 eric278 於 2006-9-23 10:40 編輯 ] |
|
還看香港公交
|
|
|
原帖由 HR9710+KU1391 於 2006-9-23 00:28 發表
73的一部份客源,是大埔往返聯和墟的乘客,巴士在聯和墟已落了很多人.因為73不用經粉嶺南,比73a直接,如果73經粉嶺南,會流失聯和墟的乘客
請九巴調低 70 既分段,吸引乘客乘搭 |
|
|
|
|
原帖由 Wright---AVW16 於 2006-9-23 16:56 發表
請九巴調低 70 既分段,吸引乘客乘搭
你想說往那裡?如果是往上水方向,70,73及73A在寶鄉橋站是同價的(70也有一定的乘客在大
埔上車往上水)。
但去程卻往不同方向,實行機會極微(除非實行雙向分段)。
[ 本帖最後由 pcckw 於 2006-9-23 20:39 編輯 ] |
|
|
|
|
原帖由 Wright---AVW16 於 2006-9-23 16:56 發表
請九巴調低 70 既分段,吸引乘客乘搭
70 蝕到咁, 九記肯加雙向分段先怪... 係都調低沙田出九龍的分段收費, 吸下沙田客先啦...
[ 本帖最後由 cklee2000 於 2006-9-23 23:31 編輯 ] |
|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