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金融風暴席捲亞洲, 第三季後金股匯樓等資產急速蒸發, 金融經濟遭遇重創, 從大型地產發展商至普羅小市民均無一倖免.
在人人自危下, 有樓在手並不是贏家, 跌勢之急令上半年的置業者孭起一身無情債, 市面頻現負資產單位, 在未有完善保障制度的年代, 有啲真係跳樓都唔掂!
以下來自金融風暴初期, 1997年11月報章地產版的新聞, 簡單回顧一下四份之一世紀前, 跟現今2023年第三季的樓價大跌有沒有一些相似之處, 能否從中借古喻今, 得到一些啓示!
|
|
|
|
|
本帖最後由 kitarolo 於 2023-9-16 20:16 編輯
廿多年後係多咗一個制度
安老按揭,一定程度上屬於
正苦擔保,猶如球證踢埋波,想
住宅物業折舊都不能顯著跌價
資本市場下,自住以外持多個物業
沒問題,但需夠租客才有其價值,如
不夠租客就製造需求吧,例如財經版
偶有報導境外留港學生一次過付一年
租金、再唔係更多畸形嘅現象。
輸入小巴司機,未投入服務已需付住宿
即使多人住一個單位內,都貴於本地僱員
https://www.hkitalk.net/HKiTalk2/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75087
輸入內地醫護,祗執行簡單工作
<雅虎新聞連結按此> |
|
|
|
|
當年最大問題有8萬5
到8萬5停左又唔起居屋
沙士之後先可以買樓發達
呢幾年睇你買咩樓納米樓可以輸好甘 |
|
合理行為不容無理干涉,後果自負
|
|
|
奉項少龍喻:你買得起嘅時候,就係買樓嘅時機!
96 97高位入貨又捱得到嘅,過後輕舟已過萬重山。
沙士後大漲小回嘅年代,按理就算俾發展商mark高佐個價,
食佐未來幾年嘅升幅,有賺嘅例子唔少。
偏偏輸親口嘅,通常係計唔掂數,未買先輸訂金...
始終都係果句,愚見係太多人太著重賺蝕。
除非沽貨離場,賺蝕終歸只係數字。
收入支出平衡到先至係根本 |
|
|
|
|
kay 發表於 2023-9-17 00:45
當年最大問題有8萬5
到8萬5停左又唔起居屋
沙士之後先可以買樓發達
較近期嘅新盤正常單位,好多都未見家鄉
遠期D嘅正常單位或者有水位
話時話,網上唔少話題,包括政治嘅話題,意見有時都會隨風向轉
但涉及香港地產嘅就相當堅挺,睇好睇淡嘅永遠都係同一句... |
|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