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kei_hk 於 2006-1-1 18:28 發表
現時﹐所有港幣不論是97前發行或97年後發行﹐有英女皇定洋紫荊﹐仍然是香港流通貨幣﹐沒有要收回的意思。
所有香港貨幣﹐都是用一個方法去回收﹐便是當該硬幣或銀紙去到銀行﹐經銀行檢視/發現出現有損壞/損耗﹐不適宜再便用時﹐便便收起集中處理﹐然後以一換一的方式利用新硬幣或銀紙代替舊的錢幣或銀紙﹐一張$100換一張$100﹐不可以用5張$20代替。(據聞是由九龍灣的匯豐銀行金庫負責)
不過﹐政府曾經表明﹐當有英國時代的紙幣回到銀行時﹐會即時收起用新貨代替﹐不過只是97及98年間所執行﹐而且是沒有強硬性﹐所以一般銀行櫃檯職員都唔會理。
補充一點, 三家發鈔銀行於2000年尾發行增加了防偽特徵 (開窗式保險線) 的一千元鈔票時, 曾表明會主動回收於2000年之前發行的一千元鈔票, 結果市面上大部份沒有開窗式保險線的一千元舊鈔於短時間內被回收得七七八八.
一個硬幣的成本是10多元﹐當政府的存貨不足時﹐便會作世界性招標﹐由合適的公司處理。由於成本高﹐不可小量制作﹐因此﹐每次制作都會做多一定數量﹐作為存貨。故每隔幾年才需要制做新硬幣﹐如無意外﹐回歸後未有招標制做新硬幣。(有錯請指正)
製作一個硬幣的成本不需要這麼昂貴, 現時流通的硬幣, 用料多是紅銅+鎳合金/黃銅+鎳合金, 這些都是廉價金屬, 如果鑄造一個硬幣的成本要十多元一個, 我想政府會考慮重新發行五元或更細面額的鈔票了. 我記得當年 (1994年) 發行十元硬幣時, 新聞提及過鑄造一個十元硬幣的成本和印刷一張十元紙幣的成本差不多 (大約是一元一個/一張).
香港回歸後, 仍有鑄造流通硬幣, 雖然只鑄造過一個年份 (1998年, 1997年的硬幣未知是於回歸前或回歸後才落單, 所以不肯定), 但發行量不少, 而且當時為應付人為的輔幣荒, 金管局除了委託英國皇家造幣廠鑄造外, 還委託加拿大皇家造幣廠鑄造, 以解決燃眉之急. 但是, 可能因為趕工的關係, 以致1998年版的硬幣質量不一. 現時八達通的普及, 已減少市民對硬幣的需求, 而且政府於1998年鑄造的硬幣仍未全數出籠, 因此自1998年後, 再沒有其他年份的新硬幣在市面流通.
印象之中, 香港政府先後兩次宣布某種貨幣不再是法定貨幣. 第一次是在1990年, 當時宣布五仙硬幣不再是流通貨幣, 政府方面更於電視播放政府宣傳片通知市民; 第二次是1995年, 當時政府宣布一仙紙幣停止使用, 不過當時的一仙紙幣的用途只是方便銀行清算帳目, 並沒有實際利用價值, 所以當時政府只透過傳媒對外公布, 並沒有以宣傳片形式公告天下.
原則上香港的紙幣和硬幣, 不論是在什麼年份發行的, 到現在仍然可以使用 (五仙硬幣和一仙紙幣除外), 即是說你可以拿著一張1941年發行的十元紙幣作為付款的媒介, 關鍵是賣方是否願意收取 (換著是我, 我一定收 :, 即使鈔票品相不好, 都可以拿到銀行換回新鈔). |
|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