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資料]
五十年代中期 香港發展與巴士服務
[複製鏈接]
|
原帖由 gordon 於 2010-11-1 12:06 發表 
當年的長途線動輒派上40-60部車行走, 現時想找一條派多過40部車的路線都難(印象中只有970同埋101), 究竟係道路發展完善左, 客量少左定交通工具選擇多左呢...... ...
970拆線後仲有用40部車?
若未計拆線的話,前269C都過40部車 |
|
|
|
|
原帖由 sea1986 於 2010-11-1 12:45 發表 
以前由九龍入元朗,好似長征咁,郁啲都要成2個鐘
以前仲係叫16嗰陣, 真係極少機會係2個鐘行足全程
因為當年新界冇乜燈位, 塞車機會又少, 全程行車時間其實幾穩定 |
|
|
|
|
原帖由 JX9097 於 2010-11-1 12:49 發表 
970拆線後仲有用40部車?
若未計拆線的話,前269C都過40部車
970當然計埋970X(運輸署資料好似仲當係一條線, 有錯請指正) |
|
喺總站尾拉500鏡影總站頭的巴士係咩玩法
|
|
|
原帖由 DW8306 於 2010-11-1 12:47 發表 
仲有車輛載客量高左呢...當年長牛,大水牛既(法定))載客量等同今日既一部短車
以前新界線主要用單層巴士, 應是因為路面問題 |
|
|
|
|
西貢「命脈」的問題
——夏斯林公路、西貢公路與22、92(上)
從kiwai 的回文,實在令人大開眼界,因為最意想不到的,竟然是半個多世紀以前西貢的往來是這樣做管理——
道路按時段決定行車方向,而這個按排到底是怎麼回事,按甚麼情況而定,甚至是為什麼呢,這個我想大家還在摸索階段,好了,就讓我做爛頭卒,試圖剖析一下到底為何有這樣的按排。
1955 年,夏斯林公路當時是由一條較「年輕」的道路,1940 年代由日本皇軍於日屬香島建造,以當時香港發展的角度來看,這個建造工程是有異於發展需要。
第一,香港根本不需要那麼多的人口,在那時期,皇軍希望香島減少人口,減低城市維持運作的需要,以減少供應,同時有利於香島的來民——華工(普遍來自省內)返鄉務農植墾,提高收入,如果人口減少,基建需要也不會那多(同一道理的例子:上面資料顯示1955 年九巴車隊中有一半是雙層巴士,由1949 年起,九巴在六年間經已添置如此大數量的雙層巴士,足可見從內地逃往香港的難民之多並其所對九龍及新九龍地區的人口變化帶來的發展需要)。
第二,西貢本身的需要不足,以西貢作為一個偏遠的漁村,其實西貢對道路的需求是有限的,其一,漁村本身對汽車的需要,比對船隻的需要為低,船隻本身對西貢蜑民(當時西貢普遍村落分兩大民系——漁村蜑家、農村客家)既是重要的謀生工具又能起運輸作用,那他們為什麼要買車子呢?其二,新界地區用車需要比較大的地方為兩個——大埔與元朗(含錦田八鄉),因為兩大地方均為墟市,而且,往往運載農產品才需要汽車,比如說根據容生新界(西)一書,提到五十年代中,八鄉農品展時,有多線特別服務往新界各主要村落,所以新界區內農村與公路、通勤之間的關係也可以由此佐證,反之,西貢的情況如何呢?西貢理應不是沒有農村,但西貢山多、平地小、溪流有限,儘管客家人也務農,但產出肯定不如大埔、元朗(錦田、八鄉、屏山),儘管西貢墟一帶平地範圍不小,又有沙角尾河可供灌溉,但我覺得充其量也不過這一地區而已,西貢地區地貌所限,像這樣的平原河谷實在太小,所以產出也有限,經濟價值低,做成先天性條件不足,更遑論英人為村民鋪路,故此,當時西貢有點像大嶼山的處景——應該說任一新界偏遠原住民村落的條件,單靠山徑互通(西貢:西貢古道),地理欠佳。
既然異常,加上修建者是皇軍,自然其修建條件是皇軍、「大東亞共榮」而來,磯谷廉介入主香港,不代表香港就為皇軍完全控制,並且為其有效管理,說到底,以華南來說,省城淪陷,皇軍更新廣州,而已,省內任然有不少地方是為國軍擴制的,省府只是由省城搬走,不是內撒大後方,所以皇軍在這一帶行的管治需要仍然以軍事為主導,我想這個時候夏斯林公路的建設背景大家也可以想當然——我想從攻守雙方的角度去研判
皇軍:西貢既然獨處一偶,但又與中國大陸接近,又能連接九龍大陸並女皇城(維多利亞城),不能讓其自由放任,要加強控制,基建是必要的。
中英(盟軍)合作:由於香港在戰前是華南一帶的避難所,文人、政界等人士多匯聚於此,香港失守後,需要為他們提供通道往大後方,雖然有正式的方法透過往澳門離開,但始終要躲過皇軍監視,以秘密途徑往大後方仍然很重要。另一個原因在於,共黨在香港開設了遊擊隊——東江游擊隊港九獨立大隊,當中多西貢的大村落內設置了不少的大、中隊,如大網仔、嶂上等地,為要清剿游擊隊,道路這種基礎設施更必不可小。
二戰結束,香港重光,皇軍離開,平靜的西貢又該回到平靜,只是平白地多了一段往市區的公路,然而,單線行車而不設避車處的設計值得深究,也是後人認為路線本身與英國人或軍政機關築路習慣有異,使其歷史得以被翻開的端倪,到底是甚麼原因令公路本身是單線而不設避車處呢?我相信也與攻方的自身防衛有關,因為如果設避車處,那不是告訴游擊隊設處有受襲擊的可能,所以不設避車處,也間接令道路日後民用化以後需要實施類似「匝道管制」的來往。
往西貢的駕駛人,需於九龍城警察申領許可證的安排,反而令我有對於入口處管制更有興趣——到底入口處是否由警察駐守呢?有這種可能,而這個設計也是與封閉道路類同,禁區道路往上水警署,大嶼山道路則往運輸司處申請,但是這方面的安全理由下降,跟日軍不同,英軍民用化道路——把道路移交至軍民合用、民事政府管理、警政單位監督、民間通用等,如林錦公路於1953 年開放民用,九巴旋即開辦23 號線來往兩大鄉鎮大埔、元朗,1961 年更開放荃錦公路予巴士公司使用——這個意義遠超於前者因為前者沿路是農村處處,與為防務需要而來的荃錦公路有別,荃錦公路除南部山腳有光板田、曹公潭與山腰的川龍外,北面更是沿軍營橫亙而鋪,其實荃錦公路的用途已經如此顯著,更何況也是村落處處、回到平靜的西貢公路。儘管,從內地的威脅是有,而英軍也在西貢設軍營,西貢對面海小山崗、萬宜(1978 年起連入道路系統),但是,遠不如荃錦或邊界禁區來得大,反而,對西貢在社會風貌上構成時代上的改變,例如把都市化、現代代帶入西貢、西貢也隨之變得鄉鎮化又市鎮化,這是時代需要使然。
時間所限,本來想將22 與92 的問題寫出來,現在就先寫到這裡(つつく)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
|
|
|
原帖由 HG6729 於 2010-11-1 22:53 發表 
以前搭16號 , 1小時去唔去到元朗?
以前搭50
由元朗出長沙灣
都要90分鐘
搭250
經渡船街,荔枝角道,屯門公路入元朗
都要65至75分鐘 |
|
|
|
|
原帖由 HG6729 於 2010-11-1 22:53 發表 
以前搭16號 , 1小時去唔去到元朗?
用亞比安的年代, 一般用80分鐘左右就可以走畢全程 |
|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