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italk.net 香港交通資訊網

 找回密碼
 會員申請加入


(B0)香港巴士車務及車廂設備 (B1)香港巴士廣告消息/廣告車行踪 (B2)香港巴士討論 [熱門] [精華] (B3)巴士攝影作品貼圖區 [熱門] [精華] (B3i)即拍即貼 -手機相&翻拍Mon相 (B4)兩岸三地巴士討論 [精華] (B5)外地巴士討論 [精華]

Advertisement


(B6)旅遊巴士及過境巴士 [精華] (B7)巴士特別所見 (B11)巴士精華區 (B22)巴士迷吹水區   (V)私家車,商用車,政府及特種車輛 [精華]
(A6)相片及短片分享/攝影技術 (A10)香港地方討論 [精華] (A11)消費著數及飲食資訊 (A16)建築物機電裝置及設備 (A19)問路專區 (N)其他討論題目  
(F1)交通路線建議 (C2)航空 [精華] (C3)海上交通及船隻 [精華] (D1)公共交通有關商品 [精華]   (Y)hkitalk.net會員福利部 (Z)站務資源中心
(R1)香港鐵路 [精華] (R2)香港電車 [精華] (R3)港外鐵路 [精華]   (O1)omsi討論區 (O2)omsi下載區 (O3)omsi教學及求助區
(M1)小型巴士綜合討論 (M2)小型巴士多媒體分享區 (M3)香港小型巴士字軌表        
 

Advertisement

 

hkitalk.net 香港交通資訊網»論壇 (R) Railway 鐵路討論區 香港電車 (R2) 東西行照片
開啟左側

東西行照片

 關閉 [複製鏈接]
4111 發表於 2011-6-2 06: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Advertisement



西元1904年起,香港電車便於香港島北部沿海岸線行走,穿梭香港島東西兩側,百年來,電車公司見證了香港的興旺發展,時至今日,還可以坐到外觀是木板的古董級的旅遊電車,且仍然是香港最具效率及經濟實惠的公共運輸工具。還被譽為世界上仍在服務中的最大雙層電車車隊,目前每日平均接載24萬人次的乘客。

回顧香港電車歷史

早於1881年,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及工商業的發展迅速,香港市民對於集體運輸交通工具的需求甚殷,已有人提出興辦鐵路的建議;
於1901年8月29日,英國通過於香港島興辦以電力推動的電車系統。
1902年2月7日,「香港電車電力有限公司」在英國成立,負責在香港建造及經營電車業務。
同年年底「香港電力牽引有限公司」接管「香港電車電力有限公司」。於1910年,正式名為「香港電車有限公司」,一直並沿用至今。
1903年路軌鋪設工程開始進行,初期範圍由堅尼地城至銅鑼灣為單向設計,其後擴建至筲箕灣。
1904年首批電車共26輛,電車車身於英國製造,以組件形式運抵香港後再在本地工場裝嵌。首批電車全部為單層式設計,其中10輛為頭等電車,車身中央是密封式,靠邊直放兩行長椅,而車頭、尾部分則採用開放式設計,可載客32人。其餘16輛為三等電車,車身是全開放式,兩旁沒有旁板,橫放6排背對背長椅,可容納48人。
電車原擬分為三等,後來為方便運作只設頭等和三等:當時的車資是頭等一角,三等五仙。
1904年7月2日,16號車駛離車廠作試驗性行駛,當時的公務局局長鍾斯先生也有乘搭,經測試過該系統後,鍾斯先生稍後即宣佈電車可正式投入服務。

啟用儀式於同年7月30日舉行,當天上午10時,公務局局長夫人鍾斯太太駕駛著首輛電車由電車車廠出發駛至軍器廠街,她的兒子則沿途不斷敲鐘。車上並為嘉賓舉行了雞尾酒會,在一片歡樂氣氛中,電車隨即正式開始投入服務。

1910年電車的初期運作遭遇不少困難。首先是行人不理解電車只能依軌行走,不能繞過他們,是以毫不理會鐘聲警告,不肯閃避,因而發生意外;有些人則因為好奇而聚集於車站,待車一停站便爬上車走一圈,對電車乘客造成滋擾。

此外,苦力們發覺把載著大量貨物的兩輪手推車推上鋼軌,會比在凹凸不平的路上運送容易得多。他們對電車構成嚴重障礙,以致後來政府立例禁止所有其他車輛駛上電車路,違者罰款二十元或入獄一個月,禁止擅用電車路的情況。

1912年為應付日益增加的乘客量,電車公司決定引入雙層車卡。首輛雙層電車於一九一二年投入服務,上層無蓋,設公園式座椅,同時接載頭等和三等乘客,上層及三分之一的下層車廂劃分為頭等;此類型電車為第二代電車,共10輛。

1913年後期,因上層無蓋,乘客在天氣惡劣時根本不能安坐,於是電車公司很快便在上層加上帆布帳篷;此類型電車為第三代電車。

1922 跑馬地線延伸至環繞馬場邊緣。
1923 電車公司終止自行發電,改為向香港電燈公司購買所需的電力。電車上層開始裝置永久性木質上蓋,四邊有帆布捲簾。
1924 雙軌鋪設工程開始進行,連接銅鑼灣至筲箕灣。
1925 全密封式電車投入服務,上層為頭等,下層為三等;這款新設計的電車,上下層的乘客均獲得更多的空間,乘客更感舒適。
1927 因道路擴闊,開始進行魚則魚涌至筲箕灣的雙軌鋪設工程。
1928 電車公司首次同時經營巴士業務,路線網絡除港島外,更希望伸延至九龍地區。
1930 車身廣告首次以橫額形式出現。
1933 政府重新招標公共巴士之經營權,電車公司未能成功投得此專利權;遂將手上八部巴士售予中華巴士公司,結束了巴士業務。
1938 採用氣壓煞車系統,以增強煞車效能。稍後閘門開關亦改由氣壓操作。
1941 日軍襲港,香港淪陷,電車一度停駛,後來方作有限度運作。當時,只餘下12輛電車仍可維持服務,行駛銅鑼灣至西港城。
1945 經過三年零八個月的日軍襲港,全數109輛電車仍然能保存,但當時每日只有15輛電車可維持服務。於1945年10月,可服務的電車數目增至40輛。
1946 和平後,8月,市面行走的電車回升至每天63輛。
1949 8月,電車路線全面雙線行車。
1950 重新設計和嘗試自行組裝電車車身。
1951 電車公司決定擴建銅鑼灣羅素街車廠 (即現今之「時代廣場」)。
1953 北角至屈地街線投入服務,以紓緩筲箕灣線的擠迫。
1956 車隊數目增至146輛。
1961 戰後,經濟復甦,更多的車身廣告出現,令車隊顯得更悅目繽紛。
1965 為應付日益增加的乘客量,電車公司引入首輛單層拖卡。這批拖卡是附設於普通雙層電車之後,作頭等車廂之用,可載36人。
1966 由於廣受乘客接受,當時車隊中共有22輛單層拖卡投入服務。最後,單層拖卡於1982年全部退出車隊。
1967 於當年發生暴動,電車服務亦受到影響。
1970 一輛電車車身可分為八個廣告區域,分別出租給不同廣告用戶,所以一輛電車可能會出現各種不同類型的廣告。
1971 開始聘用女車長及女售票員。
1972 取消車廂的等級制度。
1974 由香港九龍倉集團收購,成為集團旗下運輸服務之一員。
1976 首個收費錢箱引入車隊。收費錢箱設於車頭司機位旁邊,不設找贖,乘客須自備輔幣;而車尾部份則裝有旋轉門柵。大部分售票員都被訓練成為車長。
1977 為慶祝英女皇登基銀禧紀念,其中一輛電車特別以此題材設計。
1982 單層拖卡及售票員制度受到淘汰。
1984 電車公司進行了一次意見調查決定電車的未來,結果是市民大多傾向保留電車。
1986 電車公司在電車車廂內作多項改善: 下層車尾的電阻箱,改放於車頂前端; 上層的木製座椅改為硬塑膠椅; 加闊上落梯級照明系統改用光管 。同年,第一輛充滿懷舊氣息的古董電車(車號:28號)建成,供公眾、遊客租用作私人派對或宣傳用途。古董電車的上層為半開篷式設計,設有棗紅色沙發;晚上行駛時,車上的小燈泡亮起,更亮麗奪目。
1987 同年再建造多一輛古董電車(車號:128號)。
1989 為配合該區的發展,霎東街車廠需遭拆卸,興建為現時的購物熱點 --- 時代廣場;而電車公司興建兩所新廠房以替代原有車廠,它們分別位於為西環屈地街(西廠)和西灣河(東廠),並沿用至今。
1990 所有電車站進行翻新工程。
而廣告方面,廣告用戶可以租用整個車身作廣告宣傳;廣告內容更可以因應個別需要而特別設計。   
1992 電車公司建造了2輛雙層電車售予英國。
取消「撬路員」的運作,採用自動化的轉軌系統。
1993 於1990年代開始,電車公司為提高服務質素,進行多項的改善工程,包括在登車處及下車處的平台採用了新的地板物料,由原來的木板改為金屬地板;從澳洲購入新的避震系統,以令行車更穩定及減少噪音;
另外,新的齒輪系統和安裝於車底的「隔音裙」,也同樣能有效地減低噪音。
電車公司於1993年開始於有蓋車站進行翻新,在「開放式」的車站加上圍板,以免乘客擠出月台之外,發生危險。
1994 為使乘客更安全、舒適,電車上層天花增高一吋半,而下層增設五柄扶手。
2000 10月24日,千禧新電車千禧新電車面世,該款新電車的設計及整個製作過程皆在香港進行,由電車公司工程部負責,它的成功除了標誌著電車服務邁向新里程之外,亦為香港電車歷史寫上新的一頁;此類型電車為第五代電車。
2004 香港電車慶祝投入服務100周年。
0.jpg
1.jpg
2.jpg
4.jpg
5.jpg
6.jpg
7.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這是我個人發嗡風的言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會員申請加入

本版積分規則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站規|清理本站Cookies|hkitalk.net 香港交通資訊網

GMT+8, 2024-4-25 17: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