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另一篇文章介紹,“71”並不是代表全車載客量,而是企位所以該部雙層巴士的總載客量應該是 68+71=139人(不包括司機位)
雖然實際上,企到40人左右都應該頂閘(由雙門組成的水塘位,看上去跟九巴AV差不多大)
為什麼會全程收3元——我想畢竟這是中山市內第一批雙層巴士
會有大批乘客慕名嘗鮮,所以“趁機”收取較高定價
也同意樓主所言,這幾部巴士似乎更適合城區內需求較高的路線(如001, 002)
然而中山公交正籌劃興建第二期BRT(只知道是環線,詳情不明)
或許當新的BRT建成後,才是這批雙層巴士大派用場之時
(不過聽人說,中山這條BRT是有點“阿茂整餅” )
|
|
我是一部小小MMC~~~~
|
|
|
本帖最後由 LA16-3ASV465-51 於 2015-10-25 16:02 編輯
首先,不論生產目錄公告以及車輛銘牌上所示的額定人數標示方式為 全車額定載量/全車座位數量 ,所有數值包含車上司機及售票員。
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2428-2005《客車裝載質量計算》,公共汽車額定載量計算方法如下,以數值較小為準:
一:車內座位總數+車內乘客區站立乘客有效面積每平方米8人;
或
二:默認司機及售票員重量為每名75公斤丶乘客重量每名65公斤;而12米或以下車型應配置1司1售,12米以上車型默認為1司2售,不考慮任何實際營運情況
計算方式為 (車輛總重-車輛自重-車輛應配司售人員重量)÷ 每名乘客重量 ,小數位無條件捨去
以中山的廈門金龍XMQ6111SGN5為例,以方法一計算,因整個上層區域及下層淨空少於1770mm的實際可站立區域均不視為站立乘客有效面積,
即使假設站立乘客有效面積只為1平方米,車輛的總乘員數為1駕駛席+68乘客席+8站立席=77人。
以方法二的計算如下,各車輛重量均來自公告數據:
(18000KG - 13350KG - 150 KG)÷ 65KG=69人,加上被減去的應配司機及售票員各1人,總乘員數為71人;
而實際上座位配置數量為1駕駛席+68乘客席,故得出站立席數量為2;如該趟車有配備售票員/乘務員,因不設專屬座位,扣減後理論上僅可站1人。
由此得出,該文章對中山的雙層巴士銘牌上的額定載客量的詮釋是錯誤;
而因為額定載客量以數值較小為準關係,該車型銘牌上的所示的量是以上列方法二計算出來的。
本人所指是行走城區至下轄鎮區的長距離線路,以雙層巴士的高度而言並不適宜行走舊城區。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
|
|
|
本帖最後由 hellomato 於 2015-10-26 00:54 編輯
謝謝詳盡解釋。
不過我想實際運營的時候,通常不會有人理會此車所謂“核定載客量”吧
小弟經常往返中山,注意到中山市公交一直以短車(9米)為主
可能是因為市區路比較窄的關係?近年才逐步引進10.5米巴士行走
加上少量12米大單,一般派駐長途路線(如12、208、211等)
[以下FF]
假如按樓主所言,派這批雙層巴士給長途線的話
12會是一個比較理想的選擇——
途徑中山最著名的旅遊點(孫中山故居),並且橫穿近年發展頗為迅速的南朗鎮,通勤需求巨大
而且12幾乎途徑全段BRT主線(B1路線範圍),卻不使用BRT站(好像也是目前唯一如此安排的路線)
加上又是舊版編號“最後六強”之一,大概可以合併處理
|
|
我是一部小小MMC~~~~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