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schebus 發表於 2017-9-14 10:52

點解會超重,不是已經用電腦模擬計好重量?是航空公司所選用的內飾導致超重,還是機身本身超重

S3BL100 發表於 2017-9-14 11:10

proschebus 發表於 2017-9-14 10:52
點解會超重,不是已經用電腦模擬計好重量?是航空公司所選用的內飾導致超重,還是機身本身超重 ...

呢篇文章有答案:
http://aviationweek.com/blog/a350-charge-batch-batch

雖然而家電腦模擬好先進,但好多野都有 engineering tolerance,
好多野都係真係砌左架機出來做測試,先會發現

都係之後慢慢做 update 同 upgrade 減重、改善表現

況且飛機咁大架,咁多 components,
就算係同一間航空司同一個 config,serial number 唔差太遠都好,
唔同兩架飛機的重量、center of gravity,都會有分別

AVD1 發表於 2017-9-14 12:40

S3BL100 發表於 2017-9-14 11:10
呢篇文章有答案:
http://aviationweek.com/blog/a350-charge-batch-batch


呢篇文係 2014 年,仲要入面講到話 MSN17 之後 有 "more fundamental upgrade " 同埋 "40% of cabin parts will be changed"。但係我地已知 CX 頭幾架 359 都有問題嘅時候,第一架 CX 359 就已經係 MSN29 ……

我懷疑呢篇文有少少過左時。

其實應該咁講,邊一架 359 開始先係叫「正常」?

S3BL100 發表於 2017-9-15 10:55

AVD1 發表於 2017-9-14 12:40
呢篇文係 2014 年,仲要入面講到話 MSN17 之後 有 "more fundamental upgrade " 同埋 "40% of cabin parts ...

既然你問到,我又上網 google 下,暫時得出結論都係 batch 3 係 MSN 17 或 MSN 21 打後

不過咁,「邊架先叫正常」,好睇大家點定義正常

就算係 batch 3 入面,後生產的一批,不斷再有 incremental improvement 都係好正常既事,
就好似 A330 同 77W,表現其實慢慢一路改進緊,今日的會好過早幾年的,
早幾年的又會再好過最初出的一批

而且飛機買賣合約,contractual guarantee 好多時都未必係單一個實數,
可能只係保證重量唔會超過某個 range,或者唔會超重多過某個數

所以就算超重,只要唔係超好多,生產商都未必要賠錢,買家亦唔會告得入

但可以肯定的係,A350 唔會好似 787 咁去到成百架先開始「正常」返…

s3n370 發表於 2017-9-15 14:40

S3BL100 發表於 2017-9-15 10:55
既然你問到,我又上網 google 下,暫時得出結論都係 batch 3 係 MSN 17 或 MSN 21 打後

不過咁,「邊架 ...

其實乜野為之超重,用乜做reference?用飛機製造商設計重量,定係買機合約上的重量?

s3n370 發表於 2017-9-15 14:57

S3BL100 發表於 2017-9-14 11:10
呢篇文章有答案:
http://aviationweek.com/blog/a350-charge-batch-batch



純以金屬論,物料dimensional tolerance同density variation其實唔大。電腦模擬都可以好精準

Composite material唔太熟

反而我估D variation係出自mechanical parts機會大D
尤其是以噸計噴射引擎,往往同飛機同步研發
個centre of gravity郁佐D,同時頭幾架機結構整得七七八八,可以改動地方唔多,要硬食

cruisesnet 發表於 2017-9-15 16:11

s3n370 發表於 2017-9-15 14:40
其實乜野為之超重,用乜做reference?用飛機製造商設計重量,定係買機合約上的重量? ...

兩種都係.
超過設計重量 & 超過買機合約上的重量
但係超過設計重量=/=超過買機合約上的重量

cruisesnet 發表於 2017-9-15 16:11

s3n370 發表於 2017-9-15 14:57
純以金屬論,物料dimensional tolerance同density variation其實唔大。電腦模擬都可以好精準

Composite...

另外有時整左出來先知有D地方要再改/強化,
都會增加重量

S3BL100 發表於 2017-9-16 11:26

s3n370 發表於 2017-9-15 14:57
純以金屬論,物料dimensional tolerance同density variation其實唔大。電腦模擬都可以好精準

Composite...

composite 始終係新野,好多野要慢慢累積經驗

增加重量的最大原因之一,係 composite 部件之間的連接,
例如 composite airframe section 之間的連接、中間用的 fastener

呢D野好多係要真係砌左架機出來之後先知,因為物料同技術太新。
787 LN1-6,正正就係衰呢樣野,直頭搞到架機的結構同後期 production frame 差太遠,
於是好多野要分開 certify,搞到無人要

就算係 LN7-20,好多野都經過好多年時間 rebuild,再賤賣出去

上面我連結的文章,就指出 A350 batch 2 打後,機艙內籠部件同 airframe 的接合有分別,
內籠件本身亦減重,從而達致重量合乎設計標準的效果

A380 推出時亦用左好多新技術,記得有睇過討論指
頭批超重 A380 airframe 俾電線穿過的窿同中後期 production frame 有唔少分別,
搞到要人手重鋪電線,甚至有自己一套維修 manual,
維修成本高過後期正常版,因此 SQ 頭五隻 A380 要搵二手買家應該幾難

cruisesnet 發表於 2017-9-17 00:16

S3BL100 發表於 2017-9-16 11:26
composite 始終係新野,好多野要慢慢累積經驗

增加重量的最大原因之一,係 composite 部件之間的連接,


岩.但係估吾到竟然有人要sq果幾架380
頁: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國泰擬開二線航點闢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