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城隧外,所有雙管雙線隧道都日日塞車
本帖最後由 tzuyu.taiwan 於 2019-6-24 11:09 編輯以下係香港所有雙管雙線隧道:
香隧
紅隧
東隧
啟隧
獅隧
大隧
將隧
城隧
唔難發現,上述幾乎都係日日塞車嘅隧道。有繁時超塞嘅(如大隧、東隧、將隧),有全日都塞嘅(如紅隧)。惟一唔算塞嘅城隧,係往返新界東西嘅隧道,所以唔會有超多車流。
咁其實係咪反映,雙管雙線根本唔應付唔到香港嘅交通流量呢?唔係話雙線三管隧道就一定唔塞,但相比以上隧道,欖隧、西隧的確唔算塞,而青沙、南灣等直頭唔會點塞。起碼,有多條線嘛。
既然係咁,宜家新起嘅隧道,如果仲用雙管雙線設計(如將藍),係咪好短視同重蹈覆轍呢?
註:
1 大圍隧道都係雙管雙線,但我以成組青沙隧道去計,所以唔算
2 龍山、長山隧道都係雙管雙線,但只開咗一個月,有待觀察,無法作準
YY487 發表於 2019-6-24 11:12
重點係應該限制私家車數目
呢個當然
但就算今日開始私家車數目唔再增加,雙管雙線隧道都難以承受到呢個交通流量 機隧唔係容量問題,係兩邊倒灌 城隧邊有唔塞啊!當佢落到大埔公路新城市段會同青沙落黎一齊爭住落大埔公路,有時會倒灌返上城隧 noname617 發表於 2019-6-24 12:00
城隧邊有唔塞啊!當佢落到大埔公路新城市段會同青沙落黎一齊爭住落大埔公路,有時會倒灌返上城隧 ...
但未算日日塞
而西行基本上唔會塞 屯赤都係每方向兩線
而且講需求肯定大過
將藍,私家車問題不再
重覆討論,我建議唔用
Autotoll要俾貴啲(收費
廣場較闊但人手繳費都係
阻慢整體行車)相信都會有
反對聲音,最終還是塞在管內。 將軍澳發展咗成三十年
只係得將隧, 清水灣道, 寶林路同澳景路可以出入
澳景路因為地權問題
一般人根本唔可能用得到
所以唔可以當係一條正規道路去睇
清水灣道/ 寶林沿線都只係屬於鄉郊道路規格
承受唔起太大汽車流量
(所以當將隧通唔到車嘅時候, 呢兩條線都會塞死哂)
將隧得雙管雙線, 而將軍澳近呢幾年實在發展得太快
不論係海旁好, 康城也好, 出入主力都係靠將隧
所以近幾年將隧塞車問題嚴重咗好多
除咗繁時例塞之外, 非繁(假日中午九龍方向, 每日晚間將軍澳方向)都會出現慢車
龍尾可以去到電話機樓/ 翠屏邨
而將軍澳隧道塞車亦某程度上影響緊秀茂坪/ 藍田車流
可惜將藍隧道短時間內唔會通到車
所以現時唯有日日例塞, 除非可以限制到私家車數量
否則, 將藍隧道即使幾年後通車, 對比將軍澳發展速度下, 依然解決唔到塞車問題
JX9097 發表於 2019-6-24 13:54
將軍澳發展咗成三十年
只係得將隧, 清水灣道, 寶林路同澳景路可以出入
將隧係因為短視而起雙管雙線隧道嘅最佳例子
佢宜家真係一個完美樽頸,明明咁短,但就因為得雙線而繁時塞爆
所以我係諗過將隧繁時好唔好玩潮水式行車
即係多車方向三線,少車方向一線
不過差唔多廿年前好似俾運署ban過一次
而正因將隧塞爆,將藍仲起雙線真係超蠢
特別係你長遠仲諗住喺137、堆填區起樓
喂大佬,青沙有城隧、大埔道、獅隧做替代品都玩三線啦
人類總要犯下同樣嘅錯誤 tzuyu.taiwan 發表於 2019-6-24 14:02
將隧係因為短視而起雙管雙線隧道嘅最佳例子
佢宜家真係一個完美樽頸,明明咁短,但就因為得雙線而繁時塞 ...
唔止將隧, 連帶將軍澳道都一樣係來回各兩線落山(慢線就算啦, 一邊上啟田道, 一邊上秀茂坪)
即使將隧當年起三線(或者依家用潮水式行車)都好
只係將個問題推出去將軍澳道
仲未計觀塘道日日倒灌番上去將軍澳道天橋
所以只怪當年規劃將軍澳嗰陣, 冇諗過將隧直達觀繞
(即係將來往將軍澳同九龍中車流同將軍澳道分開)
將軍澳道就留番畀來往將軍澳/ 藍田山/ 秀茂坪同九龍東/ 新界西
咁就可以減輕將軍澳道負擔
不過其實觀塘道樽頸都係要另外搵方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