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khgc
發表於 2019-12-4 21:39
炒埋一碟之後,係咪真係只有衰野?
壞處:
1.九鐵較高的透明度消失,例如「真正的」客務中心、九鐵傳真單張(係真係咁重要,定係純粹門面野,自己判斷啦)
2.原站出入入$10呢D度縮野帶入原九鐵段(合併後一星期攪掂,效率奇高)
3.就業選擇減少(只限鐵路行業相關人士)
好處:
1.收費系統合併,車費下調,轉乘簡化(拍少一/兩次八仔,唔使考慮邊個站轉線平)
2.用員工飛可以免費通行原對家地頭(只限鐵路行業相關人士)
3.原九鐵段引入學生優惠(呢樣就合併後一年仲要煲呔出聲至做,黨鐵你好野)
4.原地鐵段引入公廁(部份)
5.馬鞍山線(仲有將來東鐵線)終於有月台閘門
6.原九鐵段引入$1/$2特惠站
7.上面師兄話東鐵車站冇改善?全線各站出入口編晒ABC代號、月台設立直式站牌以便車廂內查看站名,呢D九鐵年代有?(當然,當年設計東鐵月台上蓋嗰位絕世天才,似乎以為落雨時乘客唔會超越黃線上落車,結果雨天搭東鐵附送過水簾服務,黨鐵亦一直冇理,亦係抵鬧)
歡迎接力
mckhgc
發表於 2019-12-4 21:57
吳宗錡 發表於 2019-12-4 19:51
所以當初黃頭翻新做烏蠅頭時,就應該跟地鐵門距啦!
前九鐵門距有一個問題:同一卡車廂嘅車門之間嘅門距 ...
同意,根本九鐵嗰種門距係有問題,
地鐵
門 窗 門 窗 門 駁位 門 窗 門 窗 門
九鐵
窗 門 窗 門 窗 駁位 窗 門 窗 門 窗
問題係有一段較長距離係冇門=冇得上落車,構成不便,你唸下
當喺駁位做沙甸魚時,邊種門距易D落到車?
如果你一出扶手電梯/LIFT到月台,係對正個駁位,又邊種門距易D上車?
而家黨鐵隻東鐵新車,係撥亂反正。
mckhgc
發表於 2019-12-4 22:03
吳宗錡 發表於 2019-12-1 22:11
兩鐵合併之後,東鐵唔需要再靠跨境服務勉強賺錢。
點解唔下調來往羅湖或落馬洲站票價? ...
如果你係北區居民,或/及東鐵常客,睇著成條東鐵點比呢兩個站攪到烏煙瘴氣,你就明點解。
以前我都覺得咁既收費好過份好唔公平,而家睇返,至知係相當本土既港中區隔政策,只係當年走得太前。
吳宗錡
發表於 2019-12-5 19:53
兩鐵合併嗰陣兩鐵同政府都好懶惰,無重新制定票價,只係計前九鐵路段票價+前地鐵路段票價就算。
吳宗錡
發表於 2019-12-5 19:55
mckhgc 發表於 2019-12-4 21:57
同意,根本九鐵嗰種門距係有問題,
地鐵
門 窗 門 窗 門 駁位 門 窗 門 窗 門
最衰西鐵有月台幕門,咪係嘅話如果東西走廊都轉門距嘅話,咪可以做返直通運行。
吳宗錡
發表於 2019-12-5 20:04
本帖最後由 吳宗錡 於 2019-12-5 20:05 編輯
當初邊個制定有加無減機制㗎?點可能有一年唔通脹㗎?宜家咪年年都加。如果係我,我嗰陣肯定會重新制定票價,改為計最短行車距離,每1公里收$0.1,不足一公里者四捨五入,並永久凍結票價。
miklcct
發表於 2019-12-5 20:10
以前黃頭3門係平均分佈,改烏蠅頭嗰陣要兼容返原有列車唯有用而家5門唔平均嘅設計,之後嘅千九要要兼容月台幕門焗住跟,係到而家東鐵換R train,東鐵無月台幕門先可以改門距。
吳宗錡
發表於 2019-12-6 11:31
miklcct 發表於 2019-12-5 20:10
以前黃頭3門係平均分佈,改烏蠅頭嗰陣要兼容返原有列車唯有用而家5門唔平均嘅設計,之後嘅千九要要兼容月台 ...
所以我咪講過問題出自改黃頭改烏蠅頭嗰陣。
嗰陣都未有尖東站,又唔需要顧及月臺幕門問題,何須談兼容?
宜家大陸同埋日本都有同一個月臺停泊唔同門距嘅車嘅情況,有乜問題?
都唔明白當時九鐵高層嘅思維係點樣嘅。
來到宜家,我真係恨不得將西鐵幕門全部拆晒再裝過,配合返前地鐵門距。
tonyng
發表於 2019-12-6 11:43
吳宗錡 發表於 2019-12-6 11:31
所以我咪講過問題出自改黃頭改烏蠅頭嗰陣。
嗰陣都未有尖東站,又唔需要顧及月臺幕門問題,何須談兼容?
...
你估改晒成抽車嘅門位有咁簡單咩。
吳宗錡
發表於 2019-12-7 20:36
長洲居民 發表於 2019-12-7 17:43
寧願支持九鐵起碼優質服務.
唔係話九鐵時期東鐵成日唔係出軌就係信號故障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