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mund1635 發表於 2020-6-17 20:18

AlexLee 發表於 2020-6-17 18:52
南港島綫唔係全密封
一出南風隧道開始已經唔係成條高架橋封住

無錯,另外OCP同WCH本身唔係密封車站,OCP-WCH同鴨脷洲橋同樣唔係密封。

jpoon 發表於 2020-6-17 21:29

Edmund1635 發表於 2020-6-17 20:18
無錯,另外OCP同WCH本身唔係密封車站,OCP-WCH同鴨脷洲橋同樣唔係密封。

唔知打風時金鐘站同附近隧道仲會唔會水浸:funk:

AlexLee 發表於 2020-6-17 21:48

吳宗錡 發表於 2020-6-17 20:09
噉新信號系統會唔會有得bi-directional working?
會有
但係唔知新信號幾時先可以投入服務

AlexLee 發表於 2020-6-17 21:51

jpoon 發表於 2020-6-17 21:29
唔知打風時金鐘站同附近隧道仲會唔會水浸

唔知上次係咪真係關落雨事?因為其中一邊月台仲可以維持到服務 :o

tonyng 發表於 2020-6-18 08:28

kei_hk 發表於 2020-6-16 17:26
假設成個期間只係派1抽車提供服務﹐直接唔開下層月台就可以。

反正每班車都係要職員開咪講部車行邊個方 ...

行DIH-HOM呢4個站,單程點計都唔使15分鐘,一半時間就差唔多。計埋兩邊 turnaround time,可以做到20分鐘一班。





Edmund1635 發表於 2020-6-18 09:05

吳宗錡 發表於 2020-6-17 17:42
舊路綫唔講,點解新起嘅路綫(以2007年兩鐵合併起計)都無考慮到颱風下嘅行車安排?(例如將地面路段密封、 ...

要明白打風時正常係唔應該外出,所以鐵路根本就唔存在維持正常服務的必要,起鐵路就無需亦唔可能以颱風下維持服務做設計原則。

外加crossover或者siding會增加建造成本,況且走線亦唔一定可以配合,係上面提及的前提下根本就唔符合成本效益。

密封露天路段除非用混凝土做同係地面 (例如YAT對出) ,否則唔會解決到問題。架空線就算密封,亦要考慮高架橋因為撞擊影響結構的危險 (2015年汲水門大橋被船撞後要封閉正因如此)。
呢點都順帶到HIK-DIH唔可以行車,好可能係因為HIK對出有一段高架路。

AlexLee 發表於 2020-6-18 09:27

本帖最後由 AlexLee 於 2020-6-18 23:53 編輯

Edmund1635 發表於 2020-6-18 09:05
要明白打風時正常係唔應該外出,所以鐵路根本就唔存在維持正常服務的必要,起鐵路就無需亦唔可能以颱風下 ...
或者顯徑站設計相對開放都係原因之一? :o


(唔好意思角度唔係太好 :P )

顯徑-獅子山隧道路段都係全密封嘅高架軌道
但係車站路軌對上係通窿類似海洋公園站咁 :o

paul2357paul 發表於 2020-6-18 10:09

吳宗錡 發表於 2020-6-17 17:42
舊路綫唔講,點解新起嘅路綫(以2007年兩鐵合併起計)都無考慮到颱風下嘅行車安排?(例如將地面路段密封、 ...

深圳果邊都唔會係咁起全地底地鐵新線,
尢其是例如3號14號4號6號1號11號線,
用重金保證原關外居民全天候有地鐵搭。

AlexLee 發表於 2020-6-18 11:32

本帖最後由 AlexLee 於 2020-6-18 11:34 編輯

paul2357paul 發表於 2020-6-18 10:09
深圳果邊都唔會係咁起全地底地鐵新線,
尢其是例如3號14號4號6號1號11號線,
用重金保證原關外居民全天候 ...
但係近期新建路段都係地底為主除咗6之外

地區政府都係要求啲路線「下地」
例如3/4延長段
無記錯14應該都係全地底



s3n370 發表於 2020-6-18 20:29

吳宗錡 發表於 2020-6-17 17:42
舊路綫唔講,點解新起嘅路綫(以2007年兩鐵合併起計)都無考慮到颱風下嘅行車安排?(例如將地面路段密封、 ...

正常黎講,八號以上風球應該去安全地方避。
九號或以上颱風,雖然頻率高佐好多,都未必年年有

密封除佐物料要多D,所有設計要當隧道辦。
隧道係密閉空間,打風果陣係安全D嘅。
但平時比戶外就高風險得多。
所以隧道要靠通風、消防系統,
及更多逃生/救援通道補救。
呢D都係錢,仲要好貴。
頁: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9號風球的屯馬線都幾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