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3n370
發表於 2020-9-28 21:04
本帖最後由 s3n370 於 2020-9-28 21:12 編輯
eternalflame 發表於 2020-9-28 20:32
我就係覺得唔夠integrated
唔係講緊只係放個巴總係鐵路站旁邊就叫有規劃
而係點用心去安排下人行同車流動 ...
咁兩者之間連接嘅路徑係做得夠。
不過指示方面,除佐一離開出口就見到嘅之外,
又的確做得唔夠好。
只係較著重指去地鐵站嘅牌,但都唔係個個位都夠。
一路帶到去公共運輸交匯處嘅,更加係少。
至於人同車輛嘅動線,個人唔認為兩邊有明顯分別。可否講下新加坡有邊一D位係好嘅?
JC3987
發表於 2020-9-29 00:13
本帖最後由 JC3987 於 2020-9-29 00:17 編輯
s3n370 發表於 2020-9-28 21:04
至於人同車輛嘅動線,個人唔認為兩邊有明顯分別。可否講下新加坡有邊一D位係好嘅?
新加坡 bus interchange 嘅排隊候車空間,環境如同購物商場(光潔、明亮、有冷氣),兼且人車完全分離(巴士駛到登車閘口前上客),已經贏香港幾條街啦(見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4/Boon_Lay_Bus_Interchange%2C_Dec_18.jpg
香港做到呢個效果嘅,只有曾經嘅機場T2 候車區 (DB02R/ NR334),所以其實香港唔係做唔到,只係無心做好件事囉。
s3n370
發表於 2020-9-29 02:09
JC3987 發表於 2020-9-29 00:13
新加坡 bus interchange 嘅排隊候車空間,環境如同購物商場(光潔、明亮、有冷氣),兼且人車完全分離( ...
如果只從硬件黎睇,新加坡嘅總站確實係無得輸。
但原文係討論緊規劃協調同動線,
似乎同擺乜硬件關係不大。
人車分隔勉強算係動線。
固然呢個人車分隔係優點,
但响總站慢速行車下並不明顯。
而舊有T2總站,出車時需入後波倒車,
車長難以望向後方,
亦會增加行駛時嘅風險。
鋸齒型總站正可以做到人車分隔,
亦消除倒車造成嘅風險。
eric278
發表於 2020-9-29 09:01
JC3987 發表於 2020-9-29 00:13
新加坡 bus interchange 嘅排隊候車空間,環境如同購物商場(光潔、明亮、有冷氣),兼且人車完全分離( ...
來緊觀塘市中心(凱匯)新總站,估計就是香港第一個完全以新加坡Bus Interchange模式設計及運作的巴士總站,候車月台與巴士停車處完全分隔,上車時才開啟巴士月台幕門。
s3n370
發表於 2020-9-29 10:23
本帖最後由 s3n370 於 2020-9-29 10:27 編輯
eric278 發表於 2020-9-29 09:01
來緊觀塘市中心(凱匯)新總站,估計就是香港第一個完全以新加坡Bus Interchange模式設計及運作的巴士總 ...
大家只要留意下,由遠期嘅荃灣站巴士總站、
新荃灣碼頭總站、藍田站巴士總站等大型轉車站,
設計上都有人車分隔理念。
係爭在當年未有無障礙通道嘅要求。
到較近期青衣站、機場地面運輸中心,
以至係更新嘅昂平、大澳、西九龍站總站、大橋香港口岸等,
都係完全人車分隔。
係爭在路標可以再做好D,
同肯俾錢就有嘅冷氣啫。
當然,又唔係個個新站都係完全人車分隔,
(唔通新加坡係咩?)
問題係有無需要,同塊地容唔容許你咁做啫。
JC3987
發表於 2020-10-1 16:03
本帖最後由 JC3987 於 2020-10-1 21:49 編輯
s3n370 發表於 2020-9-29 02:09
如果只從硬件黎睇,新加坡嘅總站確實係無得輸。
但原文係討論緊規劃協調同動線,
新加坡式巴士總站係 “乘客候車區” 與 “巴士停泊區” 分離。因為候車區集中於一處,要加上蓋(人地遮埋車頭,雨天上車免濕身)要加冷氣要豪裝都淨係做一個位,因此成本比較小而變得可行可普及。
至於香港普遍嘅 “車坑式” 總站,因為一個個狹長嘅候車月台被一條條車坑隔開,就算肯揼本裝冷氣只會事倍功半。
藍田站冷氣候車室有辦你睇。
而香港新起嘅 “鋸齒式” 總站,我覺得已經算是新加坡式設計,我係讚同呢個佈局的。
我只係希望等車時不用聞廢氣,同埋雨天上落車唔駛濕身。
例如烏溪沙站個佈局已經好好,鐵路站出來行幾步就係巴士站,而巴士候車區”本身就同“銀湖天峰商場通道”融為一體。
不過問題係依家商場通道跟咗巴士總站嘅裝修。
如果調返轉,巴士候車區嘅地板、燈光跟返購物商場/港鐵站嘅標準,俾到個 consistent 嘅體驗轉車客,咁已經好好多啦。
jpoon
發表於 2020-10-2 03:07
JC3987 發表於 2020-9-29 00:13
新加坡 bus interchange 嘅排隊候車空間,環境如同購物商場(光潔、明亮、有冷氣),兼且人車完全分離( ...
唔知藍灣半島有冇條件改成咁呢
YY487
發表於 2020-10-2 10:58
DIH
發表於 2020-10-2 11:24
本帖最後由 DIH 於 2020-10-2 11:29 編輯
JC3987 發表於 2020-10-1 16:03
新加坡式巴士總站係 “乘客候車區” 與 “巴士停泊區” 分離。因為候車區集中於一處,要加上蓋(人地遮埋車 ...
關於最尾嗰段,我又覺得巴士候車區有自己一套裝修(或某種統一記認)好啲,如果個個商場各有不同,生客就較難辨認巴士站位置。例如上水廣場、新城市廣場等,唔係去開都未必知有電梯落到巴士站(上水廣場好耐冇去,唔知而家係點)。以新城市為例,假如將九記塊ETA芒放上商場電梯口,就更容易辨識。
hkaiw
發表於 2020-10-2 12:13
各位似乎忘記了香港站及九龍站也有採用候車區模式,已停辦的穿梭巴士也是準備開出時才由司機叫乘客上車。